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7736407 上传时间:2024-01-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襄阳市谷城县过山中心小学 尚邦玉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变教师被动地教为学生主动地学习。目前,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1、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通过检验后给予否定,除了计算外,还

2、有没有其它方法呢?接着教师和学生进行比一比,看谁能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不能被3整除。比赛结果老师获胜。这时学生想知道教师是怎样判断的,于是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此时,学生们的兴趣高度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那么再往下进行共同的探究活动,就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很好了。又如:在教分数化小数时,教师在“启”的环节设计这样的准备题: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分母呢?在,这五个分数中哪几个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用分子除于分母的方法找答案,结果花了很大的气力,用了很长的时间,仍有少数同学没有做完,这时老师让学生随意举出一些分数来考考老师,老

3、师脱口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学生很想知道教师是怎样判断的,同学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兴趣激发了起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新知。2、把学生推向讲台,引导学生主动尝试。变教师主讲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变过去教师主讲为引导学生探索与研究,让学生亲身经历或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教师就是要在创设问题情境、创造问题悬念、组织交流讨论、沟通信息渠道、指导理解运用,鼓励探索创造上下功夫。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4328

4、时,不是按照例题按部就班提问,分析讲解,而是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两种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 鼓励学生讨论,哪种算法对,从而创设了问题情境,引起了新旧知识的矛盾,使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过程产生一种期待解决矛盾的愿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摆小棒,说明十位数上一根小棒变十的原因,之后又脱离小棒,根据操作过程直接说出计算方法,这样教教师放得开,学生学得活。教师有计划地安排组织学生参与对知识的探讨,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使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我把学生分成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发了一个空圆柱体和

5、与它等底等高的空圆锥体模型,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学生通过比较、测量得出等底等高的结论。这时,我接着提问:“这个圆锥体与圆柱体是等底等高的,它们的体积也相等吗?学生从直观上发现二者体积是不相等的,那么,你知道它们的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时,同学们的兴致很高,相互配合,有的把空圆锥里装满水,慢慢地倒进空圆柱里;有的把空的圆柱里装满水慢慢地倒入空圆锥里。结果,学生发现三次正好倒满(倒完),从而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老师予以肯定。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得出正确结论。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

6、习兴趣。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学数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把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学习,从而有利于在学习实践中把握学习方法。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等,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要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所以要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可让学生准备一个土豆,小刀一把,师生一起切土豆:先直着向下切一刀,把土豆分成两块,让学生摸一摸其中一块的面;切面朝下,再直着向下切一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切面相交,形成一条线,这就是棱;最后横着向下切一刀,让学生再观察

7、,三个切面相交形成三条棱,这三条棱又相交成一个点,这就是顶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感知,对面、棱、顶点的概念已有初步体验,其感性认识已很丰富。教师要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学习长方体的特征,这样从具体的长方体实物到长方体的几何形体,从而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操作学具引导了学生动手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使学生在玩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从而,使学生在“学会”中达到“会学”的目的。4、拓宽思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要使学生养成思考习惯,善于思考问题,教学中还应精心引导,使之主动地探讨问题。只有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思维活跃了,才能增强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8、和主动性。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不先忙于让学生列式子,说算法,而是引导学生先分析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再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启发学生创造新的解法,把学生思维搞活。如:比例应用题“修一条360米的路3天修了12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共需几天?”先不让学生急于说出成什么比例,怎样列方程式,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用360(1203),也可以使学生运用120米与3天是相对应的。如果设共需X天修完。360与X天相对应,确定对应关系后,再启发学生去观察哪两个量是相关联的变量?通过这两种变量,你能想到什么量?这种量有什么变化?它

9、是两种变量的比值还是乘积?两种变量成什么比例?怎样列出方程式?这样用比例方法算。这样启发学生就展开了思维。在学生习惯了距离=速度时间这个基本思维定势后,我又引导学生打破了这个思维定势,去分析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立即发现全长米数是已修米数三倍,速度一定,那么全长用的天数必是已修天数三倍。余下的米数是已修米数的几倍,那么余下所用的天数也是已修天数的几倍。当学生能突破习惯思路时,就及时给以充分的肯定,让学生讲明道理,通过思维后,相互间得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就搞活了。由于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向,探求问题与解答方法使学生主动地探讨问题增强了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者:尚邦玉 单位及通讯地址:襄阳市谷城县过山中心小学 尚邦玉电子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