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题:场所精神理论讲义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7690560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专题:场所精神理论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医学专题:场所精神理论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医学专题:场所精神理论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医学专题:场所精神理论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医学专题:场所精神理论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专题:场所精神理论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专题:场所精神理论讲义(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名称: 场所精神理论(The Theory of Spirit of Place)教学要求及目的:了解场所精神理论,理解该理论是城市设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并掌握将该理论运用到有关设计中去创造具有独特个性的场所的方法。 课程主要内容:1、“场所”的概念。 2、“场所”和“空间”的区别。 3、场所理论及其在城市设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4、场所理论的应用。主要参考书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Christian Norberg-Schulz著、施植明译,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城市设计的维度 Matthew Carmona等编著、冯江等译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人

2、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编著, 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美约翰.O.西蒙兹著, 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建筑形式论迈向图象思维 陈伯冲 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96 街道与城镇的形成 美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本约瑟夫著, 李凌虹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6 1.1什么是“场所”(Place)?构成场所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a) 静态的实体设施the static physical setting 场所的实体建构;建筑物、景观和美学特征的体现。The actual physical struct

3、ure of a place. The reality of its buildings, landscape, and aesthetic quality.b) 活动the activities建筑物和景观如何被使用,身处其中的人们如何互动,以及文化习俗如何起到影响作用。How the buildings and landscape are used. How a places people interact with it, and how their cultural institutions have affected it. c) 含义the meanings一个非常复杂的层面。首先

4、是人意向和体验的结果,大多数的场所特征起源自人们对场所的实体和功能方面的反应。 A more complex aspect, primarily the result of human intentions and experiences. Much of a places character will be derived from peoples reaction to its physical and function aspects.场所的这三个基本元素彼此相互依存、密不可分。1.2 “场所”和“空间” ( Place and Space)空间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5、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芦原义信:“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但是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关。”空间由三维(潜在的)边界围合而成,作为一个体系,由相对位置表明。诺伯格舒尔茨(C. Norberg-Schulz)说:“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提到“空间”几乎不可能不用到上、下、前、后或at, in, within, on, upon, to, from, along, next这样的前置词,这些词语标明了空间的抽象本质是拓朴关系。”诺伯格舒尔茨(C. Norberg-Sch

6、ulz)在建筑中的意向中提出:“空间的体积的形式和四周包围面的特性同等重要。”他坚持认为采用狭义但精确的三维空间概念来指称建筑是合适的。“空间”实际上与实体(或称“空间界面”)是不可分割的,这源自格式塔理论的独到观察。他把海德格尔的“空间是从地点,而不是空无获得其存在的”这个观念扩充为“存在空间建筑空间场所”。空间由三个向度的(潜在的)边界围合而成,作为一个体系,由相对位置表明。诺伯格舒尔茨说:“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提到“空间”几乎不可能不用到上、下、前、后或at, in, within, on, upon, to, from, along, next这样的前置词,这些词语标明了空间的抽象

7、本质是拓朴关系。“所谓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意象。”人对世界认识的图式是由中心出发,形成路径,并由路径划分区域,从而获取他所可及的世界的图式。这种图式概念里,不涉及科学定量的意思,而只是拓朴关系,如近体性(proximity)、分离性(separation)、连续性(succession)、闭合性(closure)内-外(inside,outside)等拓扑特性。它们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这些关系只是逐步地整合到图式中,并形成结构化的作为整体的环境意象。上述中心,即场所(place),以人为核心,场所是一般组织化的基本手段。存在空间总是体现为场所。人的存在具有空间性。是

8、故,说人,其中已说到了空间。场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1月第2版):“场所”:活动的处所。公共、娱乐。)有人的活动发生,场所(place)就与人关联起来。发生(take place),其本意即占据场所。场所作为存在空间的具体化,有空间和特征两方面;空间即场所元素的三度布局;特征即氛围,是该空间的界面特征、意义和认同性。诺伯格舒尔茨(C. Norberg-Schulz)认为建筑要回到“场所”,他认为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它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 “场所”是质量上的整体环境。人们不应将整体场所简化为所谓的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和系统等各种抽象的分析范畴

9、。这些空间关系、功能分析和组织结构均非事物本质,用这些简化方法将失去场所可见的、实在、具体的性质。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环境和场所以利用该种活动在其中发生。我们需要创造的不仅仅是一个房子,一个穿插的空间,而且更应是一个视觉化的“场所精神”,建筑师的任务是去创造富有意义的场所。每个场所都是唯一的,呈现出周遭环境的特征,这种特征由具有材质、形状、肌理和色彩的实体物质和难以言说的、一种由以往人们的体验所产生的文化联想共同组成。(Trancik, 1986)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建筑实体的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2场所理论2.1 建筑现象学理论建筑现象学的理论和哲学基础是胡塞尔于20世纪初期创立的现象

10、学和20年代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方法所创立的新本体论以及后期从语言和诗学角度对存在的研究。2.1.1 现象学逻辑的思维方式能得到事物的量的方面的信息并获得普遍性,但失去了事物本身的特殊性和具体的生动性。现象学哲学的根本精神就是回到事物本身,进行直接的观照。现象学是当代西方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潮。胡塞尔创建了现象学,现象学的方法被认为是一种不以任何假设为前提的、达到本真的真理的方法。在他的理论中,“现象”(phenomenon),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外表之类含义。它是指显现在人意识中的一切东西。只有现象,才是一切合乎理性探讨的普遍基础。亚里士多德:“凡是不先进入感官的就不能进入理智。”

11、扬巴蒂斯塔维柯:“人心在从它感觉到的事物中见出某种不属于感官的事物,这就是拉丁文动词intelligere(理解)的意义。”胡塞尔: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不存在空洞的、没有指向的意识。意识总是指向某一对象,因而意识与意识对象无法分开。现象学的第一原理:“面向事物本身!”这几乎是一种口号。也就是本质的还原。要面向事物本身,必须将我们一直用来探讨世界的现有知识悬置起来、存而不论。这就是著名的“现象学的悬置”。 在本质的直觉里,在现象中,就有本质,本质即一种现象。还原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绝对没有前提的知识,它所针对的对象就是客观知识论以及由此引发的科学主义。这里掺进的是“人”的价值,把世界还原到“人

12、的世界”。这是一种物我整一的存在状况。现象学的悬置和现象学的还原已成为现代西方思想基本方法之一 。胡塞尔向现代人指明了一个原始整一的、仅靠理性知识无法触及的领域。海德格尔把建筑看作是万物所归属的领域,建筑的意义就在于建筑是“提供了场所的物”。 在诗语言思一书中 ,他引用了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这首诗成为对诗意的栖居的具有象征性的诠释:“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同在,人便会幸福地用神性度量自身。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较著?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是人之尺规。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2.1.2 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理论 逻辑的思维方式能得到事物的量的方面的信息并获得普遍性

13、,但失去了事物本身的特殊性和具体的生动性。现象学哲学的根本精神就是回到事物本身,进行直接的观照。 C诺伯格舒尔茨以此对建筑作现象学的思考,发展出建筑现象学,把建筑理解为人存在的立足点,其基本精神是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建筑本身。 他认为“栖居”不只是“庇护所”,其真正的意义是指生活发生的空间,是场所。场所、场所精神和存在空间成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范畴。建筑的形式结构,即空间与界面(边界),对应着人的在世结构,即定向与认同,并形成场所的精神。 建筑现象学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揭示建筑环境的本质和意义,而这种本质和意义又似乎被归结到场所这个重要概念之中。场所是人们存在于世的立足点,它以具体的建筑形式和结构,

14、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经历,以更为明确有力和更有积极意义的方式将人们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建筑现象学的方法具体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用具体而不是抽象和缩减的概念来描述环境现象,即通过这些术语所明示或隐含的具体环境结构形式和意义,将环境与人们的具体生活经历紧紧联系在一起。另一种方法就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即在由特定的地点、人群、事物和历史构成的环境中,考察人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人们的环境经历中揭示出建筑环境结构和形式的具体意义和价值。这两种方法都注重从内在的心理和精神而不是外在的物质现象角度上,去考察和描述人们与环境和周围世界的各种联系;从人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中,发现建筑与人们生活和存在的本质

15、关系,进而帮助和指导人们对建筑环境的理解、保护和创造。建筑现象学“直接面对事物本身”的考察方法即确定了它的基本内容。从总体上看,这个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建筑环境的基本质量和属性; 2、人们的环境经历及其意义; 3、衡量建筑环境的社会和文化尺度; 4、场所和建筑同人们存在的关系。建筑现象学的构造2.2 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 (Genius Loci)是一个古罗马概念,原意为地方守护神。古罗马人确信,任何一个独立的实在都有守护神,守护神赋予它以生命,对于人和场所也是如此。在罗马人看来,在一个环境中生存,有赖于他与环境之间在灵与肉(心智与身体)两方面都有良好的契合关系。 由此可以认为,场所精神涉及人的身体和心智两个方面,与人在世间存在的两个基本方面定向和认同相对应。定向主要是空间性的,即使人知道他身在何处,从而确立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