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4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7610590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注疏4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语注疏4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语注疏4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语注疏4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语注疏4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注疏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注疏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注疏 4卷十二 颜渊第十二疏正义曰:此篇论仁政明达、君臣父子、辨惑折狱、君子文为,皆圣贤之格言,仕 进之阶路,故次先进也。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马曰:“克已约身。”孔曰:“复,反也。身 能反礼则为仁矣。”)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马曰:“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孔曰:“行善在己,不在人也。”)颜渊曰:“请问其目。” (包曰:“知其必有条目,故请问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郑曰:“此四者,克已复礼之目。”)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王曰:“敬事此语,必行之。”) 疏“颜渊”至“语矣”。正义曰:此并下

2、三章, 皆明仁也。“子曰:克已复礼为仁”者,克,约也。已,身也。复,反也。言能约身反礼 则为仁矣。“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者,言人君若能一日行克已复礼,则天下皆归 此仁德之君也。一日犹见归,况终身行仁乎。“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者,言行善由已, 岂由他人乎哉。言不在人也。“颜渊曰:请问其目”者,渊意知其为仁必有条目,故请问 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者,此四者,克已复礼之目也。 曲礼曰“视瞻毋回”、“立视五 尾”之类,是礼也。非此则勿视。曲礼云: “毋侧听”,侧听则非礼也。言无非礼,则口无择言也。动无非礼,则身无择行也。四者 皆所以为仁。“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

3、语矣”者,此颜渊预谢师言也,言回虽不敏达, 请敬事此语,必行之也。注“马曰:克已约身”。正义曰:此注“克”训为“约”。 刘炫云:“克训胜也,已谓身也。身有嗜欲,当以礼义齐之。嗜欲与礼义战,使礼义胜其 嗜欲,身得归复於礼,如是乃为仁也。复,反也。言情为嗜欲所逼,已离礼,而更归复之。 今刊定云:克训胜也,己谓身也,谓能胜去嗜欲,反复於礼也。”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孔曰:“为仁之道,莫尚乎 敬。”)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包曰:“在邦为诸侯,在家为卿大 夫。”)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疏“仲弓问仁”至“语矣”。正义 曰:此章明仁在敬恕也。“子

4、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者,此言为仁之道,莫 尚乎敬也。大宾,公侯之宾也。大祭, E 郊之属也。人之出门,失在倨傲,故戒之出门 如见公侯之宾。使民失於骄易,故戒之如承奉 E 郊之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者, 此言仁者必恕也。已所不欲,无施之於人,以他人亦不欲也。“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者, 言既敬且恕,若在邦为诸侯必无人怨,在家为卿大夫亦无怨也。“仲弓曰:雍虽不敏,请 事斯语矣”者,亦承谢之语也。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孔曰:“ ,难也。牛,宋人,弟 子司马犁。”)曰:“其言也 ,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 乎?”(子曰: “行仁难,言仁亦不得不难。”)疏

5、“司马牛问仁”至“ 乎”。正义曰:此章言仁之难也。“子曰:仁者,其 言也 ”者, ,难也。言仁道至大,非但行之难也,其言之亦难。“曰:其言也 ,斯谓之仁已乎”者,牛意嫌孔子所言未尽其理,故复问曰:“只此其言也 ,便 谓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 乎”者,此孔子又为牛说言 之意,行仁 既难,言仁亦不得不难。注“孔子”曰至“马犁”。正义曰:史记 弟子传云: “司马耕字子牛。多言而躁。问仁於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 。”是也。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忧惧,故孔子解之。”)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 夫何忧何惧?”(包曰:“疚,病也。自省无罪恶,无可忧

6、惧。”) 疏“司马”至 “何惧”。正义曰:此章明君子也。“司马牛问君子”者,问於孔子言君子乱,牛自宋来学,常忧惧,故孔子解之也。“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者, 亦意少其言,故复问之。“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者,此孔子更为牛说不忧惧之 理。疚,病也。自省无罪恶,则无可忧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郑曰:“牛兄桓 s 行恶,死亡无日,我 为无兄弟。”)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包曰:“君子疏恶而友贤,九州之人皆可 以礼亲。”) 疏“司马”至“弟也”。正义曰:此章言人当任命友贤也。“司马牛

7、 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者,亡,无也。牛兄桓 s 行恶,死亡无日,故牛常忧而告 人曰:“他人皆有兄弟,若桓 s 死亡之後,我为独无兄弟也。”“子夏曰: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 兄弟也”者,子夏见牛忧无兄弟,以此言解之也。商,子夏名,谦,故云商闻之矣,示非 妄谬也。言人死生短长,各有所禀之命,财富位贵则在天之所予,君子但当敬慎而无过失, 与人结交恭谨而有礼。能此疏恶而友贤,则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海之内,九州之 人,皆可以礼亲之为兄弟也。君子何须忧患於无兄弟也。注“郑曰”至“兄弟”。正 义曰:云“牛兄桓 s 行恶,死亡无日

8、”者,司马子仲及左师向巢,以命其徒攻桓氏。向 s 遂入於曹以叛。民叛之,而奔卫,遂奔齐。”是其行恶死亡之事也。桓氏即向 s 也, 又谓之桓司马,即此桓 s 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 澹 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郑曰:“谮 人之言,如水之浸润,渐以成之。”马曰:“肤受之 澹 皮肤外语,非其内实。”) 浸润之谮,肤受之 澹 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马曰:“无此二者,非但为明,其 德行高远,人莫能及。”) 疏“子张”至“已矣”。正义曰:此章论人之明德。 “子张问明”者,问於孔子,何如可谓之明德也。“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 澹 不行 焉,可谓明也已矣”者,此答为明也。夫水之浸润,渐以坏

9、物,皮肤受尘,渐成垢秽。谮 人之言,如水之浸润,皮肤受尘,亦渐以成之,使人不觉知也。若能辨其情伪,使谮 逯 言不行,可谓明德也。“浸润之谮,肤受之 宀恍醒桑 可谓远也已矣”者,言人若无 此二者,非但为明,其德行可谓高远矣,人莫能及之也。注“马曰:肤受之 澹 皮肤 外语,非其内实”。正义曰: 逡嘹谝玻 变其文耳。皮肤受尘,垢秽其外,不能入内 也,以喻谮毁之语,但在外萋斐构成其过恶,非其人内实有 罪也。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 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 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曰:“死者,古今

10、常道,人皆有之。治邦不可失信。”) 疏“子贡问政”至“不立”。正义曰:此章贵信也。“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者,此答为政之事也。足食则人知礼节,足兵则不轨畏威,民信之则服命从化。“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者,子贡复问曰:若不获已而除去,於此三者之中何者为 先?“曰:去兵”者,孔子答言,先去兵。以兵者凶器,民之残也,财用之蠹也,故先去 之。“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者,子贡复问:设若事不获已,须要去之, 於此食与信二者之中先去何者?“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者,孔子答言, 二者之中先去食。 夫食者,人命所须,去之则人死。而去食不去信者,言死者古今常道,

11、人皆有之,治国不可失信,失信则国不立也。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郑曰:“旧说云:棘子成,卫大夫。”)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郑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过 言一出,驷马追之不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 A,犹犬羊之 A。”(孔曰: “皮去毛曰 A。虎豹与犬羊别者,正以毛文异耳。今使文质同者,何以别虎豹与羊犬 邪?”)疏“棘子”至“之 A”。正义曰:此章贵尚文章也。“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 矣,何以文为”者,卫大夫棘子成言曰:君子之人,淳质而已,则可矣,何用文章乃为君 子?意疾时多文章。“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者,夫子指子成也。 子

12、贡闻子成言君子不以文,为其言过谬,故叹曰:可惜乎!棘子成之说君子也,过言一出 於舌,驷马追之不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 A,犹犬羊之 A”者,此子贡举 喻,言文章不可去也。皮去毛曰 A。言君子、野人异者,质、文不同故也。虎豹与犬羊 别者,正以毛文异耳。今若文犹质,质犹文,使文质同者,则君子与鄙夫何以别乎?如虎 豹之皮,去其毛文,以为之 A,与犬羊之 A 同处,何以别虎豹与犬羊也?哀公问於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郑曰: “盍,何不也。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曰:“二,吾犹不足, 如之何其彻也?”(孔曰:“二谓什二而税。”)对曰:“

1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 足,君孰与足?”(孔曰:“孰,谁也。”) 疏“哀公”至“与足”。正义曰:此 章明税法也。“哀公问於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者,鲁君哀公问於孔子弟子有 若曰:“年谷不熟,国用不足,如之何使国用得足也?“有若对曰:盍彻乎”者,盍犹何 不也。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有若意讥哀公重敛,故对曰:既 国用不足,何不依通法而税取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者,二谓什二而 税。哀公不觉其讥,故又曰:什而税二,吾之国用犹尚不足,如之何其依彻法什而税一乎?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者,孰,谁也。哀公既言重敛之实, 故有若又对以

14、盍彻足用之理。言若依通法而税,则百姓家给人足。百姓既足,上命有求则 供,故曰:君孰与不足也。今君重敛,民则困穷,上命所须,无以供给,故曰: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也。注“郑曰”至“通法”。正义曰:云“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者,公 羊传曰:“古者什一而藉。古者曷为什一而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多乎什一,大 桀小桀。寡乎什一,大貉小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何休云: “多取於民,比於桀。蛮貉无百官制度之费,税薄。”谷梁传亦云:“古者什一而 藉。”孟子云:“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赵岐注云:“民耕五十亩者贡上五亩,耕七十亩者以七亩助公家,耕百亩者

15、彻取十亩以为 赋,虽异名义,多少同,故云皆什一也。”书传云十一者多矣,故杜预云:“古者公田之 法,十取其一,谓十亩内取一。”旧法既已十亩取一矣,春秋鲁宣公十五年初税亩, 又履其馀亩,更复十收其一,乃是十取其二,故此哀公曰:二,吾犹不足。谓十内税二, 犹尚不足,则从宣公之後,遂以十二为常,故曰初。言初税十二自宣公始也。诸书皆言十 一而税,而周礼载 师云凡任地,“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 二,漆林之征二十而五”者,彼谓王畿之内所共多,故赋税重;诸书所言什一,皆谓畿外 之国,故此郑玄云:“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言天下皆什一耳, 不言畿内亦什一也。孟子又曰:“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後敢治私事。”汉书食货志取彼意而为之文云:“井田方一 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馀二十亩为庐 舍。”诸儒多用彼为义。如彼所言,则家别一百一十亩,是为十外税一也。郑玄诗笺 云:“井税一夫,其田百亩。”则九而税一,其意异於汉书,不以志为说也。又 孟子对滕文公云:“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郑玄周礼 匠人注引孟子 此言乃云:“是邦国亦异外内之法。”则郑玄以为,诸侯郊外郊内其法不同,郊内十一使 自赋其一;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