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共2页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7730194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故事共2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教育故事共2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故事共2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故事共2页(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教育故事(一)案例呈现王童童是四年级的学生,平时活泼好动,爱打篮球,上课总管不好自己,坐在座位上不仅爱动, 而且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老师提醒他, 他总有很多理由,这必然会扰乱课堂秩序。 比如,一次我的数学课上让学生看视频资料, 他就立刻兴奋地说:“老师,我们看动画片吗?”我让学生安静地去听、看对话中反映的内容,而王童童却总是去关注视频的画面并不时评价着画面内容。 在做试题练习的时候,其他同学都在安静地做题, 而他不仅嘴里总不时地发出声响引起老师注意。老师在讲课过程中, 总是不时被他跟课堂无关的话打断。 即使课堂上老师不断地提醒他,他保持一会后照犯不误。如果你是这个班级的教师,面对这样的

2、学生,你会怎么做呢?(二)智慧锦囊:设身处地想一想,你会选用下面哪位或哪些老师的做法?1从教育心理学入手,以情感人。找出王童童在课堂上喜欢口无遮拦地说话的原因,从他心理根源入手,运用换位思考,让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针对学生反映的情况,抓住突破口进行教育。2. 多关注问题学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王童童同学言行不能自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 在课堂上总爱打断老师的讲话也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关注。 所以作为老师应多去关注他, 给他展示自我的机会, 以满足他的表现欲望, 让他在展示自我中获得满足感。 从而因势利导, 教育他言行要注意时间与场合,减少学生不能自控的

3、频率。3. 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耐心等待学生的进步。王童童在课堂上管不好自己的嘴,爱讲话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 其实在课堂上只要他对整个课堂秩序没造成影响,即使他自言自语,我不去理会他;当他言语过了时,我会尽量用委婉的语言提醒他, 用温和的态度劝导他。 耐心多次地提醒他, 促使他为自己的不好行为感到羞愧并自律。4爱和理解。即使学生的表现很讨人厌,但不要表现出老师多学生的厌恶。要指出学生的错误, 尽量用爱去包容学生的错误, 站在学生的角度, 结合学生的个人背景去理解他的错误。课后多和学生沟通,要理解和允许学生反复的犯错。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真正的关心他,爱他。5. 相信并鼓励学生。学生反复的犯错,除了

4、指出他的不对之处,还应给学生树立改正的信心, 给予学生愿意改正相信自己相信老师决心和勇气。 学生有一点点进步, 我们都应适时地表扬他, 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 对自己的进步感到快乐,并愿意去做得更好。王童童他喜欢打篮球,教师就可以赞扬他的这个优点,认可他的能力,因势利导,鼓励他在学习上也做得更好。(三)老师的方法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明辨是非。我会让学生在班上意识到自己言行在课堂上的不当之处,用委婉的语言进行提醒和引导,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其次,找准根源,多提供机会。针对王童童同学爱讲话,好动的特点,从根源出发,他是需要被关注和好表现的心理在作祟。 我会在上课或其他场合多给他表现的机会,

5、以满足他的表现欲望,并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他注意时间与场合。同时在课堂中适时地给他一些机会, 尽量让他在完成课堂任务中获得成就感和满1足感,并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鼓励。最后,尊重学生,真诚沟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理解王童童的行为,允许他行为的反复, 真诚地与他沟通, 逐渐引导他对自己行为对与错的独立思考。多次反复耐心地交谈, 引导他增强自己的自律意识, 让他感觉到老师的爱和真诚。从而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更愿意听教师的话。我的思考学生不可能一点缺点都没有,也不能说他表现好就一点错都不会犯。毕竟学生仍然是孩子, 即使处于初中阶段, 他们仍会做出一些出人意料, 哭笑不得的事情。由于每个孩子

6、家庭,个人经历等因素的不同,孩子们的性格也千奇百怪。尤其处于初二阶段的孩子, 他们的心理处于叛逆期, 若老师处理不当, 造成学生逆反心理,老师和学生就很难沟通了。 王童童便属于这种需要被关注, 需要爱和认可的孩子。对于这类孩子,首先,我们老师不能一味的批评,也不能总是严厉地管教,因为那样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反之,我们应该多去关心鼓励他们, 肯定他们的优点和进步的地方, 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有一点点的进步, 我们就放大他们的优点进行鼓励,让孩子们感到有被认可的感觉以及从老师这儿得到的幸福感。 其次,我们应多关爱他们, 让这类孩子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 而不是厌恶。 他们做得不好的地方,尽量耐心地给他们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断地督促和沟通促其改正。最后,我们得相信孩子,给这类孩子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让他们感到自己有进步的可能,有被老师认可的自信,从而更愿意做得更好。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