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行业分析报告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7680431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行业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行业分析报告(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_行业分析报告 粮食价格是百价之基,其波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始终是党和政府密切关注、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粮食价格形成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影响粮食价格的因素日益增多并复杂化,其波动越来越明显。笔者试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波动轨迹出发,分析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研究粮食价格波动的效应,探索调控粮食价格的对策。一、粮食价格波动的运行轨迹反映粮食价格波动的指标,一是其绝对价格水平,即历年单位粮食的实际价格;二是其相对价格水平,即粮食价格指数,主要是粮食收购价格或生产价格指数。纵观1978年2009年粮

2、食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变化,其波动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运行轨迹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粮食价格在波动中上升。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我国开始进行以价格改革为着力点的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国务院决定从夏粮上市起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其中计划内收购部分提价20%,超计划收购部分在此基础上再加价50%。当年中央掌握的六种粮食(小麦、稻谷、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每50公斤加权平均统购价格由10.64元提高到12.86元。由于超购加价粮食比重上升,当年全国粮食收购价格指数上升30.5%。在此后几年中,陆续开放了农村粮食初级市场,允许农

3、民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实行政府和农民间的议价交易;重新开放粮食集市贸易,以公社为单位,在完成国家征购、超购任务之后,允许社员个人上市出售余粮,价格随行就市。由此粮食价格一改过去长期固定不变的僵局,开始呈现波动态势改革开放初期,除极少数集市贸易粮食价格随行就市外,粮食收购价格主要由政府统一制定,其波动主要是由政府调整价格引起的。1978年1984年全国三种粮食(稻谷、小麦、玉米)每50公斤平均收购价格为11.03元、12.96元、12.95元、13.64元、13.12元、13.17元和17.35元,分别比上年上升-0.45%、17.50%、-0.09%、5.33%、-3.81%、0.38%和3

4、1.74%。虽然各年度之间价格有涨有跌,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1984年与1978年相比,全国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上升57.3%。从粮食的相对价格来看,1978年1984年全国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分别上升0.7%、30.5%、7.9%、9.7%、3.8%、10.3%和12%,平均每年递升10.4%。除1979年由于政府调整粮食价格力度较大,粮食收购价格指数上升30.5%外,其余年份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的上升幅度在10%左右。第二阶段(1985年1990年)粮食价格波动幅度增大。1985年政府推出了具有明显市场化取向的粮食购销体改革,将实行了30多年的粮食统购制改为合同定购制。合同定购的粮食品种为小麦、稻

5、谷、玉米和集中产区的大豆,定购价格实行倒三七比例价,定购以外的粮食允许农民自由出售,价格随行就市;当市场粮食价格低于原统购价时,国家按原统购价敞开收购。尽管当年粮食收购价格指数上升1.8%,但合同定购价比统购价下降1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粮食生产,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埋下了隐患。同时,由于合同收购与市场收购相结合的双轨制&r dquo;正式确立,即粮食商品总量中的一部分收购数量、方式和价格由政府确定,另一部分收购数量、渠道和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使市场调节的成分增多,粮食价格波动幅度增大1985年1991年粮食价格波动呈现∧形特征,1985年1989年粮食收购价格逐年上升,全国三种粮

6、食每50公斤平均收购价格为17.71元、19.42元、20.69元、24.31元和28.98元,分别比上年上升2.1%、9.7%、6.5%、17.5%和19.2%;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分别上升1.8%、9.9%、8.0%、14.6%和26.9%;小麦、稻谷、玉米、大豆收购价格分别累计上升51.6%、92.2%、69.1%和71.2%。1989年后粮食收购价格连续下降,1990年1991年全国三种粮食每50公斤平均收购价格为26.85元、26.12元,分别下降7.1%和2.7%;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分别下降6.8%和6.2%,是改革开放后粮食收购价格总水平的首度下降。在这一阶段,粮食价格波动幅度明显增大

7、,波峰1989年粮食收购价格指数上升26.9%,波谷1990年粮食收购价格下跌6.8%,峰谷落差达33.7%。第三阶段(1992年1996年)粮食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在1990年和1991年全国出现卖粮难和价格连续下降后,政府加快了粮食市场化改革步伐。1992年在提高粮食定购价格20%的同时,开展放开粮食价格、放开粮食经营的试点。由于广东等地改革试点顺利,全国各地迅速推广。至19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县(市)放开了粮食价格,完成了从计划定价和市场定价的双轨制到市场形成价格的单轨制转变。但由于改革政策不配套,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加之各地对放开粮食价格的理解存在偏差,在粮食供求矛盾并不

8、突出的情况下,出现了全国性的粮食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1992年1995年全国三种粮食每50公斤平均收购价格为28.43元、35.8元、59.44元、75.11元;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分别上升5.3%、16.7%、46.6%和29.0%;1995年与1992年相比,三种粮食平均收购价格上涨154.8%;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累计上升133.5%。面对粮食价格持续大幅度上升,国务院在1994年两次发出通知,规定除承担国家粮食收购任务的单位和具备规定资格并经核准的粮食批发企业外,其它单位和个人都不许到农村直接采购粮食。1994年10月,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粮食收购资金进行封闭式管理。1995年建立米袋子省长

9、负责制,规定省级政府必须对本省粮食的生产、流通和销售负全面责任,并在总结粮食价格波动和宏观调控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以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为核心的调控措施。经过调控,1996年粮食收购价格指数上升幅度由1995年的29%回落至5.8%。第四阶段(1997年2002年)粮食价格出现持续下降。1997年后,受宏观经济形势和粮食连年丰收出现供大于求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价格持续下降。尽管政府对粮食流通体制实行了四分开一完善改革,即实行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财务帐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但粮食价格仍在波

10、动中走低,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运行。1997年2002年期间,除2001年粮食价格小幅上涨外,其余年份价格持续下降1997年2 002年粮食价格停止了前一阶段的上升转而呈现下降趋势,6年中有5年粮食生产价格是下降的,成为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价格下降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以稻谷、小麦、玉米为例,全国三种粮食每50公斤平均生产价格为65.09元、62.09元、53.09元、48.36元、51.50元和49.24元;2002年与1997年相比,价格下降24.4%。同期粮食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下降9.8%、3.3%、12.9%、9.8%、-9.8%和4.2%,累计下降27.9%。这一阶段粮食生产价格下降不仅持续

11、时间长,而且面宽,所有粮食品种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大豆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累计下降幅度分别为29.6%、27.1%、23.1%和31.3%。第五阶段(2003年2009)粮食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受1999年2003年粮食连年减产、供求关系趋紧等因素的影响,2003年10月中旬开始,全国粮食价格普遍上涨,粮食安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2009年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将对农民种粮直接补贴和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为主的新一轮流通体制改革推向全国。同年3月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先后发出通知,宣布2009年早籼稻、中籼稻、粳稻和

12、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公斤1.40元、1.44元、1.5元和1.44元,当年全国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上升28.1%。随着国家各项惠农、利农政策的落实,2009年全国粮食喜获丰收,产量大幅增加,国内粮食供求状况随之大为改善,使2009 年粮食生产价格小幅下降。为了保护农民利益,政府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粮食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2003年2009年粮食价格波动的特点是震荡上行、恢复性上涨。除2009年全国粮食生产价格指数小幅下降0.8%外,2003年和2009年粮食生 产价格指数分别上升2.3%、28.1%。2009年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上升2.1%,当年全国每50公斤稻谷、小麦、玉米平均生产

13、价格分别为78.51 元、70.64元、58.47 元,三种粮食加权平均生产价格为71.98 元。2009年全国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上升10.3%,其中谷物、豆类、薯类生产价格同比分别上涨9%、22.6%和9%;在主要粮食品种中,小麦价格上涨5.5%、稻谷价格上涨5.4%、玉米价格上涨15%、大豆价格上涨24.2%。尽管这一阶段粮食价格震荡上行,但它更多地属于恢复性上涨,2009年全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每50公斤生产价格为76.01元,仅略高于1995年75.11元的水平。二、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引起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十分复杂,每次粮食价格波动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14、果。从粮食价格形成的内在机理出发,观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价格运行轨迹,笔者认为,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之一:市场供求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波动是供求矛盾运动的结果,由供求总量失衡、结构失衡等原因所引起。粮食供给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粮食产量、粮食储备量、净进口量等因素。通常而言,粮食价格会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减而出现反向变化。1978年2009年我国出现上期粮食产量增加当期粮食价格下降,上期粮食产量减少当期粮食价格上升现象,形成&l dquo;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价格下降粮食产量减少粮食价格上升粮食产量再增加的循环运动轨迹改革开放初期,在政府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刺激下,

15、粮食产量逐年增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 加。1984年全国粮食丰收,产量达40931万吨,粮食供给状况大为改观,出现了第一次粮食过剩1,由此1985年部分粮食价格呈下降之势,当年全国平均每50公斤小麦收购价格为21.37元2,比上年21.90元下降2.4%。1985年全国粮食产量比上年减少2820万吨,直至1989年粮食生产仍未恢复到1984年的水平。受其影响,1986年1989年粮食收购价格指数分别上升9.9%、8%、14.6%和26.9%。粮食收购价格持续上涨使1989年和1990年粮食产量分别增长3.5%和9.5%,随即出现1990年1991年粮食收购价格下降。1991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减少1095万吨后,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在45000万吨左右徘徊,致使1992年1996年粮食收购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1994年粮食收购价格指数上升46.6%。1996年全国粮食产量达50954万吨,人均粮食突破400公斤,再次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由此1997年2000年粮食收购价格持续低迷。2000年开始粮食产量连续4年大幅度下降,2003年粮食产量下降到43090万吨,为1990年后的最低水平,粮食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