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7725517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庆光传播学概论期末笔记(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一、什么是传播引例;1.人类离不开传播?语言能力来自传播还是遗传(100个婴儿死亡实验)?无传播环境对人智力的影响(博士生黑屋实验)无传播状态T恐惧J传播消除恐惧2.系统论:传播是社会系统的重要部分,系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受各部分影响,部分间是有联系的。丹尼斯勒那:“传播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助推器。”1 .传播的种种定义及其简评(1)共享说:传播者与受者间信息的共享称为传。 信息的传播是一个增值的过程。 传播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a理想型,规范化的定义:同一是共同追求目标,意向是行为前决定。b.以理解接收,并产生共鸣为前提。信息的核心是意义,符号是承载形式(2)影响说(劝服

2、说):传播者试图通过传播过程影响受者。 应用型,功利色彩(尤体现在广告,政治性宣讲中) 未能包含所有人类传播现象,只是其中某些现象的一种形式。 自我传播也需要传播信息。 前提:告知,信息对称,相互间的联系。联系说:将生命世界不相连的东西联系起来的过程叫传播。缺点:认识空泛。“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一一郭庆光二传播的分类。五种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自我传播:社会个体对信息于人体内部的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以眼面相见的交流为基本形式,延伸而来是非当面交流亦有肢体表现空间距离体现人际关系。 群体传播: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群体动力

3、学。(陪审团效应) 组织传播:有一定结构的群体,群体的角色认识。 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目的的传播形式。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厂非非人类传播f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传播人类传播“群体传播社会传播组织传播社会传播2.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在一定社会关系体现。沟通交流是基于一定的 社会关系,传播是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建立与维持都依靠与传播。关系是 一种期望,角色意义,产生于相互作用。3. 最理想的传播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是双向的交流。信息的流动是在

4、传播者和受传者间进行的。4. 传播发生的前提条件:传播者与受传者要有共通意义,空间(符号大致接近)大 体一致或接近的共同经验和文化背景,符合双方有交集利益兴趣。(有共同之处 但不完全重合)5. 传播是分层次的,更高层的传播包含了较低层次的传播,最低层次的传播是基础。 传播既是行为,又是过程(典型有将传播看成线性过程),亦是一个系统。三传播学的特点。1.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现为信息的流动,信息是传播的具体内容,接收储存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 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发布是其基本过程。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一)信号时代:类人猿到人猿时期。靠动作、表情或简单的音节来传递信息,协调狩猎活动。二)口语传

5、播时代:九万年到四万年以前优点:信息内容丰富环境对信息传播的限制被打破,具有把声音同它们所指的对象分离的特征O缺点:较多受到人的社会地位和所处地域的限制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影响信息的客观性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性缺乏保证信息保存能力差二)文字传播时代:五千到三千年人类传播突破时间、空间的条件限制具有将信息准确可靠固定的作用使今后历史有了可靠记录,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宣告结束三)印刷传播时代:公元四百五十年改变了文字传播的传统社会结构打破了少数人通过文字垄断进而对整个社会思想文化体系进行垄断的状况提供了面向全社会同时大规模传播信息的可能印刷术的使用和相同内容书籍的副本的增加为人类保存信息提供了可靠手

6、段(四)电子传播时代:19世纪30年代后传播速度进入了同步化时期信息传播的内容更加多样化、通俗化、公开化广播、电视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广播、电视等媒体特殊的传播形式使人类形成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五)网络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演变规律(一)传播手段与媒介随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呈现两种发展趋势,一种微加速度,另一种为叠加式发展。(二)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第二节传播学的五位奠基人一、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 , 1902-1980)美国政治学家主要贡献:战时的宣传研究 5w内容分析三大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主要著

7、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二、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 )( 1890-1947)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贡献:心理学的实际应用,群体动力学、场理论战时食物习惯研究提出把关(gate keeping ) 理论代表作:解决社会矛盾个性的动力理论拓扑心理学原理社会科学中的场论三、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elix Lazarsfeld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主要贡献:首先开始了传媒效果的定量研究 1940年伊里调查,提出几个重要的传播学概念:“舆论领袖”、“两级传播”,击破“魔弹论”。确立了实地调查法主要著作:人民的选择四、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 )

8、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主要贡献:说服心理学研究、耶鲁计划二战期间军事教育影片的宣传效果研究一面说理还是两面说理,诉诸感情还是诉诸理性,明示结论还是寓观点于事实之中研究方法一一控制实验法主要著作: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的研究丛书五、大众传播研究的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 Wilbur Schramm )美国传播学家主要贡献: 1942:在俄亥俄大学建立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培养计划 1947:在伊利诺伊大学建立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终身致力传播学研教育 1948:编写第一本传播学专著主要著作: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传播学概论思考题:1、人类社会的传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

9、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传播学的四大奠基者和学科创始人是谁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第三章传播的基本要素和主要模式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要素1960年美国传播学家伯洛从理论上系统提出了传播过程观点。一. 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运用一定的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启动传播过程的最初动力因素,信息的搜集者、加工者、制作者和传递者。库尔特卢因1947年群体生活渠道提出把关人( Gatekeeper )概念二. 受传者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受众是传播活动中主动的“觅信者”传播效果的鉴定者和回馈者受众是传播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三. 讯息传播者和受传者共同指向的核心内容分析领域讯息一一由一系列有序性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

10、整意义的信息(符号系统)四. 传播媒介传播或负载符号的物质实体五反馈第二节 传播的基本模式一、模式的含义及类型模式:是用文字、图表或数字形式描述某种结构或过程,以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 简化的形式。传播模式是利用图表和文字构筑的功能性模式二、卡尔多伊奇在政府的神经中论述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模式的主要功能优秀传播模式的五种功能: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引导功能简化功能预示功能三、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线性传播模式1亚里士多德 演讲的三要素说话者、听者、话题( 3vy2、拉斯韦尔模式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 5VV模式3、申农一韦弗模式(数学模式)信息传播过程完成的五个正功能,媒介被细分为(

11、信源、发射器、接受器、信宿、信道)和一个负功能(噪音)(二)双向传播模式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三)系统传播过程模式1、赖利夫妇模式1959年美国社会学研究者赖利夫妇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中提出。将传播过程视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又置身于包罗万象的社会总系统之中。在传播系统中又包含着许多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有着各自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个体系统与其它子系统又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即人际传播。同时传播系统与社会系统之 间也相互影响。研究者第一次考虑到了传者与受者的复杂性,有可能是单个群体、多个群体或社会组织。优点:彻底按弃将传播过程孤立于社会系统之外的研究方法看到了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结

12、合外部环境因素加以研究。(门德尔松称其为“大众传播新面貌”的创始人)缺陷:模式过于笼统,仅是一个揭示了框架的工作模式,需进一步细致分析。思考题:什么是传播模式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优秀传播模式具有哪些基本功能赖利夫妇模式的内容与意义是什么第四章传播效果分析一、“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 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认知面上的效果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传播效果研究的四个时期和效果观的变

13、化美国学者赛弗林和坦卡特提出传播效果发展四个阶段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一) 魔弹论,盛行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大众传媒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是消极、被动的,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 反应。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论是枪弹论的理论支柱。二)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传播效果研究进入第二个时期一一有限效果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间接和有选择的,它往往受到媒介的性质、个人 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远不是威力无比、不可抗拒的。(三)适度效果论:大众传媒的效果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十分悲观的,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四)世纪70年代提出传播

14、的强大效果论,即新强效力论。认为如果媒介传播的 内容、方式能按照传播学的原理精心设计,大众传播可以取得强有力的效果。四、传播流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1944年)卡茨的个人影响(1955年)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1962年)1、拉扎斯菲尔德与人民的选择重要的理论假说(参见教材 195-197页)(1)“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媒介向“意见领袖”(舆论领袖)进行第一级传播,意见领袖再向选民们进行第二级传播。【大众媒介 一一 意见领袖 一一 社会公众】意见领袖特征:人数不多,只是公众中一小部分成员。只是某方面的专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担当起领导舆论重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二者缺一不可。两级传播理论是分主次的,强调第二级,即人际传播的重要性,人际传播的效力要大于大众传播。两级传播理论缺点:1.简单化和片面化。2. 大量信息都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公众,不经过“舆论领 袖这个中间环节。3. 将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截然分为主动与被动、活跃与呆板、领 导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