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角度分析安全感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760733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角度分析安全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理学角度分析安全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理学角度分析安全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理学角度分析安全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理学角度分析安全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学角度分析安全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角度分析安全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角度分析安全感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每个人的心理,表面上看起来是比较安静而有安全感的,而其内心深处,则隐藏着多种的危险感或叫不安全感(inscri)。客观世界对人来说,的确是具有多种危险的。通过千万年的进化,人类心理已经具有了对危险的认知能力,并对将来将要浮现的危险,具有了提前预感的想象能力。这就使得人们不仅在面对危险的当时会感到紧张恐惊,而在危险浮现之前,在心里就可以提前预想到发生多种危险事件的也许性,并努力防患于未然。例如,人们在没有患病之前就想到自己有也许得癌症,因此每天花时间锻炼身体,从饮食上不吃致癌物质,多吃抗癌食品;在人们还没有被盗之前,就预想到了被盗的也许

2、,而提前装上了防盗门,尽管在装防盗门之前的许近年里也从未真正过发生一次被盗事件,但还是装上了防盗门,让自己承受装上防盗门之后每次开关防盗门的繁琐和不便;尽管飞机失事是常常报道的事,但事实上,飞机失事的发生概率仅是八百万架次分之一,可每架飞机上都安装了紧急设施,以便供人们在紧急时候逃命之用,尽管这些设施在每架飞机上均有,可每次飞机失事时,总是被报道“无毕生还”。那么这些设施究竟有多少实际的使用价值呢?飞机不失事的时候,这些设施用不上,飞机失事的时候,这些设施也历来没有用上过。既然这样,那还装它干什么?人们一定会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飞机失事呢?“万一”飞机失事的时候能用上呢?另据说,美

3、国世界贸易中心大楼被炸后,世界上许多在高楼上工作的人员都紧急备上了降落伞,以防万一,好往下跳。就这样,人类为了减少内心的不安全感,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已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种不安全感重要是由不拟定感或不可控制感引起的,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其重点就是说危险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这种不可预测性会让人感到特别的不安。另一方面是由不完善感导致的,由于,当一件事情虽然是比较保险的,但是,只要不完善,不可控制,只要存在“万一”,人们就不会放心,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导致不安全感的客体,可以是人类以外的事物或事件,如地震、洪水、猛兽、交通事故、患癌症,也可以是人类成员自身,如打架、杀人、抢劫、强奸等。人

4、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给人带来多种好处的同步,也给人带来诸多的危险。与非人类的危险事物相比,身边其她人的存在会更让每个人紧张,由于,人是有心理的,而心理的变数是最多的,正所谓“人心叵测”,故而“防人之心不可无”!面对多种也许的危险,人们总是想用自己的多种做法来减少危险发生的也许性,而人对自己应付危险发生的能力却仍然是缺少信心的,因此人们总是想尽多种措施来控制或避免危险的发生,其中的第一种措施就是运用科学。科学,研究发现了事物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对这些规律的掌握和应用,固然是给人带来了诸多好处和以便,同步,我们结识了规律,抓住了规律,运用了规律,就可以避免许多危险的发

5、生,而更重要的是能使人们在心理上获得更多更强的拟定感、可控制感,减少不安全感。但是,科学结识到的危险并不能立即就可以解决,例如,科学已经可以诊断癌症,但彻底治愈癌症尚需时日。而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科学的现状和进步总是不能充足满足人们愿望的规定。因此,人们对科学苛刻规定、崇拜并寄予但愿的同步,对科学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是缺少信心的、不满意的。在科学不能满足人们的愿望规定之处,正是迷信的滋生地,由于人们内心深处布满了不安全感。为了获得安全感,只想拼命地抓一根救命稻草,人一急了,哪管它是科学还是迷信!?科学总有未知,科学总有做不到的事,而迷信,则在这个时候借以安慰人们虚弱的心灵。对“迷信”,一般

6、的定义是:“缺少理性实质的信奉、准信奉或习俗”。因而它一方面是一种信奉,另一方面才是“缺少理性实质”的。人们想象并盼望迷信可以做到目前的科学所不能做到的任何事情,既然不必需要“理性实质”,迷信便成了“信则灵,不信则不灵”,迷信可以根据人们的愿望,通过人们的想象,来完毕任何人们想要它完毕的事情,特别是在获得安全感/减少不安全感方面。我们看到,在每个大医院的门口,电线杆上,都贴上了“祖传中医,专治病”的广告。这是由于,被大医院宣布“死亡”的多种绝症病人,她们不甘心坐以待毙,她们还要做垂死的挣扎,“有病乱求医”、“死马当作活马医”就成了这些病人及家人的口头禅,她们捕风捉影地相信多种虚假广告,寻找多种

7、偏方、秘方,以求治愈绝症,虽然无法治愈,在整个求医过程中,也能让她们临时布满了但愿,让她们满是死亡威胁的心灵临时获得某些安全感。各路野医、游医正好可以大肆吹捧自己是治疗某种疾病的专家,趁病人疾病之危、心灵之危而大发横财。病人通过她们的治疗,钱花了,病没治好,最后还是死了,可是病人却很少因此而起诉野医、游医,这里有诸多因素,一是由于她们懂得自己的病是无法治愈的,治好了是奇迹,治不好亦属正常(但是她们仍然盼望奇迹会发生)。再者,整个治疗过程,虽然是上当被骗,也是她们自愿的。最重要的,尽管她们最后还是死了,但整个求医过程是布满但愿的,她们在心理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可以说是宁愿上当被骗,也要花钱购买心

8、理上的但愿和安全感。其实,这整个过程是一种迷信的过程,是一种心理满足的过程。在医疗上的迷信是整个迷信的一种特例。迷信除了这种“医疗迷信”之外,更原始的是某些象征性的典礼、信念和操作。例如,当你恨一种人,恨不得要将她杀掉的时候,你可以用布或者稻草扎一种人,上面写上她的名字,然后用针扎这个假人,用刀割她的“肉”,挖她的“心”,嘴里念念有词,说“你要大病一场,不久将身患绝症死亡。”相信这种迷信的人,通过这样的典礼及操作,她就可以在想象中将别人杀死,以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迷信往往是亚文化的,常常不是自己发明的,是从别人那里据说的或学来的。人们为了更多的获得安全感,还会自己独创性地发明某些“个人迷信”

9、。例如,运动员在上次比赛当中获得了冠军,当时穿的是红色运动服,那么,下次再比赛的时候,宁愿再穿上次穿过的红色运动服,以求再次获胜。再如,某学生上次考试前看了一场电影,考得不错,那么,下次考试前就要再去那个影院看一场电影。如果这次没有考好的话,她就会想,这次看电影与前次有什么不同,成果发现,这次看电影坐的不是上次的那排座位,这次的座排是单数,上次是双数,双数比单数吉利,因此上次考出了好成绩,这次却考砸了。又如,睡觉前如果将鞋子的方向摆正了,睡眠效果就好;摆不正,睡眠效果就不好。赌场上的迷信禁忌则更是多得惊人。赌场上不能叫“叔叔”,由于“叔”与“输”同音,不能带“书”或“梳”,道理也是同样。每个赌

10、钱的人都会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做法,如,赌博前不能洗手,不能性交,不能去见情人,更不能去嫖,赌博中一定要坐在上次赢钱的座位上,中间不能有别人插话,输了不能说“输”,别人的脚不能踏在自己的座椅横橙上,等等。所有这些,也都是人们想指望通过这些做法,来控制、把握、支配那些她本来无法把握或没有信心把握的事情,以此缓和她们内心的不安全感。不安全感会在人际关系中有所体现。在与她人交往的时候,人们最关怀的是,她与否注重我,她与否喜欢我,她与否可以接纳我,她与否信任我,她与否尊重我,我与否有足够的才干,我的举止言谈与否得体,我的话语与否有真知灼见,我的表述与否精辟,我与否妙语连珠、一鸣惊人,她与否误解了我的意思,

11、我能让她喜欢吗,我与否惹她不快乐了等等。人们将自我的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投射于她人,会想,她与否对我存心不良,我得罪她了吗,她与否要报复我?在极端的状况下,人们甚至想通过控制自己的体现,以此进一步来控制别人对自己的见解和做法,当别人对自己的见解和做法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时,就会感到绝望,然后再变本加厉地去控制自己。这样就会让自己在别人面前变得更快张不安,人际关系敏感。极端形式就是社交恐怖症。如果以上这些措施还是不可以清除内心的不安全感的话,最后的一种措施,就是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不让自己想那些不吉利的事情,不让那些“坏”念头浮现,而努力让自己想某些好的事情,以此来冲淡驱除那些不好的念头。这样一来,就

12、对自己的思维有了很高的规定,并且对自己的意志也提出了极高的规定,规定意志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思维,让思维只想好的,不想坏的事情。控制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意义解释,将事物、她人以及人生都赋予积极的意义(有关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与安全感的关系以及与人类其他行为的关系,我将另文详述)。用意志支配自己忘掉所有经历过的伤心的事情,只记住那些令人快乐的事情。用意志控制自己的多种自觉得是不好的、不光彩的欲望,涉及性的欲望,不让它浮现,让它永远地消逝,让自己成为一种道德情操崇高的人。紧张自己会疯了,使劲控制不让自己“发疯”,控制自己不让自己失去控制。然而,这些欲望、思维、记忆、躯体感受等是不受意志控制的,也是不可以用意

13、志消灭的。此时,便更加变本加厉地去控制这一切,最后就形成了典型的逼迫症。从这种意义上说,逼迫症是企图通过多种措施获得安全感但最后失败的人。总之,安全感是心理需要中的第一需要(饮食、睡眠、性需要等都属于生理需要),是人格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成分。安全感的建立是在幼年,特别是一岁之内的时候,这时安全感的建立是从父母特别是妈妈那里获得的,但是后来,安全感就象是计算机里的DOS版本程序,它又决定着后来的其他程序的安装,并在人际交往中将内在的不安全感投射于外部世界的人或事,体现为人际信任,延伸出自信、自尊(自卑是自信和自尊的共同背面)等人格特性,人们试图通过多种手段来缓和心中的不安全感,获得安全感,甚至是

14、过度控制(oercontol)的,涉及在思维和行为方面,通过运用科学、宗教、迷信、自我发明的个人迷信、思维(涉及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和行为控制等措施来实现。不安全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本心理特性,当它在比较一般的范畴内的时候,就不被当作是病态的体现。不安全感是所有神经症的共同人格基本。当浮现不安全感却找不到对象的时候,就是焦急症,当它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出紧张恐惊和逃避的时候,轻则是社交焦急,重则是社交恐怖症。当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极度没有把握的时候,就体现为疑病症,在感到极端不安全并通过这种措施控制失败然而还没有放弃并变本加厉地继续加以控制的时候,就体现为逼迫症,在控制失败并绝望的时候,就体现为抑郁性神经症(恶劣心境)。弗洛伊德提出了“压抑”(repssion)的概念,压抑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其他的心理防御机制几乎都是从压抑这个机制中衍生出来的。在我看来,人类的自我控制,特别是在获得安全感方面,自我控制是很重要的一种特性。而人类在自我控制方面,又常常是过度的,可以叫做“过度控制”(over-control),总是想通过多种的“过度控制”来将危险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水平,以求在心理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安全感。因此,为了获得安全感减少不安全感而采用的“过度控制”的心理,就成了形成许多人类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基本和本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