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毕业论文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7604322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阶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现阶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现阶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现阶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现阶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阶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阶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毕业论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现阶段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之我见 专 业 学制 班 级 姓 名 指导教师姓名 职称 起止日期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论文设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专业及班级: 学生姓名: 题 目: 上交报告(论文)日期: 年 月 日答辩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 200 年 月 日签发目 录摘要一 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分析.1 教学设备.1 师资力量.1二 乡教育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1 从历史的视角上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 从经济的视角上看,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2 从法治的视角上看,作为弱势的农村

2、未能享有法律上的真正平等.2 从文化的视角上看,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存在差距.3三 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的案例分析.3 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状况分析.3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分析.4 清华北大等高校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比例下降的原因分析.4四 实现城乡教育基础公平化的路径探讨.5 政府要致于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4 政府在财政上要大力支持农村教育.5 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城乡受教育权的公平公正.5 加快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优势教育资源共享.5结语.6参考文献.7致谢本人声明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伴

3、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的投入,使得我国基本扫除了文盲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国民的素质大大提高。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教育事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依然存在,甚至出现加大的趋势,这一差距的出现让人十分担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教育更加明显滞后于城市地区的教育,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这一差距的拉大严重制约了教育公平。是什么原因使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这一趋势在逐渐拉大?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本文就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来作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城市 农村

4、 教育 差距一、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分析目前,我们国家的城乡教育差距出现加大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教学设备 在城市,由于工业发达,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的各种配套设施齐全。因而城市的学校可以享用先进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城市学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先进,他们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接受的知识面更广,了解更深入,甚至他们的教室、宿舍都安上了空调。而在农村,由于经济比较落后,他们在简陋的砖瓦房里学习。没有什么先进的设施,因此接受的信息比较少,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特别是冬天的时候,城市里的孩子在空调教室里暖暖地学习,而农村里的孩子只能冻的搓手跺脚。除此之外,城市里开办了许多培训学校,这些培训学校开设

5、了许多早教班、补习班、兴趣班(舞蹈班、绘画班、书法班、乐器班等)来培训孩子的各种才能,而农村像这类的培训学校根本不存在,当寒暑假时,城里的孩子在开心快乐的学习时,而农村的孩子却不得不回家劳作。师资力量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跟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根本没法比。在城市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他们的教师基本上都毕业于名牌大学或者都是特级教师,有着丰富的阅历以及教学经验。而在农村学校,由于经济较城市落后,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质量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再加上交通不便利等各种条件的制约,许多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教书育人,因此农村学校没能够吸收大量的优秀毕业生,这就造成了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师缺乏,出现了一位教师担任多门课

6、程的现象,农村的师资力量当然就会相当薄弱。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低,城市地区的教育水平高,享受着优质的教学设备,丰富的师资力量,自然城市孩子的整体成绩就会比农村孩子的高。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政绩,提高升学率,就会对强势学校加大财政上的投入以及政策上的倾斜,这些不等重的天秤称,使得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二、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城乡教育差距之严重,是多层次的因素、多类型的矛盾、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我们必须理智、辩证、全面地看待这一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城乡教育差距归应当多角度分析。从历史的视角上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9亿多

7、农民,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形成以“农业哺育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明显偏向城市,国家资金、先进科技、雄略人才大量涌进城市,城市的经济水平欣欣向荣,而农村由于资金的短缺,使先进的科技以及人才未能涌入,未能扩展农村市场,因此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是大大的落后,尤其是相对东部沿海城市更是无法可比。在计划经济结构最初时期对中国经济的复苏起了很大的作用,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经济步伐就跟不上城市的脚步了,城乡二元经济结严重构制约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教育领域内,一方面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需要高质量、高水平教育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水平的滞后,无法提供大量资金、

8、人才给学校,因而又降低了对教育质量、水平的要求,这就出现了教育水平供需的非平衡性,从而大大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从经济的视角上看,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农村则相对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因此,政府在资金投入时就会向城市倾斜,而农村由于长期投入较少,因此教育非常落后。多年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占着大比例的优势资源。不管是从资金的投入、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备等各个方面来看,农村地区的教育都不及城市地区的教育。在教育资金的投入上,据联合国教科组的统计,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约占全世界的1.2%,而负担着三级正规教育学生却

9、只占全球约20%。中国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现象严重。1在师资力量上,城市学校的孩子享受着各种精心授课以及辅导,有大量的培训中心,而这些都是农村孩子不敢奢望的。在教学设备上,城市学校的学生坐在宽敞的教室上,接受多媒体课堂教育,各种实验器材具备,各种不同版本的课外书充斥着每一个学生。而农村学生的许多学生连多媒体都没见过,不会上网,课外读物少,实验器材少,每天只能对着一本教材听老师上课,教师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因此上课接收知识的效果也没城市的孩子明显。从法治的视角上看,作为弱势的农村未能享有法律上的真正平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义务教育实施细则第三十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各类学校的新建、改建、扩

10、建所需费用,在城镇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列入基本建设投资,或者通过其它渠道筹措;在农村由乡村负责筹措,县人民政府对有困难的乡村可酌情予以补助”。 2教育是百年大计,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本身经济基础就很差,但是还要肩负着沉重的教育负担经费。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对贫困边远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扶持。但是涉及扶持的面并不是很广,中国的农民人口中占了全国总人中数的70%,这样一个大的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应该放在首位思考,但是农村的受教育权却存在“老、大、难”的问题,在法律上未能享有真正的平等地位,而国家法律的制定把农村的教育这一艰巨的任务推给经济能力弱势的农村,明显偏向经济能力强的城市,这是不公平的。从文化的

11、视角上看,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存在差距。首先,城乡居民的文化水平存在差距。由于城市的开放程度要比农村高,因此城市接受的各种外来文化速度快、创新能力高,城市居民的视野也比较开阔,看待问题也比较客观、全面。而在闭塞的农村,农民的文化知识程度较低、思想观念陈旧、接收外来的文化速度比较慢、创新能力淡薄。这些存在的客观现实一时之间是无法改变的。城市人口与生俱来就有文化的优越性,他们的文化是先进的、开放的、工业的、现代的、进取的,而农村文化相对而言则是传统的、封闭的、保守的、农业的。因而,农村家庭教育孩子的意识比较淡薄,为孩子投资的文化资本远远比不上城市家庭的孩子,这主要表现在父母的文化水平上、教育方式上、

12、教育投入上、技能和兴趣的培养上等等,呈现的是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其次,在对子女教育期望值上存在差距。近年来农村孩子辍学率越来越高, 这主要与父母教育以及社会上各自不良的思潮影响有关。城乡二元结构已经内化成城乡人口中不同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农业为主,有少部分外出务工,在教育观念上对教育重视程度低,对子女期望值不高,他们认为子女在教育上只要读完初中、高中,懂得耕种、懂得经商,掌握基本的生存手段就足够了。甚至有的目光短浅的家长会迫使自己的孩子辍学打工、经商。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全部希望,因而父母对子在各种辅助设施上也有天然的优势,对子女有较高的期望与衡量的标准,这也导致了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的差距。最后,农村受保守、传统思想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名牌大学毕业生都没有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甚至出现了“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这些思潮的影响。使部分农民产生“投资教育不划算的心理”,他们觉得辛辛苦苦供孩子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