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足球案例张爱民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768645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4月足球案例张爱民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3年4月足球案例张爱民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3年4月足球案例张爱民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年4月足球案例张爱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4月足球案例张爱民(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鄞州区云龙镇中心幼儿园2012年第二学期4月份足球案例一个特殊的足球使得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 鄞州区云龙镇中心幼儿园 张爱民一、引言“打架”是幼儿最为常见的攻击性行为,不管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有这样的行为出现,孩子们互相打架是一件让老师头疼的事情,特别是在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最容易发生,所以在孩子打假行为这方面,我们要想办法去解决这一问题,无意性、表现性、工具性和敌意性,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解决策略。因此,了解这四种类型的异同点可以提高解决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能力。为避免孩子有这方面行为的发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懂得打架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孩子团结、友好,给孩子营造一个舒适、宽

2、松,健康、和谐的成长空间。二、案例背景士信宝贝,是我们班活泼好动,性格也很开朗的小男孩,平时很喜欢帮老师,只有老师一有什么需要拿的,他马上就说出:“老师,我去帮你拿!”但是,每当坐下来时他就和同伴们说说闹闹,很快就会打起架来,每当老师说到他的错误时他很积极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没过一分钟又犯错了。士信在我们班上属于特别好动的孩子,特别喜欢户外活动,每次一到户外开心的不得了,玩也玩得很疯狂,不断东奔西跑。另外,他在家中也很顽皮,听妈妈说偶尔也会与伙伴们发生斗争,到现在一直都要这样,很喜欢和别人打闹,“你推来、我推去,你踢来、我踢去”好像是成了他的个人习惯了。三、案例描述一个星期一的上午,我带着

3、孩子们去户外进行足球活动,老师要求孩子们拍好两排整齐的队伍,安安静静走到操场,然后一人一个球抱着等待老师的活动开始,当孩子们听到老师的口令时,都陆陆续续的将足球拿到了自己的手里,此时老师发现他就在和一个小朋友打架,我过去询问了一下情况,结果发现:“为了一个特别的足球抢了起来,然后就打了起来。”小朋友们也齐声吼道:“老师,士信小朋友在打XX小朋友,他还用脚在踢呢,两个人都在用力的打,足球还抢来抢去,本来这个球是人家先拿到的,士信想要就给他抢走了”当我听到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告状声时,我的眼睛一直在盯着他们,的确是都在用脚踢、用拳头打,另一个小朋友也在反抗,两人打得很起劲,都一个不让一个,拼命在打。于

4、是我走过去询问原因”一个说:“是他先抢走我的球”,一个说:“是这是我先拿到的”,总之都在推消自己的责任,没有一个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我纹理他们,是不是想要这个球而导致打架?四、提出问题在这个案例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怎么来解决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甚至怎样来纠正孩子互相恶打行为?幼儿打架行为也称攻击性行为,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为了争抢玩具和其他物品而进行直接争抢,或破坏玩具或物品。另外活动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

5、因素,所以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导致产生攻击性行为。我们应该怎么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怎样让孩子避免这样的行为发生?五、解决问题再多、再大的问题都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发现和解决的,所以为了避免孩子打架行为的发生,我们也有许多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幼儿改掉这样不良的行为。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看到一个特别的球都想要,所以就发生了争抢的行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因为这个球很特别,很新,孩子们看上去很喜欢,拿着自己手里玩起来感觉不一样。首先,正面引导、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当面拦住幼儿打架的行为举动,与幼儿沟通,告诉幼儿:“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别人拿到的东西就不能去抢了,况且这是别人先拿到

6、的,更不能去抢别人的,你要想得到这个球就和他说一说,好好沟通,实在不行就下次再用,不能用攻击性的行为去面对事实。其次,反面教育与正面引导相结合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出“不一致反应”,即对其攻击性行为不强化,不予注意,而对其被攻击的对象却给予充分的关注,在此同时,我们用移情训练法正确引导。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别人的情绪、情感体验,并由情绪、情感的变化而带来积极的行为变化,幼儿逐渐懂得有利于别人的事就去做,比如帮助同伴,对同伴要谦让;不利于他人的事就不去做,比如未经允许拿别人的东西,和同伴抢玩具等行为。 最后,从培养被攻击者的自我保护能力着手,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于攻击

7、性较强的幼儿,只要家长和老师齐心协力,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家长的配合与沟通,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社会、家庭、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幼儿一定能在有效引导下逐渐学会适应他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掌握良好的行为准则,学习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形成关心他人、与他人通力合作的良好品质,从而在源头上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成为一个健康、活泼、懂得谦让的好孩子。主要表现在:幼儿自己懂得谦让,教师满足幼儿的需要,多关注幼儿的行为和举动,把孩子的一丁点的进步都看在眼中,安慰孩子,让孩子知道老师喜欢他、爱他,有这样的措施在,我想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会不断地减少,更会友好的与同伴玩耍、交往,达到一种良好的相处效果。六、自我评析 孩子有攻击性性行为是最为常见的现象,当这些现象在不断出现的同时,我们老师也在不同的指责和纠正,最终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包容,这样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就不会发生了,对于这样的行为的出现,不仅是我们老师所要教育的、矫正的,同时对于社会和家庭的因素也故为重要,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为孩子去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