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输视角下刍议中日版《牡丹亭》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7647829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传输视角下刍议中日版《牡丹亭》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跨文化传输视角下刍议中日版《牡丹亭》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跨文化传输视角下刍议中日版《牡丹亭》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跨文化传输视角下刍议中日版《牡丹亭》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跨文化传输视角下刍议中日版《牡丹亭》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文化传输视角下刍议中日版《牡丹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传输视角下刍议中日版《牡丹亭》(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文化传输视角下刍议中日版牡丹亭 摘要中日版牡丹亭在日本和本土演出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其成为传统戏曲跨文化传输的经典个案。由其引发的跨文化传输者的影响力、跨文化传输内容的遴选、跨文化传输的商业和社会运作等相关思索,为当下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输提供了主要的经验和启示。关键词跨文化传输 中日版 牡丹亭 昆曲 坂东玉三郎一、中日版牡丹亭现象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的经典传奇,“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因其案头场上的双美而传唱了400年,并早于多个世纪前就开始了其跨文化之旅。牡丹亭的跨文化传输早期关键依靠文本传输,除汉字外,还有日、英、法、德、俄文等译本在海外流传。其跨文化舞台传输则关键依靠我国各大昆剧院团在海

2、外的演出。20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牡丹亭被更多地给予了当代意义,在国际舞台上被不停地改造和诠释。其中,以文化名人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以下简称“青春版”)和有着“日本梅兰芳”之称的日本歌舞伎泰斗坂东玉三郎领衔的“中日版”尤为引人关注。这两台牡丹亭全部曾在海外演出,全部不一样程度地表现了牡丹亭在跨文化传输过程中和异质文化的融合,是牡丹亭跨文化传输中的主要个案。从传输对象和传输方法来看,这两台牡丹亭有很多相同点,如全部以弘扬牡丹亭为己任,全部利用舞台进行传输,全部和苏州昆剧院联合打造、联袂出演。亦存在着很多迥异处。首先,“青春版”的关键是文人白先勇,启用苏昆青年演员,从全本中选出29折分三天演

3、出,渗透着士大夫精神。“中日版”的关键是演员坂东玉三郎,精选7折一次展现,弘扬着男旦艺术。其次,“中日版”和“青春版”的受众定位有所差异,“青春版”的受众定在青年学子、市民大众,而“中日版”的受众定位是各界精英、高端人士。更为主要的是,“青春版”是由人向中外传输“水磨腔”艺术,而“中日版”是由外国人向中外展示中华瑰宝。这个外国人便是日本歌舞伎“国宝级”大师坂东玉三郎。坂东玉三郎是歌舞伎中最著名的“女形”演员,歌舞伎中的“女形”,相当于京剧的“男旦”。2021年,由坂东玉三郎主演的“中日版”在京全部拉开帷幕。3月6日至25日,“中日版”在日本京全部南座剧场公演20场,取得了巨大成功。拥有600年

4、历史的昆曲,在作为歌舞伎起源地的南座剧场大放异彩,吸引了整个日本的眼光。平均票价高达1000元人民币的演出券早早售磬,刷新剧团在海外演出的票价统计。观众热情之高,演员谢幕之久,在牡丹亭跨文化传输史上实属罕见。日本演出完美落幕后,坂东玉三郎来到,紧接着于5月6日至15日在北京湖广会馆上演10场,演出场场爆满,坂东玉三郎的演出博得了内行外行的一致叫好。2021年3月13、14日坂东玉三郎带着她的中日版牡丹亭回到了昆曲的家乡,为苏州展现了2场出色演出。演出前,苏州市人大还授予了坂东玉三郎“苏州市荣誉市民”的称号,这也是政府首次对外国艺术家,尤其是对戏曲类艺术家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最近一轮的上海站

5、演出刚刚落幕,作为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参演节目,11月17日至11月22日在上海兰心大剧院公演6场,虽已年逾六旬,但舞台上的坂东玉三郎仍然身段委婉妖娆,刻画十六岁的杜丽娘入目三分。不论京全部、北京、苏州还是上海,“中日版”所演之到处处轰动。现场观众、业内人士和主流媒体的好评和取得的票房佳绩足以证实“中日版”跨文化传输的成功。它以原味昆曲的本色魅力冲破了文化壁垒,让不一样文化背景的人一起感动、落泪、欣喜、欢呼,它没有盲目地追求文化融合却最终促进了文化融合。“中日版”在海内外掀起的热潮,也引发了我们对跨文化传输视角下“中日版”借鉴意义的思索。二、跨文化传输视角下中日版牡丹亭的借鉴意义1.跨文

6、化传输者的影响力在进行跨文化传输时,正如阿多诺在权威人格一书中对“文化中心主义”的阐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个将自己的生活方法、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优于她民族的倾向,而且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经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文化中心主义”无疑是跨文化传输的壁垒。怎样突破这一瓶颈呢?和以往的各版本牡丹亭和其它戏曲艺术“走出去”的战略不一样,“中日版”不是我们的艺术团体带着我们的传统艺术“走出去”这种单向地宣传,而是让国外的艺术家带着我们的艺术“走出去”再“走回来”这种双向地传输。这就需要跨文化传输中的关键,跨文化传输者具有一定

7、的影响力。影响力指信息是否能被受众接收,并对其认知、情感和态度、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看戏看的是“角儿”,坂东玉三郎在日本的地位,相当于梅兰芳在。她出演过众多主要剧目,如歌舞伎传统名剧京鹿娘子道成寺中“白拍子花子”,鹭娘中的“鹭精”等,每十二个月在日本演出歌舞伎200余场,在歌舞伎界之地位无人可及。显然,作为跨文化传输者的坂东玉三郎,具有了足够的影响力。正是因为其超高的人气,使她一举手、一投足均成为焦点,“中日版”在日本京全部演出期间,日本NHK电视台在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中连续滚动进行关键报道,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著名媒体分别在主要时段或显著位置展开具体报道。票价即使令人咋舌,但早早就被坂东玉三

8、郎的忠实拥趸们抢购一空。能够说“中日版”的演出引发了日本举国关注,这是我们乏善可陈的外宣活动中不可企及的现象,而促成这一效果的原因就是跨文化传输者个人影响力发挥的作用。同时,因为坂东玉三郎独特的身份,由其主演的“中日版”使日本观众产生很强的亲近感,在认同坂东玉三郎演出艺术的同时也接收了昆曲这一戏曲艺术。和“青春版”海外演出的“青年学生”受众定位不一样,因为坂东玉三郎在日本艺术地位和其高昂的票价,使得受众自然而然地锁定为精英阶层,这对以往大量面向市民阶层的外宣是个很好的补充,同时也提升了昆曲艺术的定位。日本演出后,“中日版”电影版的上映满足了以前关注“中日版”演出却望尘莫及的市民阶层,深入扩大了

9、“中日版”的影响。坂东玉三郎身为跨文化传输者,她不但把昆曲介绍给日本,同时在对昆曲艺术进行了弘扬,另外还吸引了大量人开始关注日本歌舞伎艺术。日本演出结束后,在北京、苏州、上海的巡演依旧熠熠生辉、异常火爆,“中日版”的演出吸引了我国数十家媒体争相报道,在接收采访时一直谦称“受梅兰芳指导”的坂东玉三郎让观众的亲近感油然而生。凭借个人的影响力,在内地的演出仍然秉持着高票价的路线,这无疑给式微的昆曲打了一针兴奋剂。同时,因其日本歌舞伎翘楚的身份,使得部分我国观众燃起了对歌舞伎的爱好,进而开始了解日本文化。近期,据日本产经新闻记者河崎真澄报道,称在2021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歌舞伎的代表人物、男旦坂东玉三

10、郎将演出作为传统戏曲的昆曲很有可能成为“日本周”亮点。河崎还评论,对于不时流露出反日情绪的,日本政府相关人士一直寻求和建立相对成熟的外交关系。由此看来,参加世博会的项目,也担负着超越所谓“日本周”的使命。能够说,坂东玉三郎饰演的是双重跨文化传输者。2.跨文化传输内容的遴选跨文化传输中传输的内容是至关主要的一环。选择昆曲牡丹亭,于坂东玉三郎而言是因为她看过梅兰芳的游园惊梦后,发觉的戏剧名旦全部受到过昆曲的影响。和梅兰芳渊源甚深的她,决心沿着梅兰芳的足迹去追寻昆曲。从跨文化传输内容的遴选这一视角解析,选择昆曲牡丹亭为其演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牡丹亭久唱不衰,是昆曲中经典中的经典,作为汤显祖代表作的牡

11、丹亭,不但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现在亦俨然成了昆曲的代名词。和其它昆曲经典不一样,牡丹亭不像长生殿、桃花扇那样刻画时代背景、渲染政治色彩,也不像西厢记、玉簪记那样描绘现实主义、批判世俗伦理,牡丹亭单纯塑造“爱”这一专题,强调的是“情至”、“情真”和“情深”的理念,利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镌刻了一段“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能够死,死能够生”的缠绵悱恻的爱情小说。爱是人类共通的语言,这么纯粹的小说情节设计十分利于跨文化传输中受众对内容的了解。同时,牡丹亭是闺门旦和小生挑大梁的戏,这一如我们当下的青春偶像剧,能够给观众以视觉上的冲击,经过演员靓丽的扮相、华美的戏装,让观众品尝美轮美奂的视觉

12、盛宴。利用传统戏曲进行跨文化传输时,听觉上是要历经一点时间去适应和欣赏的,此时依靠视觉的冲击吸引受众的眼球显得尤为主要。另外,之前的“青春版”等多部牡丹亭的海外演出已经铺开了市场,在海外有了一定的受众基础,这稍许省却了“中日版”在昆曲普及方面的宣传精力。在我国演出亦如是,不但之前的“青春版”热潮未退,和“中日版”演出同期,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专题文化片昆曲六百年、百家讲坛制作了于丹游园惊梦系列专题节目,和昆曲、牡丹亭相关的书籍大量出版。媒体的影响无远弗届,媒介制造了“牡丹亭热”这一文化事件,由此牡丹亭得到了传媒面向大众的普及,这也为“中日版”演出的成功奠定了舆论基础。3.跨文化传输的商业和社会运作

13、“中日版”的演出是纯商业性质的,由日本松竹企业、苏州昆剧院、北京梦花庭园文化传媒有限企业共同制作。在日本的演出,由经营戏剧的百年老店、日本五大电影企业之一的松竹企业负责发行。松竹企业有自己成熟的发行渠道,不但和各家媒体交好,还经营着多个卫星频道,甚至演出“中日版”的南座剧场也是其名下产业。毋庸置疑,强大的商业运作是演出成功的保障。重视商业运作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社会运作。“中日版”在各地演出前,主办方全部会召开盛大的新闻公布会为演出预热。在苏州演出排练期间,坂东玉三郎走访了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并作了日本歌舞伎和文化的专题演讲汇报。苏州公演后,“中日版”的电影版在日本的影院陆续上映。影片分为两部分,

14、第一部为纪录片,统计了坂东在苏州的全部活动场面。第二部分为舞台篇,即为现场录制的“中日版”。影片于5月底在日本各大城市上映。因为在日本看演出比看成本高得多,所以,很多没有走进剧场看过“中日版”的日本观众,选择看电影填补这一缺憾。该片放映历时长达半年之久,部分地域还应观众的要求加场。据日本影评站统计,该片上座率达成92.7%,满意度达成了94.6%,甚至超出了同期上映的等大片。虽是商业性演出,作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坂东玉三郎不失人文关心。“中日版”在北京的演出时逢中国四川汶川发生“512”大地震,坂东玉三郎得悉后向受灾群众捐献了北京公演部分票房收入。巧合的是,1924年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

15、邀,赴日作了一次旅行演出,而赴日之前,恰逢日本发生大地震,东京帝国剧场遭到严重破坏。梅兰芳立即进行义演,捐赠一万银元作为修复资金。坂东玉三郎的这一善举也是对“受梅兰芳指导”的一个信守。“中日版”不但重视报纸、电视的宣传,还大力利用络进行传输。“中日版”制作方开辟了博客空间加强和票友的沟通,坂东玉三郎也曾做客人民和友进行交流。2021年9月1日,“中日版”制作方于上海花园饭店举行了学术座谈会,座谈会邀请了蔡正仁、华文漪、梁谷音、唐斯复、蔡少华、王佩瑜等一众著名伶人和权威学者和坂东玉三郎进行交流,众人怀着崇敬的心情肯定了“中日版”的演出,赞美了坂东玉三郎的演出。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学术

16、座谈会的胜利召开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中日版”的文化品位。能够说,精良的商业和社会运作是“中日版”演出成功的主要确保。诚然,因为“中日版”的关键灵魂坂东玉三郎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复制这种跨文化传输模式的可能性有待商榷。不过,由“中日版”跨文化传输的成功所引发的跨文化传输者的影响力、跨文化传输内容的遴选、跨文化传输的商业和社会运作等相关思索,仍然能够为当下传统戏曲乃至各门类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输提供主要的经验和启示。参考文件:1史安斌.从“陌生人”到“世界公民”:跨文化传输学的演进和前景.对外大传输,2021,(11).2姜飞.试析跨文化传输中的多个基础问题:兼和童兵先生商榷.新闻大学,2021,(春季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