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变化的教学反思(共5页)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7608394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相变化的教学反思(共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月相变化的教学反思(共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月相变化的教学反思(共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月相变化的教学反思(共5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月相变化的教学反思(共5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月相变化的教学反思(共5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相变化的教学反思(共5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月相变化的教学反思月相变化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二课的内容。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并能根据平时的观察,通过逻辑推理,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兴趣。当我选月相变化这一课题时,好多前辈就跟我说,这课不好上,太抽象了,都介意我重选课题。可是,我是一个很喜欢做别人觉得难做、而且做不好的事情。于是我坚持了我的选择。介于此,我认真读教材,专心搞教学设计、准备课件、并向老前辈们多次请教,多次修改并确定整个教学环节,上了多次试教课后才上公开

2、课,最后才来上这节课。通过这样的磨课,感觉进步很大,但是,上下来发现还是不满意,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1、教师讲解过多,教师要时刻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也导致了整堂课气氛不活跃的主要原因。2、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或者是提出问题。3、缺少板书,如用PPT,最后课堂总结时,可以采用填空的方式进行罗列,提高课堂的实效性。4、对课件的处理还不到位。5、在知识上,学生对于画上半个月月相还有一定困难,在月相画法上指月相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月相,了解月相是有变化的,而且存在着规律性和通过模拟实验来修正原有认知,初步建立月相变化的规律。宇宙领域

3、,对于学生而言,充满神秘,但又让人无从下手,很多学生往往会对这块内容的学习产生了“遥不可及”,枯燥乏味的学习心态,因此,我在本课中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其中第一个体验活动是让学生画、剪、贴上半月的月相,画月相主要是为了纠正学生错误的月相画法,我在出示几种以前学生的错误月相图后,PPT出示正确画法,接着让学生重新画正确的月相,画的时候为防止某天画的人多,某天没人画,我按小组分配了画月相,在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剪贴月相则是为了直观的再次认识月相图,以及初步发现上半月月相变化的规律,而且在剪贴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月相的正确画法已经铭记在心了,这可以从学生对上半月月相的排列图中得到体现。第二个体验活动是“月

4、相成因模拟实验”,由于这个实验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在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实验方法的基础上,先让一个组进行演示,让学生从视觉上明确试验方法,效果确实比第一次试教时没示范好得多。从中也让自己明白虽然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实验基础,但对于部分有难度的实验,教师还是应该让学生或教师示范。这节课遗憾的是我不太要注重学生的讨论。月相的成因主要是和月球本身的特点及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有关的,这需要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并不是不可作为。由于忽视了讨论和引导,所以最终的结论不是学生探究得出,而是我强加给学生的。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教学反思我在教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宇宙的单元教

5、学过程中,对于第二课月相变化的教学我有如下反思:本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月相,了解月相的变化的,而且存在着规律性和通过模拟实验来修正原有认知,初步建立月相变化的规律。宇宙领域,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既比较有兴趣,但又认知很模糊,很多学生往往会对这块内容的学习产生了很难理解、枯燥无味的学习心态。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十分重要。我的做法是:1、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讲课文的一、二个月之前,我就布置了学生观看初一到三十的月相、并把它们都画出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月相变化有个形象生动的了解,让学生与月亮亲近起来,为上课做好

6、铺垫。课上,我先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画的月相图,观察之后,大家发现几乎每个同学记录的都差不多,于是,我又展示了一个用课件做的月相变化图,对比之下,大家总结出了一个月中变化的规律。这样一来,学生对月相的变化经历了从直观到较抽象的认识,为研究月相的形成做好了准备。2、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而且注重学生的讨论的结论。月相的成因主要是和月球本身的特点及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有关的,这需要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并不是不可作为。课上,我和学生在总结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后,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我们知道月球本身是不会改变的。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月

7、球是地球的卫星,这与月球的运动有关吗?这么一引导,学生顿时来劲了,纷纷在小组内交流起来,并不时地用手在那比划,其实是在用手做模拟。接下来的交流,也证实了我的想法,学生确实拿着书、手等上来边说边演,甚至还画了草图,和我想给他们看的动画演示基本一致,这讨论的价值还是挺大的。学生大致的意思是月球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相是它反射的太阳光,而且它还不透明,月球围绕地球转,转的过程中,由于阳光照到月球的大小面积不同,所以形成了月相。所以说对天体研究并不一定只是科学家的任务,并不一定要借助精密仪器才能完成,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用自己的能力也可以探索宇宙奥秘,解决天文问题,在学习中体验乐趣,建立自信。3、注重演示实

8、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完成后,基本对于月相的成因有了理论上的了解,但实际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通过三球仪再加一个手电筒的照射,让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实验,真正了解了月相的成因,演示实验直观有效,学生总是记得老师演示的过程,知道地球月球和太阳是怎样转动的,把对知识的理解从抽象复杂到具体简单化。我觉得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我能从学生的前概念中发现矛盾引出问题,进而设计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最后全班达成一个初步的共识。尽管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长时探究”,但是我在本课设计中的实验前指导仍然花了很长时间,这是根据本课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的措施,因为这个模拟实验难度很大,在多次试教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多,

9、因此实验指导要尽可能做到细致全面。在师生共同探讨了实验方法之后我让一组学生上台试一试完成这个实验,这是一个“试误”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进行调整,虽然花了较长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只有在精心指导多次试误的情况下,学生的实验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还有几点遗憾。首先,实验完成后学生交流时间不是很长,其概念建构不够完整,有点牵强。虽然我在学生记录表下设计了讨论题:上半月月相由( )到( ),亮面部分朝( );下半月月相由( )到( ),亮面部分朝( )。目的是让学生画好月相后有一定时间在组内交流。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多数小组学生画好了月相图后就“无所事事”,并没有

10、将时间用在小组交流上。其次,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是在小组9人的合作下完成的,8位观察员代表着各自的时间,他们是看到了月相,但对于其他几位观察员看到的月相,可以说是没有一点点的体验,最后共识的达成有点强加的感觉,那么此处如何修订呢?我觉得是否可以让每个观察员在明确了自己所代表时间的月相后,到其他观察员位置上“旅游一番”,也对其他日子的月相有所体验,在经历了这样的体验后,达成月相变化规律的共识就变得水到渠成了。月相变化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二课,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本课教学目标与以往自然课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是不着重于认识月相的成因,而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

11、么是月相,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变化的兴趣。 一、认识月相及画月相。学生在过去的生活中对月亮有一定的观察,通过让学生动手画月亮的样子,说说自己所画的月亮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以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帮助他们将头脑中零散的影象进行整理,从而知道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就是月相。 二、认识月相的变化规律。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相的照片,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月相是怎样的,知道象那种弯过头的月亮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能够看到的。利用月相模拟器通过观察让学生画出从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变化。在活动后又播放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让学生对月相的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推测下半月的月相变化作好铺垫。学生在观察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中,会发现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由此,他们可以推测出下半月的月相变化。但学生在画月相的变化规律图时不是那么规范,我想如果在教学本课内容时让学生提前半月观察月相,对月相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后再来教学本课内容效果可能要好的多。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