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7676882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十四五”时期,我国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立 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广州市将进入实现老 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生 态环境保护面临重大机遇。一、对标美丽广州建设任重道远(一)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问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全市能源消费 总量仍存在刚性增长需求。近年来广州市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调整,通过关停 燃煤机组、发展新能源汽车等,煤炭消费比重从 2015年的 19.8%下降到 2019 年的 13.9%,天然气、本地水能和太阳能、电力净调入合计比重从 2015 年的 34.4%提高到 2019年的 41

2、.5%,但油品消费比重 2019年仍为 38%,减污降碳仍 面临较大挑战。广州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60%,已 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全市公路货运占 比超过 50%,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柴油车对空气质量 影响较大。全市人口持续增长,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 50万,居国内大中城 市前列,人口的迅速增长将相应增加能源、水资源等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 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二)对标美丽广州建设生态环境目标仍有差距。“十三五”期间, 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基础仍不牢固, 与美丽广州建设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优

3、美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相比 仍有差距。臭氧尚未进入稳定下降通道,成为影响空气质量达标率的首要因 素,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水平有待提升。重点流域部分一级支 流水质仍为劣 V 类,海珠一荔湾区东朗省考断面和增城区大墩国考断面水 质达标基础不牢固;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及排水单元达标工作还需继续 深入;农业面源污染、涉河违建还需加强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整治成 效还需加强巩固。土壤污染防治处于起步阶段,风险管控压力大。(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 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长,林地、河湖、湿地等生态用 地面积有所减少,城镇建设与生态用地保护之间

4、的矛盾仍然存在。因历史原 因,部分工业产业区块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 区等仍存在交叉,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有待优化。森林群落结构相对简单,森 林蓄积量偏低,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生物多样性有待提高。(四)环境风险防范体系仍需加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水平与“无废 城市”要求仍有较大差距,锂电池回收利用困难,皮革废物、废弃纺织材 料积压,部分类别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仍有缺口,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能力保 障不足。重金属与危险化学品风险防范压力仍然较大,危险化学品、危险 废物等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机制不完善。环境风险预警防控有待加强,突 发环境风险应急体系有待完善。(五)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5、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生态环境 保护各项改革措施还需进一步落地见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等新 领域亟需补齐短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有待提升,监测点位(断面)有待进 一步整合、优化、补充,大气和水环境预警防控网络建设有待加强。科技创 新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有待深 化与推广。环境治理模式相对单一,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度需进一 步提高,部分企业治污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环境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 环境综合管理水平与超大城市现代化管理要求仍有差距。二、主要目标展望 2035 年,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 本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

6、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广州更有魅力, 云山珠水、吉祥花城之美惊艳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环境空气 质量根本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形 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国土空间格局,山水林田湖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总体恢复,基本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健 全高效,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 2025 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 提升,深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 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

7、进,生态文明重点领域改革和制度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美丽广 州,建成美丽中国样本城市。“十四五”时期具体目标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能源资源利 用效率全国领先,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 化碳排放下降比例达到省下达目标要求,深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空气质量持续 改善,优良水体比例进一步提升,实现河湖“长制久清”,生态环境得到新 改善。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重要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生 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生态保护与修复得到加 强,生

8、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土壤安全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全市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置,放射性废源、废物监管得到持续加强。积极推进示范创建。有序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区创建,深化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支持从化区建设全国全省乡村振 兴示范区,积极推进碳中和示范建设。三、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统一规划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生态等要素,布局合 理、功能完善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在国家、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基 础上,整合、优化、补充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加强温室气体监测,逐步 纳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统筹实施。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一体化能力,充分利用 大数

9、据、区块链、5G、无人机(船)、地理信息系统、智能感知、遥感等新 技术手段完善监测体系。大力推进大气和水环境预警防控网络建设,构建国 内领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生态环境预警防控体系,提升广州市生态环 境监测预警防控能力。四、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 示范区,支撑构建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培育广州都市圈, 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等重大战略历史机遇,积极发挥国家 中心城市核心引擎作用,以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为重点任务,以制度完善、 政策激励、技术创新为保障措施,全面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区创 建,以生态环境高水

10、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 色转型。(一)推动构建区域绿色发展新格局 引领国际一流美丽湾区建设。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以推动美丽湾区建设倒逼绿色低碳发展,突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引领作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动广州市“一区三城”等重大战略平台绿色发展,在 低碳示范、生态环境治理、绿色贸易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 成果,推动南沙打造成为绿色低碳发展创新高地。推动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 严格环境准入,实施建设项目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替代。推动绿色金融改 革创新,深化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11、建设。引领水生态环境修复,建 设广东万里碧道广州样板。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化“放管服” 等生态环境监管制度改革试点示范。深化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加强区域生态环保合作,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气 污染联防联治合作机制,加强大湾区低碳发展及节能环保技术的交流,积极 推进碳中和示范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东广清接合片 区,提升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质量。推动区域、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 加强广佛、广清等跨界河流保护和污染整治联动。开展入海河流综合整治, 推进滨海碧道建设,提升亲海品质。共同维育“三面环山、三江汇流、山海 交接”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山、江、田、湾的区域山水大格局。优化城市空

12、间布局。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 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 制制度,推进“多规合一”。合理控制国土开发强度,统筹安排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珠江为脉络,立足北部生态屏障区、中部城市环境维护 区、南部生态调节区,优化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实行差异化分区调控,构 建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空间格局。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动“三线一单”编制与落地实施, 科学划分环境管控单元,合理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明确空间布局管控、 能源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等要求,建立环境管控“一 张图”。调整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空间布局。推动工

13、业项目入园集聚发展,继 续深化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打造出一批生态优良、产业高端、效益可观、 配套完善的典型示范园区。有序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区创建。编制发布生态文明建设示 范市建设规划纲要。按照副省级城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方 案的要求推进相关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市的创建。(二)持续推动结构优化升级优化提升城市功能结构。推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集约高效利用。推 进城市有机更新提质增效,积极推动“三旧”改造、“三园”转型、“三 乱”整治,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与土地综合 整治、新区开发建设、生态旅游等深度融合,以环境再造提升人居

14、生活品 质,吸引高端创新资源,推动城市整体升级。鼓励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采用“绣花功夫”实施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不搞大拆大建,严格审批控制树木迁移、砍伐数量,注重城市山脉、河流水系、植被 等各类自然要素保护,建立高质量城市生态系统。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 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加快推进“自然渗透、自 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社区设计师制度,提升干净整 洁平安有序城乡环境。科学利用地下空间,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预留 城市通风廊道,构建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区域空间格局,扩大生态环境容 量。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赋能升级,推动汽车、

15、电子、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 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 3+5+X”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体系。严格控制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加快淘 汰落后产能,制定并实施落后产能淘汰工作方案,综合运用经济、环保、行 政等手段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引导产业园区开展集中供 热、共同治污、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等循环化改造。鼓励开 展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和企业集群整体清洁生产审核模式试点。创建清洁生 产企业不少于 1000 家。严格环境准入,强化城市建设、流域开发、能源资 源开发和产业园区等领域规划环评,实施以排污

16、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 源监管模式,强化环境污染源头控制。优化能源结构。科学推进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控制煤炭 消费总量,实施煤炭项目减量管理,新建耗煤项目严格实行煤炭减量替代。 加快天然气推广使用,完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构建多元化气源竞争格局 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力促进分布式光伏 发电项目建设快速发展,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园建设,到 2025 年,力争光伏 发电装机规模达 100 万千瓦。发展氢能产业,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探索 氢能作为化石燃料替代,推进广州开发区氢燃料电池产业园建设。大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推动中长距离大宗 货物和集装箱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水路运输,大力发展“公转铁、公转 水”、铁水联运、多式联运等。优化城市公路货运站场布局,引导和促进 城区货运物流企业向外围转移发展。建设“五主四辅”客运枢纽,加快形 成“多站布局、多点到发,客内货外、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