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评论论文 马岩松的MAD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7703969 上传时间:2024-03-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5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评论论文 马岩松的MAD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建筑评论论文 马岩松的MAD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建筑评论论文 马岩松的MAD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建筑评论论文 马岩松的MAD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筑评论论文 马岩松的MA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评论论文 马岩松的MAD(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岩崧的MAD摘要“MAD”的意思是“疯狂”,马岩崧的成功或许就是因为他的疯狂。对一个普通人来说, 30岁成名应该算是有点儿晚了;而对一个建筑师来说,30岁甚至还完全没有达到他的盛期, 于是在建筑界出现了这么一句流行语:“在建筑界,30岁前成名是绝不可能的,除非你叫马 岩崧。”梦露大厦是其成功的标志,更是马岩崧向世人展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扬 声器,他大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一“只想要一个有机的城市”。倘若你也以为这个“有机” 意味着有计划、有秩序,马岩崧势必摇头,他会说,“恰恰相反,是没有计划,只有人性化 的需要关键字马岩崧MAD山水城市梦露大厦中国建筑师很多,但能在国外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

2、项目的人很少,而75年 出生的马岩松却开出先辟,成为历史上首位在国外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项目一加 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中中标的“梦露大厦”的中国建筑师。他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获建筑学硕士,曾获得2006 年度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和2001年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建筑研究奖金。 在伦敦的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事务所工作,作品有2002年国内外建 筑界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浮游之岛”一重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方案,被中国国家 美术馆馆藏;上海现代艺术公园(S-MAP)概念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广州生物岛太 阳系广场国际竞赛一等奖中标作品(200

3、8年建成),Net+Bar概念设计竞赛一等 奖作品;艺术装置作品“鱼缸”,“墨冰”曾分别在中国国家美术馆和中华世纪坛 展出。追求的核心理念是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2002年, 当他还在耶鲁大学上研究生时,就用作品“浮游之岛-重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震撼了建筑界。盖里说:“我很喜欢这个设计,它像一个从外太空来的生物,但 是又和周围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是一个可行的设计。”尽管赢得声誉的同时,也 遭来质疑,因为他的设计中使用了太多的曲线,打破了人们对空间的惯性思维, 并且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实现。但谁又规定了房子天生就得是方的。2006 年3月28日,刚刚在北京开业两年多的建筑事务

4、所MAD,赢得了加拿大多伦多 一栋50层高的地标性公寓楼的设计权。这座被当地媒体昵称为“玛丽莲梦露” 大厦,再次把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一名叫马岩松的年轻建筑师身上。这是中国建 筑师第一次在公开国际竞赛中赢得设 计权。这座地标性建筑将耗资1.1亿美 元,从今年五月开始销售,于2009年 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 Mississauga市中心的最高建筑物。加 拿大及多伦多地区的各主要新闻媒体 表示出了极大的关注,NATIONAL POST , GTA, TORONTO STAR, SUN, GLOBE AND MAIL,WORLD JOURNAL,等主 要权威报纸都以头版头条了报道了此 消息。CT

5、V,CITY TV,ROGERS TV, OMNI NEWS,和来自中国的凤凰卫视等电视 媒体进行了现场采访和新闻直播,国家 电台等广播媒体也进行电话实时采访。马岩松“鱼缸”2004年,马岩松刚从国外回到北京。但由于国内项目都要投标,屡投不中, 结果无项目可做,闲得无聊,决定去设计金鱼缸。他随意闲逛到街头卖鱼人前, 看到小小的脸盆中游着几十条鱼,价格不贵,一两块一只,顿生感慨,城市森林 高楼中公寓笼中生活的人们其实和鱼没有什么不同。既然暂时没法给人设计房 子,不如先给鱼设计空间。于是多买几条鱼得到了一个免费赠送的鱼缸,鱼缸呈 方形。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用录像机连续几天拍摄鱼儿游动的情形,然后绘图

6、记 录所有鱼儿到过的方鱼缸中的地方,并画上红圈。后来发现有些地方鱼儿从来不 去,想见方形鱼缸其实是设计者从容易制作出发做出的主观设计,而不是从鱼儿 的角度来进行设计。于是马岩松将方鱼缸重新设计,减去了那些鱼儿不去的空间, 最后的作品有一种正负空间的感觉,看上去鱼儿在里面游得相当畅快惬意。至于 这些生活在新鱼缸里的鱼儿是否快乐,我们不得而知。现在的马岩松却是对此有 了一段精彩的论证:“说了半天这个鱼,其实是为了说人,因为说人太复杂, 但是人和鱼有可比性,这个城市有多少人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 谁能说自己要这样的房子、这样的空间?鱼不说话,人可以说,但很少有人 能说出自己想要什么。”红

7、螺会所北京经济和地域的发展和膨胀在过去几年中极大拉动了周边地区,同时也促 进了中国第一个空间地形的发展和市郊地区(城乡结合部)的形成。在北京北部 的密云地区,距京城仅一小时车程的红螺湖别墅区成为了一个具有幽雅自然环境 的居住区。选址分布在红螺湖边,映衬着四周环山的美景。红螺会所建造在一个 300平方米的不规则的漂浮在湖面的平台上,主体仿佛由流动的水凝固而成,不 规则三维曲面组成了连成一体的屋顶和墙面。一座步行桥穿过建筑,建筑的另外 两个分支形成了一个水平面下的平台和一个漂浮在湖水中的游泳池。其中两条主 要路线在中间主体处汇合,加上一个变幻莫测的水表面,形成一个向上生长的顶 部结构,表现一种由液

8、体向固体的转变,并与其空间构成和功能自然的联系起来。 作品探讨的是在大都市中生活的人如何理解自然的问题,红螺会所是一个不不停 变幻的建筑空间,它不仅反应了其周边环境,还成为了人与自然的交会点。山和 水带给了生活在水泥丛林里的人们以希望和启发。“玛丽莲梦露”大厦作为MAD崛起的标志性项目,梦 露大厦不仅仅是摩天楼建筑形态上 的突破,它更向外界传达了瓦解现代 主义方盒子,让高层建筑回归人性的 建筑理念,从设计到建成的7年时间 里,逐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在 这过程中,MAD不断尝试着新的建筑 实验,并将其中的一部分变成了现 实。梦露大厦的设计一一反现代主 义建筑的简化原则和机械的功能堆 砌,而是

9、表达出一种丰富性和复杂 性,以应对现代社会多元化的日常生 活。而这个普通的北美小城市,这样 的居住空间确实是你所能找到的最 佳的现代生活范例。梦露大厦对现代主义方盒子建筑的反叛不仅仅是它曲线的形 体,而是它试图打破方盒子的居住机器的限制,以期重塑一个人性而开放的居住 空间。当建筑被赋予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它自然也会影响其住户和他们的生活方 式。也许一种新的生活形态正在梦露大厦里酝酿,并且辐射到周围的社区。这两 栋楼迅速将该片区域转变成一个低密度近郊城市的中心。聚集人群并激活社区, 双重效应无疑为这个城市带来更深远的影响。梦露大厦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取消了传统高层建筑的直线条,并在传统摩天楼 的核心筒

10、结构基础上发展出复杂的流线形体,两栋楼的各层平面都是一样的椭 圆,只是在不同高度旋转了一个角度,通过渐变的错层达到一种流畅的形体变换。 第一栋楼在接近顶部和底部的位置每层旋转了 0.5,而在中间各层则是旋转 14不等,通过这种角度旋转产生不同高度的景观感受,多变的旋度处理产 生不同高度的景观感受。多变的旋度处理和开放的立面,避免了像卡拉特拉瓦在 瑞典设计的HSB旋转中心那样单一旋转角度的机械的雕塑形态。HSB旋转中心将 一个个立方体扭曲堆砌起来,展现了人体扭转形态的力与美。梦露大厦的柔美灵 动之感则来源于它东方式的含蓄,每层环绕的连续开场玻璃阳台削弱了建筑的实 体感,将建筑立面片状化,使之更加

11、轻盈。第二栋楼延续了第一栋的平面形状只 是调整了每层旋转角度的变化规则,产生略显“阳刚”的气质,楼层旋转的累积 效应制造了一种形体的张力,并在各个角度显现出不同的建筑的形态。由于转动 的楼层与核心筒不断变换角度,所有楼层的布局都有着微妙的差异,这种非常规 的布局方式制造了更加丰富的居住空间。环绕建筑的弧形阳台与大面积落地窗增 强了高层住宅的开放性,给住户带来更广阔的视野,使人更直接的感受阳光、雨、 风,由此产生亲近自然的体验。可以说这种对“居住机器”的超脱,更可以唤起 人对自然的憧憬。马岩松设计思想“MAD”,寓意“疯狂”,马岩松的成功或许就是因为疯狂。对一个明星来说, 30岁成名显然有点儿晚

12、了;而对一个建筑师呢?可以套用现在的一句流行语: “建筑界30岁前成名是绝不可能的,除非你是马岩松。”梦露大厦是其成功的标 志,更是马岩松向世人展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扬声器,他大声发出了 自己的声音一“只想要一个有机的城市”。倘若你也以为这个“有机”意味着有 计划、有秩序,马岩松势必摇头,他会说,“恰恰相反,是没有计划,只有人性 化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可以毫无障碍的沟通,在一间屋子里,你不必刻意遵循 必须在这里看电视、在那里吃饭、在那里睡觉的规矩;而且你明天的作息可以和 今天的完全不一样。”也许,这就是马岩松眼中的“自由”和“人性”无论是小 的“鱼缸”或是大的“大厦”,他的设计似乎总是有一

13、种反叛的精神,或者说是 疯狂的想法。这些反传统的想法,“疯狂”的做法,却是对自由和人性的回归。 他设计反传统形式的方形鱼缸,根据鱼的游动轨迹设计,减去了那些鱼儿不去的 空间,设计的极具梦幻形式的鱼缸,却又是有理有据的。他反对现代主义方式的 方盒子的塔楼,梦露大厦看到的只是横线肌理,你看不到所有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技术是西方在过去近100年里特别引起自豪的,都要把技术显示出来。马岩松说 其实东方从来没有欲望显示,我们的东西还是挺东方的。广州曾经希望建造一座 最高的大厦,马岩松就设计了一座U型双塔给他们。两塔相连,上下各为400 米,总共800米。结果,甲方当然不干。现在,这个设计方案的模型就摆在事务 所的会客间里,以次讽刺“为高度而奋斗”。他们实践自己提出的设计要反映现 代艺术,设计要探索在数字化时代中城市环境和生活的有机建筑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