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7610788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0621604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时:周3 总学时:54学时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程。以其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该课程也可作为其他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必修或限选课程。 (二)课程的任务 1.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状况; 2.了解国内外学前儿童心理学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初步学习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解释幼儿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并初步学习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教

2、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同时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学前教育的实践密切结合。教学中应全面具体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尤其是认知、情感、社会化和性格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结合学前儿童的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的现状,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基本规律以教师讲述为主,发展性问题以讨论的方式为主,现实问题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五、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 绪论 4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一、学前儿童

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个体的心理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二、理论研究方法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个体心理发展的特性。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2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 遗传及其机制一、遗传现象及作用二、遗传的机制第二节大脑的结构与机能一、大脑的结构二、大脑的机能第三节胎内环境一、胎内环境的特殊性二、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初步了解遗传的作用,理解大脑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了解胎内环境的重要性。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过程 8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认知的发

4、展一、认知的概述二、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三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四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一、情感的概述二、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三、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控制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 8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一、前语言的交流二、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三、学前儿童语言的交际功能四、语言获得理论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一、婴儿期的依恋二、依恋的发展三、依恋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四、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一、同伴关系的性质

5、与功能二、同伴关系的功能三、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四、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二、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三、儿童的道德发展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及重要性;掌握依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理解同伴关系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会应用有关知识帮助学前儿童改善社会化发展中的不良处境和不良行为特征。 第五章 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12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 音乐和美术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一、学前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二、学前儿童音乐表现能力的发展三、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第二节美术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一、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二、学前儿

6、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第三节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一、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学前儿童在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和游戏中的心理特点,学会应用有关知识指导幼儿的活动。 第六章 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8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气质一、气质概述二、儿童气质的类型和表现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性格一、性格概述二、学前儿童性格特征第三节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概述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的性别化一、儿童的性别差异二、儿童的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理解个性因素(包括气质、性格、自我意识、性别化)的年龄特征、发展趋

7、势及其重要性。 第七章 儿童发展理论 4学时1教学内容第一节 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一、华生的行为主义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第二节 生物取向的发展理论一、遗传作用的重要性二、发展的原则三、育儿观念四、对成熟势力学说的评析第三节相互作用取向的发展理论一、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二、语言与儿童思维的关系三、教育对思维发展的影响四、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析第四节社会文化历史取向的发展理论一、心理发展观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三、对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的评析2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学会应用有关理论分析儿童的行为特点和产生的原因,确定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学会剖析学前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观。 实践环节去幼儿园或其他学前教育机构观察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六、考核方法1、出勤率以及课堂表现(平时成绩占10%)2、中期论文(中期成绩20%)3、期末考试,以闭卷为主(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