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实地调研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765028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实地调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3年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实地调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3年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实地调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3年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实地调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3年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实地调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实地调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实地调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实地调研 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实地调研 张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郊区形成一批农村新型社区(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因征地、宅基地置换等原因形成的新型农村居民安置小区)。笔者实地对沪郊Z镇3个农村新型社区(新华苑、松岸华庭、新春小区)进行调研,发现新型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亟需有关部门重视。 农村新型社区的类型与特点 自2023年以来,Z镇共有14个村千余户农民纳入动拆迁的范围。随着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在全镇范围内已形成3个动拆迁安置小区,分为3种类型: 一是宅基地置换小区,如新华苑。目前,小区共有房屋1059套,其中600多套为新华村村民安置房,其余为商品房。小区居民主要由两

2、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原新华村村民,占所有居民的60%,剩余部分是通过购买商品房或租房入住小区的居民,人员结构相对复杂。在小区的管理上,完全沿用了原新华村建制,小区物业由新华村统一缴纳物业费,委托Z镇红枫物业公司管理,形成村“两委”单一管理模式。 二是动迁安置小区,如松岸华庭。松岸华庭始于2023年Z新镇规划,地处镇区中心,总户数为1453户,其中动迁安置房为954户(已经全部安置完毕),动迁户来自全镇13个村,户籍基本全在原村,小区登记在册的户籍人口只有92人。同时作为一个配套商品房项目,有商品房499户,业主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为Z镇辖区内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外来人口,构成复杂。2023年12月

3、小区成立管委会,开发商下属物业公司参与运作管理,业委会正在筹备之中,形成村居交叉管理模式。 三是动迁农民自建房聚居小区,如新春小区。目前小区占地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由10个自然小区组成,总户数为905户。小区设有新春小区管委会,由于农民动拆迁享受镇保后并未将其户籍迁出(仍挂靠在原户籍村),导致目前小区的动迁户兼具农民和居民双重身份,呈现“离土不离村”的现象,形成了村居两头管模式。 笔者通过对以上3类农村新型社区的调研,发现它们都存在以下特点: 其一,人口结构呈多层次、多元化格局。由于这些拆迁安置小区距离镇区、工业区较近,交通便利,出租和转让的成本也较低廉,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员入住,

4、加之动迁房到期上市交易、配套商品房等因素,使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失地农民和各阶层人员共享的“移民社区”,人口结构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格局,社区的建设和治理也面临着不同于以往城市或农村社区治理的全新挑战。 其二,管理体制多样化,利弊并存。如新华村村“两委”统一管理模式基本延续原村“两委”的方式,管理严格,原村村民凝聚力强,但在外来人员管理上,基本处在空白状态;松岸华庭村居交叉管理模式管理部门相对多,能够多方位的为居民提供管理和服务,但是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容易出现扯皮现象;新春小区村居两头管模式由村居两方面负责,容易出现小区管理与村管理的脱节,产生政策盲点。 农村新型社区治理面临的困境 第

5、一,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新型社区居民对身份的转变尚不能适应,造成社区内出现“农村乱象”。农民搬进社区后,虽然脱离了独门独户的散居生活环境,并通过“镇保”实现了由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变,但原有的许多农村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却继续沿袭,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农村本色。尤其是中、老年居民,脱离不了长久以来的农耕情节,在搬迁入住后,在绿化带开垦土地种植蔬菜、用粪便施肥,随地吐痰、不定点倾倒垃圾、燃放鞭炮、随意堆放农具、利用小区绿化晾晒衣物等现象也比较常见,对新建成的社区绿化和环境卫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第二,外来人口的社区融入问题。一般来说,传统农村社区即是一个熟人、

6、半熟人社会,成员大多世代相交,农村新型社区则打破了传统的村域限制,成员构成相对复杂,呈现“散”的状态,动拆迁村庄散了,产业分工村民散了,生活好了邻里间却陌生了。不同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居民由于缺乏沟通和交叉,特别是在一些社区如松岸华庭,动迁房和商品房分为不同的片区,造成社区居民间的分层分片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 第三,居民福利待遇不对等问题。动迁居民搬进社区后,虽然生活环境已经脱离了原来的村域,但户籍大多仍保留在原村,可以继续享受由原村集体资产带来的如“有线电视免费安装”、“子女上大学补贴”、“大病补贴”、“丧葬补贴”、“重阳节补贴”等多种福利待遇,其他购房入住的居

7、民则无此待遇(户籍在小区的除外)。同时由于各村经济实力不同,必然导致同一社区内来自不同村的动迁户之间福利待遇也存在差异。这种同一社区内居民由于身份差异所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对等,很多情况下可能演变为各种矛盾的导火索。 第四,社区干部角色转换问题。目前农村新型社区管理人员大多来源于原村两委干部。与行政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同,社区管理的重心是社区公共服务。这对于习惯村两委工作方式的社区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村民的管理他们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土”法子,但面对结构复杂的上了楼的居民们,均出现了“无从下手”的不适感,大多仍沿用老办法;同时也对发展社区文化、创建社区环

8、境、搞好社区服务、扩大工作覆盖、调适农民心态等方面还缺少工作思路,找不到工作抓手、摸不着工作门路。 第五,社区管理缺位、错位问题。面对农村新型社区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各种管理关系的复杂性、村居管理模式的差异性以及现有管理体制的限制性,各种沿袭的或者新设立的社区管理机构的管理经验显然是不足的,普遍出现了职能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加之人员及资金缺乏等问题,致使新型社区目前仍存在着明显的管理缺陷。除新华苑沿用村两委单独管理模式以外,其他两个小区均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各机构之间如无明确的职能划分,管理过程中极易出现不问不管、相互推诿的状况,出现“真空地带”,导致社区管理缺位、错位问题出现。 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实地调研 关于乡镇农村实地调研报告优秀 新型农村调研报告 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 新型农村社区调研提纲 实地调研报告 实地调研报告 实地调研总结 市人大对农村新型村级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新型农村养老制度调研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