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7579640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薄透镜焦距的测定(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7薄透镜焦距的测定透镜是组成各种光学仪器的基本光学元件,焦距则是透镜的一个重要参数。在不同的使 用场合,往往要选择合适的透镜或透镜组,这就需要测定透镜的焦距。本实验通过不同的实 验方法来研究薄透镜的成像规律,并测定其焦距。一. 实验目的1. 了解薄透镜的成像规律;2. 掌握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3测定薄透镜的焦距。二. 实验仪器光具座、薄透镜、光源、像屏、观察屏、平面反射镜等。三. 实验原理1. 薄透镜成像公式当透镜的厚度远比其焦距小的多时,这种透镜称为薄透镜。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薄 透镜成像的规律可表示为:111(371)+ =uvf式中U表示物距,V表示像距,f为透镜的焦距,U、V和f均

2、从透镜的光心0点算起。 并且规定U恒取正值;当物和像在透镜异侧时,V为正值;在透镜同侧时,V为负值。对凸 透镜f为正值,对凹透镜f为负值。2. 凸透镜焦距的测定(1) 自准法如图3-7-1所示,将物AB放在凸透镜的前焦面上,这时物上任一点发出的光束经透镜 后成为平行光,由平面镜反射后再经透镜会聚于透镜的前焦平面上,得到一个大小与原物相 同的倒立实像AB。此时,物屏到透镜之间的距离就等于透镜的焦距f。(2) 物距像距法(Uf)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会聚后,将在另一侧成一实像,只要在光具座上分别测出物 体、透镜及像的位置,就可得到物距和像距,把物距和像距代入(3-7-1)式得:r uv J = u

3、 + v(3-7-2) 由上式可算出透镜的焦距f。(根据不确定 度传递公式可知,当U=V=2f时,f的相对不确 定度最小)。(3) 共轭法如图3-7-2所示,固定物与像屏的间距为 D(D4f),当凸透镜在物与像屏之间移动时,像 屏上可以成一个大像和一个小像,这就是物像 共轭。根据透镜成像公式得知:凸透績焦平面平面镀1-图3-7-1自准法测薄透镜焦距光路图声屏C71-k 7二1TT1TTTT1TTTTT 光具座-V LTVI.l.r.-. _-哙 r -/ 图3-7-2共轭法测凸透镜焦距U=V2; U2=V1 (因为透镜的焦距一定)若透镜在两次成像时的位移为d,则从图中 D d 可以看出 D d

4、 = ui+v2 = 2ui故2;D d D + dv = D 一 u = D 一 一由1122厂 u vD 2 d 2f =1-得:Ui + Vi4 D(3-7-3)由上式可知只要测出D和d,就可计算出焦距f。共轭法的优点是把焦距的测量归结为对于可以精确测量的量D和d的测量,避免了测量 U和V时,由于估计透镜光心位置不准带来的误差。3. 凹透镜焦距的测量凹透镜是发散透镜,用透镜成像公式测量凹透镜的焦距时,凹透镜成的像为虚象,且 虚像的位置在物和凹透镜之间,因而无法直接测量其焦距,常用视差法和自准法来测量。(1)视差法(选作)视差是一种视觉差异现象:设有远近不同的两个物体A和若观察者正对着AB

5、连线 方向看去,A、B是重合的;若将眼睛摆动着看,A、B间似乎有相对运动,远处物体的移动 方向跟眼睛的移动方向相同,近处的物体移动方向相反。A、B间距离越大,这种现象越明 显(视差越大);A、B间距为零(重合),就看不到这种现象(没有视差)。因此,根据视差 的情况可以判定A、B两物体谁远谁近及是否重合。视差法测量凹透镜焦距时,在物和凹透镜之间置一有刻痕的透明玻璃片,当透明玻璃片 上的刻痕和虚像无视差时,透明玻璃片的位置就是虚象的位置。图3-7-3为凹透镜成像光路图。实验中物AB是物屏上的箭头,其虚像的位置不能直接 用像屏测定。实验时将一有刻痕的透明玻璃片装到滑座上,让它在物屏和透镜之间移动,眼

6、 睛在透镜另一侧观察(如图3-7-4所示)。观察的要点是:从凹透镜里边看物,从凹透镜外 边看刻痕,且眼睛左右移动观察。当透镜中物的虚像与镜外玻片刻痕间没有视差时,由光具 座标尺测出物屏及刻痕到透镜的距离,即为U和V(V为负值),将它们代入(3-7-2)式即可求 得焦距fo图3-7-3凹透镜成像光路图图3-7-4视差法测凹透镜焦距图3-7-5自准法测凹透镜焦距自准法如图3-7-5所示,L1为凸透镜,L2为凹透镜,M为平面反射镜,调节凹透镜的相对位置, 直到物屏上出现和物大小相等的倒立实像,记下凹透镜的位置X2。再拿掉凹透镜和平面镜, 则物经凸透镜后在某点处成实像(此时物和凸透镜不能动),记下这一

7、点的位置x3,则凹透 镜的焦距f=-|x-x|。 3四.实验内容1. 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薄透镜成像公式仅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才成立。对于几个光学元件构成的光学系统进行 共轴调节是光学测量的先决条件,对几个光学元件组成的光路,应使各光学元件的主光轴重 合,才能满足近轴光线的要求。习惯上把各光学元件主光轴的重合称为同轴等高。本实验要 求光轴与光具座的导轨平行,调节分两步进行:(1) 粗调将安装在光具座上的所有光学元件沿导轨靠拢在一起,用眼睛仔细观察,使各元件的 中心等高,且与导轨垂直。(2) 细调对单个透镜可以利用成像的共轭原理进行调整。实验时,为使物的中心、像的中心和 透镜光心达到“同轴等高”要求

8、,只要在透镜移动过程中,大像中心和小像中心重合就可以 了。对于多个透镜组成的光学系统,则应先调节好与一个透镜的共轴,不再变动,再逐个 加入其余透镜进行调节,直到所有光学元件都共轴为止。2. 测量凸透镜焦距(1) 自准法光路如图3-7-1所示,先对光学系统进行共轴调节,实验中,要求平面镜垂直于导轨。 移动凸透镜,直至物屏上得到一个与物大小相等,倒立的实像,则此时物屏与透镜间距就是 透镜的焦距。为了判断成像是否清晰,可先让透镜自左向右逼近成像清晰的区间,待像清晰 时,记下透镜位置,再让透镜自右向左逼近,在像清晰时又记下透镜的位置,取这两次读数 的平均值作为成像清晰时透镜位置的读数。重复测量3次,将

9、数据填于表格1中,求平均值。(2) 物距像距法先对光学系统进行共轴调节,然后取物距U2f,保持U不变,移动像屏,仔细寻找像 清晰的位置,测出像距V,重复3次,将数据填于表格2中,求出v的平均值,代入(3-7-1) 式求出f。(3) 共轭法取物屏,像屏距离D4f,固定物屏和像屏,然后对光学系统进行共轴调节。移动凸透 镜,当屏上成清晰放大实像时,记录凸透镜位置X1 ;移动凸透镜当屏上成清晰缩小实像时, 记录凸透镜位置x,贝y两次成像透镜移动的距离为d=|x-x|。记录物屏和像屏之间距离d,1根据(3-7-3)式求出f,重复测量3次,将数据填于表格3中,求出f。3. 测量凹透镜的焦距(1)视差法 按

10、图3-7-4放好物屏、带痕玻片和凹透镜。正对透镜看清凹透镜中物的虚像,调整物 屏的位置和高低,使虚像的顶端正好处在凹透镜上沿。移动带痕玻片并左右摆动头,仔细观 察凹透镜内虚像的顶端和凹透镜外玻片刻痕间的相对位置有无变化。当相对位置不变时,即 无视差,记录下玻片刻痕的位置,重复测量3次,将数据填于表格4中,求出f。(2)自准法 先对光学系统进行共轴调节,然后把凸透镜放在稍大于两倍焦距处。移动凹透镜和平 面反射镜,当物屏上出现与原物大小相同的实像时,记下凹透镜的位置读数。然后去掉凹透 镜和平面反射镜,放上像屏,用左右逼近法找到F点的位置,重复测量3次,将数据填于表 格3-7-5中,求出f。五.数据

11、处理1. 测量凸透镜焦距表3-7T 自准法 物屏位置X.二cm单位:厘米次数n凸透镜位置X (左f右)凸透镜位置X (右f左)X的平均值f = |X-X0|n0f123平均f= (土) cmE=% f 次数(n)像屏位置X123平均值Vn=|X2-X1l v表3-7-2 物距像距法物屏位置X.=_cm透镜位置X二 _ cmf= (土)cmE=%f 表 3-7-3 共轭法 物屏位置 X =cm 像屏位置 X =cm D=|X-X |二cm次数(n)透镜位置X透镜位置X2d=|X -X |2 1f=(D2-d2)/4D f1表3-7-5 自准法薄透镜焦距 单位:厘米次数n凹透镜位 置左一右凹透镜位置 右 左平 均F点位置 左 右F点位置 右 左平 均fnf123平均表3-7-4 视差法 单位:厘米ff=cmE =%f六.问题讨论1. 用物距像距法测凸透镜焦距时,常取u=2f,此时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最小。请 证明这个结论。2. 用共轭法测凸透镜焦距时,为什么必须使D4f ?请证明此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