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三年级科学上册蜗牛(二)教案 教科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7656227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年三年级科学上册蜗牛(二)教案 教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2022年三年级科学上册蜗牛(二)教案 教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2022年三年级科学上册蜗牛(二)教案 教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2022年三年级科学上册蜗牛(二)教案 教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2022年三年级科学上册蜗牛(二)教案 教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2022年三年级科学上册蜗牛(二)教案 教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年三年级科学上册蜗牛(二)教案 教科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年三年级科学上册 蜗牛(二)教案 教科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教学过程】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

2、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二、观察蜗牛吃食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4.设计意图:体会细

3、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四、继续观察蜗牛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附送:2021-2022年三年级科学上册 5.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科版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中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本课通过“找空气”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亲历观察、描述、猜想、实验等过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使他

4、们在已经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物质,体会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了解空气的特点,使他们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于我们周围,并占据空间。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运用多种感官器官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2、能借助身边常见的物体(如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等,来证明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能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树立相互协作、愿意探究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能尝

5、试说出所感悟的科学道理。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占据空间。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知道空气存在与我们的周围。教学难点: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能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保鲜袋、乒乓球、气球、扇子、砖块、海绵、粉笔、混泥土块、水槽、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烧杯、纸张、锥子、去底的矿泉水瓶等。学生准备每个小组准备(4人一组):保鲜袋4个、扇子1把、气球4个、海绵1块、粉笔1支、干燥的碎砖块1块、混泥土1块、乒乓球一个、水槽1个、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1个、烧杯1个、锥子1个。课时安排:本课教学时间为1课时。教学过程:

6、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猜谜引入1、谈话: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谜语,看谁会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打一身边的事物。2、谈话: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用身边的材料来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板书课题:周围的空气) 猜谜根据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设计猜谜的形式作为教学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找空气活动1:用保鲜袋收集空气。用扇子感受空气的存在。1、谈话:老师在每个实验桌上准备了几个袋子,你们能不能抓住一袋空气?在收集的过程中,运用我们学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空气。2、提问:刚才同学们抓了空气,肯定有很多的发

7、现,谁来说说,你们都发现了空气的那些特点?3、谈话:拿出你们的1号实验盒。你们能利用里面的气球、扇子感受空气的存在吗?4、谈话:说说自己的体会和发现。(板书:空气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能流动)1、尝试找空气;2、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空气;3、简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4、学生利用器材自主探究;感受、体会、描述空气的特点。学生用薄而透明的保鲜袋收集空气,装满后扎紧袋口。这样,原来看不到的空气就可以“看”到了。这也为第二步感受空气的存在提供了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尝一尝、闻一闻,初步体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还可以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压一压、用尖物扎一个孔让空气吹在手上或脸上去感觉一下空气。同时再给学生

8、几种材料,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空气是会流动的。活动2:设计实验检验粉笔、乒乓球、砖块、海绵、混泥土块等物体里是否有空气。1、谈话:拿出你们的2号实验盒,看看里面有些什么东西。你们猜一猜这些物体里有空气吗?2、提问:你能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吗?你打算怎样做?3、谈话: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空气?(板书: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1、学生做出猜想;2、说出自己的验证方法;3、自主探究证明;4、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做出思考;5、互相交流。学生猜想时,不能使学生养成“瞎蒙”的习惯,猜想是需要根据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包括器材和方法)去“找”,这才是“找空气”活动的重点,让学生在能力培养上能更进一步。这个活

9、动旨在引导学生经历一次“问题一猜想-设计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到更多的实例来证明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三、空气占据空间活动1、“吹气球”游戏1、谈话:刚才同学们玩了空气,发现了空气有这么多的秘密,老师心里也非常痒痒,也想来玩一玩空气,可不可以?老师玩空气的方法可有点不一样。(出示套有气球的矿泉水瓶)2、提问:老师要吹大气球,你们先猜猜,吹不吹的大?3、谈话:拿出你们的3号实验盒中的材料,请每个小组的“大力士”吹,看看学生能不能吹大?4、谈话:那在实验之前,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5、提问:我们的“大力士”为什么吹不大气球呢?你有什么方法使气球吹大?6、提问:

10、为什么都是矿泉水瓶,大有洞的瓶子把气球吹大了,而没打洞的就吹不大呢?这是怎么回事?(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1、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历做出猜测。 2、学生讲解有关的实验注意事项。 3、学生吹气球。 4、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做出思考。 5、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方法。 6、学生利用锥子在瓶身扎洞,再次吹气球。 7、学生达成共识:空气占据空间。为了让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理解透彻,此活动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景,鼓励预测实验验证,形成问题设计实验,完善方法分组实验讨论交流,形成共识深入问题,激发思维展示交流,强化概念。活动2、表演魔术“听话的小球” 1、谈话: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实在是太出色了,为了表扬大家,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魔术。出示材料:乒乓球、去底的矿泉水瓶(瓶盖上有孔)、剩有水的水槽。 2、老师演示:先用手按住瓶盖上的小洞,用空矿泉水瓶把乒乓球垂直扣在水中,乒乓球停留水底;然后放开按住瓶盖的手指,用手控制小孔的空气进出量,使乒乓球在水中来回的跳动。 观察 采用表演魔术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情不自禁的投入其中。同时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强化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