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优化训练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7647575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4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优化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优化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优化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优化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优化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优化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优化训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优化训练基础训练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完成12题。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A.采集和渔猎B.耕作与灌溉C.采矿与冶炼D.建坝与筑路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D.寻求人地协调【解析】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

2、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答案】1.B2.C3.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符合()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公开性原则4.中共中央在十六大中提出我国社会发展应采用“科学发展观”,其基本要求是可持续发展。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B.庞大的人口数量C.严重的环境问题D.不利的外部环境【解析】第3题,考查持续性原则的要求。第4题,我国的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庞大的人口数量是我

3、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答案】3.B4.B(2010辽宁沈阳高三期末,2324)根据人类活动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系,完成56题。5.下列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酸雨土壤盐碱化臭氧层的破坏噪声污染A.B.C.D.6.可能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有()化学物质的使用石油、煤炭的使用臭氧层空洞滥用资源工业污染和有害物质转移野生生物减少人口剧增A.B.C.D.【解析】第5题,全球性环境问题包括酸雨、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破坏。第6题,所示内容是环境问题的表现而不是人类活动。【答案】5.A6.A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发布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报告显示,国际社会减少大气污染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全球能源

4、消耗增长放缓,二氧化硫排放减少,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却仍然严重。据此完成79题。7.关于右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B.经济持续发展是目的C.社会持续发展是条件D.经济持续发展是基础8.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言论中蕴涵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A.焚薮而田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C.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9.上题答案中的言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解析】第7题,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强调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

5、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第8、9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今后和子孙后代留有发展的余地。【答案】7.A8.C9.C10.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合作,这种做法符合()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公开性原则【解析】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要实现就必须采取全球的联合行动。【答案】A下图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读图,完成1112题。11.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A.资源的

6、破坏与短缺B.促进经济迅猛发展C.新材料应运而生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12.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解析】第11题,现在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主要是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的资源短缺。第12题,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是人口素质较低,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答案】11.A12.C13.读“人类社会演变和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甲乙(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_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

7、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第(1)题,乙图所示人类开发环境力度加大,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即人地矛盾出现并逐步激化。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落后,不会出现此种情况。第(2)题,我国江南丘陵山区,由于降水多,土壤侵蚀严重,如果广泛修建梯田,必然导致森林减少,生态系统更脆弱,因为植被破坏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第(3)题,影响人地关系的主要因素包括人类的思想认识,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能力(科技、生产工具)以及人口数量等几方面。【答案】(1)农业社会和工业

8、社会(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脆弱。(3)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综合提升14.我国引入绿色GDP概念的主要目的是()A.使人们重视经济的单一速度指标B.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第二产业C.加快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D.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解析】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答案】D(2008宁夏高考文综,1011)溶解氧DO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的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生化需氧量BOD是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体时需要消耗氧的数量,它用于监测水体有机物的污染状况。下图为某河由M河段至Q河段水中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

9、浓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516题。15.图中有机污染源在()A.B.C.D.16.最容易导致鱼类死亡的河段是()A.MB.NC.OD.P【解析】第1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处水中生化需氧量(BOD)浓度开始出现,说明水体中排放的有机污染物开始出现,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氧的数量大增,由此说明该处为污染源所在地,故B项正确。第1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O段水中的溶解氧(DO)最少,鱼类因水中溶解氧含量低而缺氧,易窒息死亡,故C项正确。【答案】15.B16.C国务院于2008年1月8日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指出从2008年6月1日起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商品零售场所一

10、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718题。17.一次性塑料制品对资源的消耗,体现在()A.清洗时需要大量水B.制取时需要大量石油C.燃烧消耗大量氧气D.降解速度太慢18.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和谐主要体现在()A.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超强威力B.人类更理解尊重自然的必要性C.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D.对边远地区土地资源过度开垦【解析】第17题,一次性塑料制品一般都没有被再次清洗回收利用,降解速度太慢、燃烧消耗大量氧气,但在目前的观念上还不算资源消耗;塑料制品的原料主要是石油。第18题,结合教材知识和日常生活见闻分析即可。【答案】17.B18.C新形势下,循环经济概念成为议

11、论的热点话题,进一步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循环经济也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工作重点。“两个率先”是党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期望。下图为“江苏省制造业部分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1921题。19.江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是()A.能源和资源缺乏B.劳动力素质不高C.资金严重短缺D.对外交通不便20.面对新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必然选择。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江苏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行业是()A.化学工业和通讯、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B.运输设备和通讯、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C.化学工业和冶金及延压工业D.

12、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冶金及延压工业21.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后,这些行业生产可以()A.实现无废弃物排放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C.隔断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D.减少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解析】第19题,江苏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带,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是资源和能源缺乏。第2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化学工业和通讯、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是江苏产值最好的几个产业,应优先发展循环经济。第21题,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答案】19.A20.A21.D2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

13、必须相适应。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抉择。材料二:据统计,散布在北京城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已达4000余座,形成了“垃圾包围城市”的阵势。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材料三:经济与环境关系示意图。(1)读材料二,分析阿苏卫卫生填埋场的位置是否合理。_,理由是_。(2)读材料一,判断“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是否合理。若经济按此模式发展下去,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三方面将如何变化?(3)缓解市区人口和工业过于集中所引起的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有_,_,_。(4)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走可持续

14、发展道路的原因是_、_、_。【解析】第(1)题,据材料二知,阿苏卫卫生填埋场位于地势较高的北京西北郊,位于冬季风(西北风)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第(2)题,据材料一、三知,该模式符合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为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发展模式。第(3)题,解决的措施主要从疏散市区人口和工业、改善交通和住房、治理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回答。第(4)题,我国人口总量过多,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环境问题严重,人地矛盾突出,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答案】(1)不合理该垃圾场位于北京冬季风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位置(2)合理。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经济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良性发展。(3)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4)人口压力巨大资源短缺环境危机深刻教学参考一、主流版本对比(必修二)版本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章(单元)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