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补充(次重要)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772531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词解释补充(次重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名词解释补充(次重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补充(次重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词解释补充(次重要)(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1 、科学 通常我们把科学界定为一种以有系统的实证性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有组织的知识。科学是解决 “ 是什么( what ) ” , “ 怎么样( how ) ” 以及 “ 为什么( why ) ” 的过程。2 、定量研究 是指,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3 、定性研究 主要指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定性研究更强调意义、经验(通常是口头描述)、描述等。4 、基础研究 是指以揭示规律,探明或建立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5 、应用研

2、究 是指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6 、实验法 实验方法可以 “ 产生 ” 新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不到的。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7 、非实验法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受到许多限制,使实验无法进行,于是只得求助于非实验的研究方法。非实验法一般包括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个案法等等。8 、观察法 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设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9 、调查法 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10 、访

3、谈法 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11 、个案法 是对单个被试或单一组织进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12 、对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不同观点 ( 1 )纯定量研究观点。( 2 )质量资料可以量化。( 3 )可以从质量资料中扩展定量研究的成果。( 4 )定性和定量研究 不同的马走不同的路。( 5 )纯定性研究观点。1 、 主试 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2 、 被试 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做出反应。3 、 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主试选择自变量的目的是

4、用自变量来改变行为。4 、 因变量 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5 、 内部效度 是表示实验所提供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指标。6 、 外部效度 是指实验结果应用到其他人群或环境的程度。7 、 结构效度 是指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一致性,即实验是否真正测量到假设(构造)的理论。8 、 统计效度 是指实验数据确实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偶然的。9 、 高限效应 也称天花板效应,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10 、低限效应 也称地板效应,它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

5、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11 、无关变量 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做无关变量。12 、有关变量 凡是能够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做实验的有关变量。13 、额外变量 在有关变量中,主试不打算研究的变量叫做额外的有关变量,简称额外变量。14 、控制变量 额外变量必须加以控制,所以我们也把额外变量叫做控制变量。15 、自变量混淆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16 、交互作用 是指,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

6、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17 、操作定义 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 1、组间设计-又称为被试间设计或独立组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2、随机组设计-如果两个组除了自变量以外所有的方面都相等,那么,这两组在因变量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不同的自变量造成的。方法:随机选择和随机分配。3、匹配组设计-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4、需要

7、特征-是指在心理学研究中,被试通过一些线索或信息洞悉他们在实验中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5、实验者效应-由于主试有意或无意影响而造成的实验偏差称为实验者效应。6、安慰剂控制-在实验中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7、双盲实验-被试和观察者都不了解各个实验组接受的实验条件。8、组内设计-又称为被试内设计,就是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有时又称为重复测量设计。9、 完全组内设计-就是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以抵消练习或疲劳作用的影响。10、随机区组设计-是随机组设计中最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实验中包含多个区组(block),每

8、一个区组中实验条件的顺序是随机排列的。11、ABBA平衡法-是指每一种实验条件都以正反两种顺序呈现给被试。 12、预期作用-是指被试对后面实验条件的预期。13、拉丁方设计-每一种自变量在每一横行和纵列只出现一次,不许重复,这就是拉丁方排列的要求。(因素的k个水平随机分配在k2个方格中,每一水平在每行、每列中仅出现一次)。14、准实验设计-是介于非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设计,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不如真实验设计控制得充分和广泛。15、霍桑效应-是指新异的工作条件对工作的促进作用。16、单被试实验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单被试实

9、验设计的特点是强调单个被试或少数几个被试,有时又把它称为“small n research”。17、比较研究-或者是指对同一个人在较长时期内的成长发展,或者是指那些在某些时间内几个子群组样本的比较研究,也包括对处于多个文化中的样本之间的比较研究。通常所指的比较研究就是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18、横断研究-是对某一个特定点上的几个不同组(通常是具有不同的年龄)之间的比较。19、纵向研究-是对一组被试进行一个较长时期的跟踪研究,如果对这个群体设计一些“特殊的条件”,那么,就可以用同一个控制组来进行比较。20、时间迟滞研究-我们可以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别选择当时16岁的被试进行研究。

10、我们将这种实验设计称为为时间迟滞研究。名词解释:1 、心理物理学 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并使之数量化的一个心理学分支。费希纳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2 、感觉阈限 我们能感觉到的只是刺激系列中的一小段,因此就产生了感觉阈限的问题。3 、绝对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作绝对阈限。绝对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有 50% 的次数能引起感觉、 50% 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4 、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强度差叫作差别阈限又称为最小可觉差( j.n.d )。差别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有 50% 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 50% 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

11、的刺激强度的增量。5 、韦伯比例 1846 年韦伯发表了他关于重量差别阈限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是一个常数,用 T/I=K 这个等式表示。其中 T 代表差别阈限, I 代表标准刺激的强度, K 是小于 1 的一个常数。 K 也叫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6 、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的刺激是按大小顺序呈现的,有递增和递减两类系列,刺激间的变化很小且间距相等。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递减系列)

12、,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递增系列)。7 、恒定刺激法 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为 5-7 个,并且这几个刺激在测定阈限的整个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是以随机的方式呈现。这个方法常以被试对不同刺激觉察的次数在该刺激呈现的总次数中所占的比例来计算阈限值,因此又叫作次数法。8 、平均差误法 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都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可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

13、受性。9 、习惯误差 就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当刺激和感觉早已发生了变化,被试还以先前的感觉来报告。10 、期望误差 是指被试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11 、时间误差 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继时成现的,这就可能产生时间误差。12 、空间误差 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不相等时就会产生空间误差。每对刺激同时呈现也可产生。13 、阶梯法 阶梯法和最小变化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增加和减少刺激强度的程序连续进行。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呈现的刺激时,主试就按一定梯级来增加刺激强度;而当增加到被试感觉到了时,又按一定的梯级来

14、减少刺激强度。实验按这样的顺序继续下去,直至达到一个先定的标准或先定的实验次数为止。14 、主观相等点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 PSE )。它的含义是,被试在做比较时,实际上是以 6275in 为标准刺激,而不是以规定的 64in 为标准刺激。15 、相等地带 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不肯定间距( I/U )或叫做相等地带。16 、直线内插法 ( x2 x1 )( y y1 )x=x1 优点是简单易算,但不够精确。 ( y2 y1 )17 、平均 Z 分数法 平均 Z 分数法可以避免直线内插法的缺点,因而提高了结果的精确度。这种方法首先要求把实验结果的 P 值比例转换为标准分数即 Z 分

15、数,这可以通过 P-Z 转换表来获得。18 、最小二乘法 比平均 Z 分数法更为精确的方法。用最小二乘法做直线时,要先确定直线方程: Y=a bX 中的 a 和 b 。19 、心理量表 心理量是如何随刺激的物理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制作心理量表。心理量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20 、顺序量表 是一种比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一个顺序。21 、等距量表 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因此它只能做加减运算,不能做乘除运算。22 、对偶比较法 是把所要测的刺激配成对,逐对呈现给被试,让被试判断在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某种特性更明显。若有 n 个刺激,一共可配成 n ( n 1 ) /2 对。23 、等级排列法 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它要同时呈现所有的刺激,让被试根据一定的心理特点,将其中最优的刺激排在第一位,把最差的刺激排在最后,其他刺激依次排在中间,以等级来表示与各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