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一)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7669094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一)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一)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一)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一)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一)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一)(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一1、昼夜交替的周期:1太阳日24小时;太阳回归运动:1回归年2、晨昏线:要懂得画图晨昏线平分赤道即昼夜平分3、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o的地方时。伦敦为0区。地方时的计算:每差15o=1小时每1o=4分钟 ,向东就加向西就减。4、二分二至图:边看图边记1冬至:12月22日A、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B、正午太阳高度以南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上:H=90oC、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D、南回归线及其以南:H达一年当中最大值;北半球那么是H达一年当中最小值E、南半球的白昼是一年当中最长北半球白昼一年当中最短2夏至:6月2

2、2日A、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B、正午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上:H=90oC、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D、北回归线及其以北:H达一年当中最大值;南半球那么是H达一年当中最小值E、北半球的白昼是一年当中最长南半球白昼一年当中最短3春分、秋分:3月21日 ,9月23日A、全球昼夜平分;B、正午太阳高度角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C、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5天体系统: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6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火星与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7地球的特殊性在于有生命的存在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那么温度适中

3、2质量体积适中那么存在大气层3体积的收缩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那么产生海洋8、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9、太阳活动:1耀斑:色球层;最剧烈的显示2黑子:光球层:周期是11年10、太阳活动的影响:气候;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波;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在高纬地区产生极光。11、莫霍界面: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古登堡界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是岩浆发源地12、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第二章1、描述大气与地面的热量传递过程图2、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和反射; 晚上的保

4、温作用:大气逆辐射。3、上下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大气运动4、热力环流:热低冷高上下压是相对水平方向而言的; 画图海陆风注意: 实验及步骤5、三圈环流:重点是气压带与风带季节移动:7月北移、1月南移。6、东亚季风环流: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2陆地:1月是亚洲高压 ,天气:寒冷枯燥;7月是亚洲低压 ,天气:高温多雨7、亚欧大陆两岸气候差异:会考纲要8、热带雨林:受赤道低压控制上升气流 ,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那么终年湿润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气候:夏季炎热枯燥 ,冬季温和湿润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冷锋冷空气强大大

5、风、下雨、降温锋后下雨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暧锋暧空气强大连续性降水锋前下雨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准静止锋冷暖气团相当如5、6月份长江:梅雨天气10、气旋低压:气流辐合上升 ,阴雨天气;反气旋高压:气流下沉辐散 ,天气晴朗11、台风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灾害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寒潮:冬半年 ,尤其是秋末和春初农作物易遭冻害12、全球气候:历史时期1万年气温是波动上升 ,近代时期气温升高近50年来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影响:海平面上升;低纬农业减产 ,高纬农业增产;影响水循环过程。第三章1、水圈:海洋水主要、陆地水、大气水组成;其中陆地水淡水中以冰川为主体。2、河流

6、的补给有降水、冰雪融水、湖泊和地下水;最稳定是地下水补给 ,最重要是降水补给。3、水循环发生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4、水循环图P595、水资源:陆地的淡水资源;易开发的有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衡量水资源丰歉:多年平均径流总量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6、洋流的形成主要动力是盛行风还受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影响。7、洋流模式图P61判断旋转方向、寒暧流性质8、洋流的影响:1对沿岸气候:暧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2渔场:寒暧流交汇处和上升流秘鲁渔场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第四章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

7、动、变质作用使地表上下起伏外力作用太阳辐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使地表平缓2、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主要方式 ,以水平运动为主 ,垂直运动为辅。3、岩石圈物质循环:P784、断层:垂直运动产生断块山如泰山、庐山和断陷谷渭河、汾河谷地水平张裂产生东非大裂谷褶皱岩层年龄地貌应用背斜中心老、两翼新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修隧道、找油气向斜中心新、两翼老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找地下水6、山区的交通: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选址: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7、河流中上游以侵蚀为主 ,中下游以堆积为主;侵蚀有:溯源侵蚀、下蚀、侧蚀。8、河流堆积地貌: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中下游-河漫滩平原;河口

8、-三角洲平原。9、河漫滩的形成: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地下堆积体 ,堆积体面积不断扩大并露出水面而形成。10、河流对聚落的影响第五章1、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根底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寒带苔原带非洲大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2、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根底;森林-草原-荒漠带中纬度的亚欧大陆最典型3、山地垂直带分异:决定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自然带的变化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必修2复习刚要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知识点重现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 ,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

9、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2019/10/12;中国13亿人口2019/1/6。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 期人口变化特点原 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 ,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 ,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 ,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 ,医疗条件改善 ,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 ,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 ,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 ,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 ,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

10、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 ,死亡率进一步降低。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6、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拟: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兴旺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拟稳定 ,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开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 ,世界新增人口中 ,开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 ,民族经济的开展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

11、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 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 ,继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大局部兴旺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 ,大多数开展中国家为传统型 ,中国为现代型 ,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

12、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拟: 记忆迁移原因特 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开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开展不平衡1从开展中国家到兴旺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 ,流开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方案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方案、有

13、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1内地到沿海2山区到平原3贫困地区到兴旺地区、“民工潮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加强民族融合和、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 ,有利于经济开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

14、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 ,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 ,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开展、个人需求等。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 ,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那么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 ,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开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 ,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 ,同时又不阻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