端午节知识汇总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773898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节知识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端午节知识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端午节知识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端午节知识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端午节知识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端午节知识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知识汇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端午节知识汇总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 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 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 诗人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屈原说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 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 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 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 汨罗江而死。据说,屈原投汨

2、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 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 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 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 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 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 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 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来历一一伍子胥说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 77

3、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 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 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 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 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 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 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 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端午节的来

4、历曹娥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 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端午的习俗赛龙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 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遭吾道兮洞庭”, “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龙船竞渡前, 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 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 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

5、拜。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 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 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 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 的愿望。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 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 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时 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 。端午是入夏后

6、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 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 驱病、防蚊、辟邪。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 为重要内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 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 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 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 族的优良传统。端午食

7、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 粽粉、“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 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 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一直到如今,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 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 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饮蒲酒、雄黄、朱砂酒

8、,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 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 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 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湖五杂咀:“饮菖蒲酒也 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 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 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 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 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

9、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 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 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 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同时期出现少量裹馅粽子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 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珍禽兽肉、板栗等,品种 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 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

10、有“时于粽里见杨梅” 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 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箸叶,后来又出粽子现用芦苇 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 多彩。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 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清代:出现“火腿粽子”。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 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 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

11、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粽子的种类“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甜茶粽”:“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 入口润滑细嫩,柔软”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腊肉香肠粽”:“腊肉香肠包的小粽,入口就有过年团圆的气息。”“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箸裹作小粽,再煮。”“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松仁粽”:“去皮包小粽”“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 可。

12、”“蛋黄粽”:“中间一个蛋黄,蛋黄必须采用上好鸡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 “九子粽”:唐玄宗李隆基曾赋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一首,里面一句就是 称赞九子粽的: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 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 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 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 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二十多年前游广东的韶关,见到所产的巨大粽,可谓眼饱。那呈方形的大粽 子,只要吃一只,包你捧肚叫饱,不过论滋味,仍属平常。老一辈说,包粽的粽箸很有讲究,那

13、是一种专门栽种的青芦叶或特见宽长的 竹箸,以之裹粽而煮,便可令之清香和不易变馊。新口味粽子:脚臭味”的台湾臭脚粽,形状酷似古代的三寸金莲,包着香 菇、泡菜/干贝/瘦肉,和黑暗料理之神一一臭豆腐,闻起来又酸又臭,吃起 来奇妙无比。粽子从古到今的情愫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 “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包法,大小,用料由南到北各有不同, 风味各有千秋。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 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 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

14、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 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 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 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 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 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箸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 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 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

15、叶、包粽子, 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 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 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比如越南人最爱的美食就有粽子。榴花忽已繁。艾束著危冠。羸躯亦点丹。荣华风过尔。不随水俱逝。江上年年祭。但是死者贵。艾束著危冠。端午节的诗歌 端阳采撷(宋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 粽包分两髻, 旧俗方储药,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宋文天祥) 人命草头露, 唯有烈士心, 至今荆楚人, 不知生者荣, 粽包分两髻,陆游乙卯重五诗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一一 文天祥端午即事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一一 杜甫端午日赐衣 菖蒲酒美清尊共。 一一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一一 李隆基端午端午节俗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端午(五)请菩萨,端六发乌贼。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佳节,菖蒲插屋。吃了端午御,还有三更冻。端午节的民谣:五月五,端午节,外婆叫我去做客。舅妈叫我包粽子,舅舅叫我编竹船。 竹船好,粽子多,粽子坐船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