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7710586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那树》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那树教学目标:1、理解“佝偻、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语。2、学习文章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体悟词句间流露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运用默读、精读的方法品味那些能体现大树品质的描写片段,那些蕴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树悲惨命运的片段。4、领会文章的主旨。教学重难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那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激愤的情感,从那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2、赏析文中含蓄、深沉的语言及细节描写,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散文作家王鼎钧的一篇文质兼美、意蕴含蓄的深刻

2、散文那树。解读一篇课文,从题目入手是一个很重要很有用的方法。一看到那树这个题目,同学们的脑海里会产生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结为三个问题:1、那是一棵怎样的树?2、那树的命运如何?3、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二、初读课文,感受“那树”的形象。1、学生自由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佝偻(gu lu) 倒坍(tn) 踝骨(hui) 屹立(y) 十字镐(go)虬须(qi) 陷阱(xin jng) 引颈受戮 (l) 周道如砥(d)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佝偻: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那树枝干弯曲。倒坍:倒塌。踝骨:指枝干靠近根的部位。虬须:弯曲的胡子。文中指树。引颈受戮:

3、伸长脖子接受杀戮。周道如砥:文中是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2、快速阅读课文,感受“那树”的形象。三、再读课文,把握“那树”的命运。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那树的命运究竟是如何的呢?1、中国人是很信“命”的,很多事情都说是命中注定,而命是由上帝决定的。如果真的有命运,那么“那树”的命运上帝是怎样定的?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2、看看“那树”的一生是否如上帝所言?“那树”的一生确实“绿着生,绿着死”,从生到死,它总是不失它那固有的绿,绿是它的本性,它至死也不失它的本性。文中反复出现对绿的描写“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它

4、依然绿着。”“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的很。”“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早上,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树生的时候绿,死的时候依然绿。然而“死复绿”呢?文章最后一句说:“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3、读到这里,同学们的心情怎样呢?作者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写“那树”的命运的?请同学们品读课文最后三段,咀嚼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引领:点评示范“割下的大头颅”“做陷阱”“切断动脉静脉”,把树当人来写,三个残忍至极的动词,写出了人类对自然的迫害之深,迫害

5、之彻底,刻画了一种刽子手的形象,同时也突出了大树命运的悲惨,表达了作者愤恨、悲哀的心情。师总结:冷峻的语言,犀利的笔调,刻画出了残害大树的刽子手形象,描绘了大树多舛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深重情感和它最终被伐的深切痛惜。四、合作探究,理解“那树”的寓意。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1、文章所叙写的不就是因为市政施工而要伐倒一棵树么?为何要写得如此煞有介事,充满悲情?确实,作者想告诉我们的绝不是伐树的故事,请大家想想作者到底为什么要写那树?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难以调和的矛盾。人类现代文明畸形发展,从而导致古来文明和传统文化失落的深刻忧思。在西风东渐、国人盲目崇洋的心态下,传统文化亦不免于被折

6、枝刨根、砍伐殆尽的命运。教师引领:“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别的东西”指什么?高压线、公寓、公路、公共汽车、计程车等如果是现代文明的代名词。那么,那棵常年造福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古树又是什么的代名词呢? 2、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有关能体现传统思想或文化心理的句子,结合我们的社会现实加以说明。比如“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还有第三段“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摸样。”这些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不是很像吗?传统文化老态却根深蒂固,有它落后的一面,也有它精神精髓的一面,人们在树干洞里插香祈求平安,不是很好的引证吗?他的精神被人们拿来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3、教师小结:从表面看,作者是表达对大树的痛悼哀怜,往深处想,是表达对人类的发展、人类的文明的一种反思之后的忧虑。我们可以把这节课对文明与自然的思考写下来。同学们,人类是善于思考的,充满智慧的,我们希望人类能够找到一条万全之策,让文明之花在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上灿烂开放。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六、板书设计。那 树王鼎钧人和谐共处树喜欢利用 庇护奉献抱怨嫌弃 忍辱负重毁灭遗忘 引颈受戮课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