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论(数学)作业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766934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科教学论(数学)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学科教学论(数学)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学科教学论(数学)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学科教学论(数学)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科教学论(数学)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教学论(数学)作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业基本信息 名称 提交某个数学概念的理论分析以及基于APOS理论的教学设计 所属章节 专题7 APOS理论/作业 分值 0 截止提交时间 2012.10.06 作业类型 必做作业 作业要求作业:从自己所教的教学内容中,选取某个数学概念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APOS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注意:不是所有数学概念都能运用APOS理论进行教学设计)要求:提交某个数学概念的理论分析以及基于APOS理论的教学设计。基于“APOS理论”的“排列”教学设计下面对 “排列”概念的进行APOS理论分析以及基于APOS理论的教学设计操作阶段多元表征,体验感悟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通过从生活中帅选排列例子,如排

2、队等,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亲自参与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操作中感悟,为真正理解概念积累经验.教师要善于以旧引新,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适当的感性材料,材料既要能反映概念的本质,又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保证材料的适度性、典型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意愿,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力求在学生自主思考、自由交流以及相互之间观点的交锋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过程阶段问题驱动,抽象概括教师要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索性、层进性的问题驱动学生对“操作”自觉地思考,尝试抽象、概括、一般化,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

3、.“过程”中的感悟比“操作”中的体验更重要,“过程”中隐性的思维比显性的“操作”更重要.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保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参与.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课堂生成或思维障碍有充分的预判,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调节.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串”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否起到“脚手架”的作用,是“过程阶段”成败的关键.另外,抽象概括出概念关键属性的过程必须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行为,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以“伪探究”的形式走过场.对象阶段总结提炼,适时辨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过程”阶段得出的概念的各种属性及时进行总结提炼,使概念的本质属性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得到概念的严格定义

4、,并进行符号化表示.教师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相关属性,注意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有机结合与适时转化.在对概念下定义以后,教师应该对概念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辨析,让学生明白无误地理解每一个关键词的含义,要求学生能正确叙述定义,并能举出符合定义的实例,这两者的结合是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克服形式主义教学的有效措施.图式阶段变式建构,多元联系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变式教学的优势,把交织着的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分离开.同时,用开放性问题、实际情境性问题、学生自己举反例、作概念图表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角度地丰富学生对“对象”的理解,帮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图式”的层次.要做到“瞻前顾后”,注

5、重概念的前后联系,注重在概念体系中学习概念,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正如布鲁纳所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多元联系表示”是理解和掌握概念的金钥匙.一、操作阶段:教师在简单引入之后,提出如下问题:问1: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出2名分别担任班长、学习委员,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案?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回答.由于该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能出现利用树形图法、枚举法、分步计数原理等得出解答,教师小结每种方法的优点,有意识地追问利用分步计数原理的思考过程,并加以提炼,得到:班长、学习委员分别相当于位置1、位

6、置2,位置1有种选法,相应地,位置2有种选法,不同方案数为.问2: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学生操作这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教师让学生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发现树形图法、枚举法由于情况较多,有点困难,而利用分步计数原理相对简单,类似问题1,得到: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数个数为.问3:在航海中,船舰常以“旗语”相互联系,即利用不同颜色的旗子发送出各种不同的信号如有红、黄、绿三面不同颜色的旗子,按一定顺序同时升起表示一定的信号,问这样总共可以表示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学生在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更加体会到利用分步计数原理的优越性,得到:不同方法数为321=6.这里,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下个阶段的反思

7、提炼奠定了基础.二、过程阶段:问4:上述3个问题,具体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都是不同的.从问题类型上看,它们有没有共同之处?学生反思3个问题的类型,将“3人中选2人”、“5个数中选3个”、“3旗全选”抽象概括为“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将“分别担任两个职务”、“组成三位数”、“排成一队” 抽象概括为“选出的元素要排顺序”.所以,共同之处是“先取(元素)后排(顺序)”.问5:从问题的解决方法上看,它们有没有共同之处?学生不难得出,虽然树形图、枚举法都是可行的,但从简便的角度看,利用分步计数原理更为合理,更具有一般性.至此,“排列”概念的本质属性得以凸显,推导排列数公式的思想方法得以生根.三、对象阶

8、段:问6:这种“先取后排”的问题就是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排列.你能叙述排列的定义吗?学生尝试给排列下定义,教师适时纠正、补充,板书定义. 排列:一般地说,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着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问7:排列的主要特征有哪些?两个排列相同的条件是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巩固概念,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得出:排列的主要特征是元素的互异性与有序性;两个排列相同的条件是:元素相同,元素的顺序也相同.问8: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排列数,记作,排列与排列数是“个体”与“数量”的关系.那么,排列数

9、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三个实例中的求解方法与步骤,紧扣分步计数原理,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层层推进,得出公式.进而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明确公式的作用(即:对于排列问题,可直接利用公式求出排列的个数).至此,学生对排列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明确了定义,会将排列数用符号表示,并推导出计算排列数的公式).四、图式阶段问9:判断下列问题是否为排列问题?若是,求出排列数.(1)从,中任取两个不同数相乘,可得到多少个不同的结果?(2)从,中任取两个不同数相除,可得到多少个不同的结果?(3)从甲地到乙地共有个车站,共需准备多少种车票?(4)封信投入个信封,有多少种不同的投法?(5)封

10、信投入个信封,每个信封至多投一封,有多少种不同的投法?师生共同讨论,能将排列问题与其它问题区分开来,深化对排列概念的理解.问10:为了简便,以后我们将称为的阶乘,记作.如何将排列数用阶乘表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配凑因子,将排列数公式化为阶乘的形式,并让学生思考的必要性与合理性.问11:利用排列概念解题与利用分步计数原理解题,二者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此处旨在加强排列概念与已学知识的联系性,让学生明确:任何一个排列问题都可以纳入到分步计数问题中去,它是分步计数问题的特殊情况,但分步计数问题不一定是排列问题.当一个分步计数问题特殊为一个排列问题时,就可以整体考虑,利用排列数公式简化计算.至此,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了充实与优化,形成了一个大的、新的图式,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