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延兴力的分解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2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762373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延兴力的分解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徐延兴力的分解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徐延兴力的分解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徐延兴力的分解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徐延兴力的分解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延兴力的分解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延兴力的分解说课稿MicrosoftWord文档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力的分解说课稿高二物理 徐延兴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二)教学目标根据教育部颁布发行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分力的概念,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并计算。 (3)知道确定已知力的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是唯一的。(4)能

2、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2)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分析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把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刚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对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以及对力进行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和确定两分力的方向感到相当的困难,因此,我把这些内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2)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教学难点:(1)力的分解方法及矢量相加法则.(2)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二、说教法与学法高一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我引导学生把物理现象抽象为物理模型,对力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掌握这一重要的分解法。教法:在教

4、法上采用情景激学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及总结归纳等方法。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方式,以及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很容易投入其中,凭借自己的兴趣,我适当指导,学生在场景中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我搭台,学生唱戏,学生由传统的被灌输知识,变为主动的来获取知识。学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三、说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四、教学设计流程图五、

5、说教学过程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课程的指导思想,现场实验,叫两名力气比较大的男生拔河,然后再成鲜明对比地找一名女生去拉绳子的中央结果却是一名弱小女子拉动了两个“大力士”。目的是为了使课堂教学立即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创设情景:叫两名力气比较大的男生拔河,然后再成鲜明对比地找一名女生去拉绳子的中央结果却是一名弱小女子拉动了两个“大力士”,我在课堂的引入部分设置这两个有趣的力分解现象,并不急于马上给学生解答。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

6、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新课教学复习力的合成,便于学生学习新课。提出问题: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又如何呢?这样设计是使学生明确已知一个力,如果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作出无数多个分力。如果给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确定吗?探究(演示实验)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步骤一:倾角不变情况下,在小车上一大钩码,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步骤二:在小车重力不变情况下,改变倾斜角,引导学生观察。设计意图:用软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车重力压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显

7、;用弹簧是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小车重力产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目的:让学生及时的应用知识。探究(分组实验)设问:如图,大人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哪些效果?器材(每两个学生一套)台秤、木块(一侧面带羊眼)、夹有滑轮的支架各一个,钩码细线若干。步骤把木块放在台秤上,如图,在实验记录表中第一行记录台秤的读数。用细绳一端与木块上的羊眼相连,另一端与钩码相连,并把绳子挂在支架上的滑轮上。保持滑轮的高度不变,增加绳上的钩码,在表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保持钩码不变,改变滑轮的高度h,在表格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8、。滑轮的高度悬挂钩码的重力台秤的读数竖直向上拉的效果力结论12h13h24h35h4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明确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竖直向上拉物体的作用效果,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向前滑动。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结论: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后,根据几何知识就能计算分力的大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呼应新课引入设问:叫两名力气比较大的男生拔河,然后再成鲜

9、明对比地找一名女生去拉绳子的中央结果却是一名弱小女子拉动了两个“大力士”,设计意图: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同时使用动画演示,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二、矢量相加的法则 问题:力是矢量,求两个力的合力时,能不能简单地把两个力的大小相加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例讨论. 结论:不能简单地把两个力的大小相加,而要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凡是矢量在合成与分解时都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推导出矢量合成的三角形法则.我们曾经学过位移,它也是矢量如图所示一个人从A点出发到达B点,在由B点到达C点,第

10、一段位移为有向线段AB,第二段位移位有向线段BC,而合位移为有向线段AC.联系平行四边形定则想一想求合适量有没有比平行四边形定则更简单的办法,并证明你的方法?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推导出矢量合成的三角形法则.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小结与作业小结: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布置作业:66页的第2题、第3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一力的分解1概念: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二矢量相加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角型法则设计意图:把整节课的重点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一目了然。六课后心得本节课执行导学案引导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尽最大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经历中,体验中学习,使教学观点和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重传授转变为重过程、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在课堂中只起到设置情境、激励、发现、欣赏、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毕竟,而且必定是学习的主体和真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