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发展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760214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学生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学生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学生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学生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发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发展知识点整理绪论走近中学生1 身心发展含义:个体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两人方面,是指个体的生理及心理随着 年龄的增长发生的一系列持续变化过程。 生理发展:指生物体各部及各种器官、组织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心理发展:即个体或种系的心理从发生、发展到死亡的持续的规律性变化过程。 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构成个体发展的全部内容,二者又是有机统一的,所以常用“身 心发展” 一词指称“人的发展”。特征 人的身心发展受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 人的身心发展是“连续中有阶段” 人的身心发展充满个体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稳定与变化的统一2. 青少年期: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

2、为11、12岁到17、18岁。3. 发展主题概念:又称“发展任务”,指个体达到一定年龄时,在生理和心理各方面要解决的问题 或应达到的要求。发展主题包括: 生理发展学业发展情意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生涯发展与规划第一章中学生心理发展1青春期:又称“发身期”,指个体以第二性征出现为起点并以性成熟为主要特征的时期。2. 青少年期的生理变化身体形态的剧变 身高的发展变化 体重的发展变化生理机能的增强 心脏和循坏系统的发展变化 肺和呼吸系统的发展变化 肌肉力量的变化3. 性成熟:即性生殖器官的形态发育、功能发育的成熟和第二性征发育的成熟,是青春期的 重要标志。4. 身体意彖:又称“身体自我概念”、“体像

3、”等,指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全部或其中一部分 所做的心理描画,也即个人对自己身材、体型、容貌、仪表、体力等方面整体性的判断和 自我知觉。第二章中学生的学业发展(一):影响学业发展的心理因素1认知过程:通常指人接受、贮存和运用信息(或知识)的历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 想象、思维和语言等。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3 .知觉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认识。特征:结合事例学会判断什么是什么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组织性4. 注意概念: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影响因素:熟悉度新奇度重要性(目的性)注意的种

4、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5. 记忆概念: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事 物和现彖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认识活动过程。记忆的过程:从“记”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 保持 再认或回忆记忆的阶段:学会判断什么是哪个阶段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通常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记忆的规律 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识记材料重要而有意义时,一般不容易遗忘 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影响记忆的效果6. 思维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实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基本特征:间接性概括性类型 根据思维过程中所凭借的中介物不同:动作思维、形彖思维、抽象思维

5、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7. 问题解决的特点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识操作性: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误说”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的“顿悟说”第三章中学生学业发展(二人影响因素的发展特点与教育1记忆策略指导明确记忆目的,增强有意记忆鼓励精细加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理解新知识变换所处位置,合理安排复习内容采取多种复习方法,提高记忆效率,促进记忆的持久性科学的复习方法: 及时复习过度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多感官参与复习方式多样化劳逸结合,注意用脑卫生第四章中学生发展1章前案例2情绪情感I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主

6、观体验。情绪:狭义指有机体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 性的较剧烈的态度及其体验。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I【情绪情感的区别从需要的角度看待二者的区别 情绪更多地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 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待二者的区别 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从反映特点看待二者的区别 情绪具有情境性、暂时性、外显性 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III情绪情感的种类情绪的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情绪状态:学会判断 心境:指人比较平静、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7、。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1)概念: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去实 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人类意志行为的特征 人类意志行为是自觉确立目的、即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 人类的意志行为必定与克服困难相连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 执行决定阶段4. 逆反心理I概念: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卞,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 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II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观原因:过分强调自我强烈的好奇心偏激、片面地看问题

8、客观原因:教师教育简单、生硬教育内容空洞、单调教育观念陈旧第五章中学生个性发展1个性:又称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是由每个人所具有的才智、态 度、价值观、情感等以独特方式结合的,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具有一贯性的产物。2. 自我概述I自我的界定主体我:又称“主格我”,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现象,指正在感知、思考的“我“的意 识,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分离感。作为认识主体的“我”,是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发起者、维持者、协调者和完成者。客体我:又称“宾格我”,指人们对于他们是谁以及他们是怎样的人的一种主观心理 认知。作为社会客体的自我,是主我的经验内容。II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的起源和发展 主体我:

9、起源于婴儿期:随着社会交往和语言的发展,个体会发展全面的主体自我 意识。 客体我:起源于2岁幼儿;到儿童中期(711岁),随着认识成熟和社会交往扩人, 儿童对自己的描述才变得更为概括,开始用广泛的标签来定义自己。中学生自我发展的表现 对主体我的追寻口益深刻 客体我的内涵进一步丰富,精神自我成为中学生自我探索的主要内容。3.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构成I自我的两个不同维度 中学生自我的个体维度:自我感和同一感 中学生自我的社会维度: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同一性自尊:指个体对自我概念所持有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 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

10、。I【中学生自尊的发展自尊的分类总体自尊和分化自尊外部自尊和内部自尊浮动自尊和基线自尊中学生自尊的发展特点 青少年自尊中比较稳定的部分主要是基线自尊 青少年的总体自尊和分化自尊具有个体差异影响中学生自尊发展的因素个体因素重要他人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压力III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自我同一性的含义 概念:指自己能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相区别而存在,以及自我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即 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 同一性的成分:职业同一性、政治同一性、宗教同一性、关系同一性、成就和智力 同一性、性同一性、文化和种族同一性、兴趣同一性、人格同一性、身体同一性同一性的状态同一性扩散同一性早期完成同一性

11、延缓同一性形成危机没有体验过没有体验过正处于体验之中已经体验自我投入没有出现出现没有出现积极地投入心理表现退缩、不能自主, 决断力较低具有偏见、 重视社会评价焦虑、决断性低健康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解构、重构与巩固 青少年早期的同一性解构(11-14岁)A生理上的剧烈变化冲击早期青少年的同一性B由身体变化导致的对独立性的追求引导青少年向自我同一性过渡C社会因素影响了早期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探索 青少年中期的同一性重构(1517岁)A在生理方面,人多数个体开始将生理变化看成理所当然,但青春期变化的巩固以及肌肉的协调、力量和耐性的发展也对青少年中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产生影响。B中学生认知的发展导致他们

12、对抽象问题的关注,成为进一步完善自我同一性的必 要成分。C社会影响使中期青少年的同一性主要表现为职业同一性。 青少年晚期的同一性巩固(17-22岁)A个体巩固了生理变化带来的同一感。B “第二次分离”是影响晚期青少年同一性的最重要转变。C社会因素对晚期青少年同一性的巩固产生重要影响。4气质气质及其分类 概念:是个体典型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可以指个人的性情或脾气,也可以 指个人心情随情境变化而随之改变的倾向,亦即个体的反应倾向。 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中学生的气质优化 应对青少年脑发育的激烈变化,帮助青少年接触人量不同领域的知识 尊重气质的原有生理基础 利用外界坏境和评

13、价对个体的气质产生影响气质和因材施教 严厉的批评对于胆汁质或多血质的学生会促使他们遵守纪律,改正错误;但对抑郁质 的学生则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在改变作息制度和重新编班时,多血质的学生很容易适应,无需特别关心;而对于粘 液质、抑郁质的学生则更需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才能使他们逐步适应新的坏境。5性格概念: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学生的性格塑造 中学阶段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性格尚未定型,具有很人的可塑性。 性格形成的两个迅速发展期:儿童期少年期:少年期青春期 有意识地进行良好性格的培养与塑造6.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 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 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

14、之别。联系: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 气质町以影响某些性格特征形成的速度。 性格町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7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第六章中学生社会性发展(一人性别角色的发展1社会性:与个体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现象(如道德规范、交往规则)和社会关系(如亲子关 系、同伴关系)等相关联的心理品质。2社会性发展: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个体在与他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观念、情感、态度 和行为等随着年龄而发生的变化。3. 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的内涵:社会规范和他人期塑所要求于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性别角色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男女两性的社会行为模式不过是对特定文化关于两性行为 的具体要求作出的特定反应。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即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予以的期塑、要求和 笼统看法。4. 性别角色发展性别角色发展的内涵 性别概念及其发展:性别概念包括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 性别角色观及其发展:性别角色观指儿童对不同性别行为模式的认识和理解。 性别行为模式及其发展:儿童的性别行为模式与其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