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鉴赏一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7710245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鉴赏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鉴赏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鉴赏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鉴赏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鉴赏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鉴赏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鉴赏一 七上5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开头以神龟、螣蛇为喻,目的是什么?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体现辩证的思维,即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 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

2、思想上的青春。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四句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旨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 道理:旨在告诉人们: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最后两句文中作用?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七上6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 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2赏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赏

3、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七上7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 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绘颔联的画面。赏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赏析“深”字。 为什么编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 ”,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3描绘“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的画面。 赏析“山光悦耳鸟性,

4、潭影空人心” 。 赏析“悦”和“空”。4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 。 七上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 写了哪些景物? “左迁”的意思是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此诗首句出现了两个具有节令特点的景物“杨花落”“子规啼”二者的作用是什么?“杨

5、花落”展现了暮春之景,给人以飘零和落寞之感;“子规啼”是哀啼,这是化用了典故,抒写离别之恨,二者都是以景衬情。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杨花”象征什么?“子规啼”象征什么?有什么作用?3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七上9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 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诗人“今夜”怎样的心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第二句除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暗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以及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的郁闷、孤寂。赏析“秋”字。 赏析“涨”字

6、。巴山夜雨秋涨池这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 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 的憧憬。 这首诗表达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 的心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想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三、四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就以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4诗中“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有何艺术效果?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及含义(二)三、其的用法 含义1.代词 【用在名词之前】“他的”,“它

7、的”(包括复数);【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他”“它”不能加“的”。 2.代词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 “我的”或“我(自己)”。 3 代词 【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 ;【表近指】“这”“这个” ;【后多为数词】“其中的”。.4副词 “大概”“或许”“恐怕” “可能” ; “可”、“还是” 、“一定” ;“怎么”“难道” , 5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是还是” 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如果”。四、“以” 的用法 含义1介词 【介绍原因】因为,由于;【介绍条件】凭借 、按照 、依靠;【表示方式】把 、拿 、用。2连词。 【目的】“来”、“用来” “以便”;【 结果】“以致”;【 修

8、饰】“着”、“地”等,可不译;【顺承 】“就”“接着”,或不译;【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3动词 “认为”。 4、特殊用法 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助词 无意 如:“有以异乎” 相当于“而” 如,醉则更相枕以卧五、“为”的用法 含义1、介词 【表被动】“被”;【表示对象】“向”、“对”、“给”、“替”、“当”;【表示原因或目的】“为了” 2 连词,表因果关系 “因为” 。3动词 ,读wi “做”,“ 当作”、 “成为”,“雕刻”,“是”等4 助词 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5特殊用法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六、“于

9、”的用法 1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原因 “在”“到”“从”“向”“对”“给”。 2、表被动 “被”。 3、放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 “比”“过”“跟相比”。 七、“乃”的用法1副词 (1)可译为“竟然”。(2) “才”、 (3)“于是”、 “就”。2、表判断 “是”“本来是”“原本是” 3、作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的” 八、且的用法1. 副词 【用在动词或数词前】 “将”,“将要”、“将近” ;【表示行为的状态】 “姑且”、“暂且”。 2连词 【表递进】“况且” ;【表让步】“尚且”、“还” ;【表并列或递进】“和”、“而且”、“并且”。 九、也1句末语气词 【表判断】可不译;【表

10、陈述】可不译;【表感叹】“啊” ;【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呢”。 2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十、者1、结构助词 的 2、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表判断】;【与“也”连用,表判断。】;【助词,表停顿】;【语气助词 】不译。3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译为“的原因”。4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的事情,的东西 。十一、焉1、人称代词 他,它。 2、疑问代词 哪里,怎么。 3、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是”“于此”。 4、助词,用于句末,表肯定,表反问,表感叹。 “了”“呢”“啊”。 十二、何1、代词 什么。

11、 为什么。 哪里。【与“如”连用,组成“如何”结构】“把怎么样?”2副词 多么。 十三、乎1语气助词 【表疑问语气】 “呢”。【表反问】 “吗”。 【表推测】 “吧”。【表感叹】 “啊”。 2介词 相当于“于”。 十四、 则 1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2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就,或不译。 4连词,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转折】 可是却;【表示让步】时 虽然倒是。 5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就是”“不是就是”。 6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 是就是。 7副词,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

12、 “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8名词 准则,法则。 9动词 效法。 初中文言文非常用虚词用法及含义(三)十五 “虽”的用法 1、表示假设 “即使”。 2、表示转折 “虽然”。 十六“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 “这样”“如此”。 2连词,表转折关系 “然而”“但是”等。 3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 “地” 表的样子。 4助词,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 “的样子”“好像似的”。 十七“或” 1、有的人 2、有时 3、或许 十八“所” 1. 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 组成“所”字结构。 “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2. 助词,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3名词 “处所”。(三)“所”和“以”连用, “的原因”“用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