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篇三)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7569917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篇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篇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篇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篇三)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篇三)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篇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篇三)(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篇三)为探寻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途径,近日我们选取武城县甲马营镇作为样本,开展蹲点调研。调研期间,严格按照市委转变作风的有关规定,坚持骑自行车下村,不打招呼,随机入户,面对面与群众交谈,先后走访村居 12 个,对正在运营的合作社全部走访一遍,访谈理事长及社员共计110 余人;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8 个,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一、镇域及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甲马营镇位于武城西部, 紧靠卫运河,与 * 省故城县隔河相望,总面积 74.58 平方公里,辖 33 个自然村,人口3.6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3 万人,耕地面积 7.7 万亩,目前已完成土地确权的面积占到96%

2、,年底将达到 99% 。近年来,该镇发挥传统农业产业强镇的优势,按照“加快培育步伐、规范提升水平”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引导服务,落实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取得明显成效。目前,辖区内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2 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省级示范社各1 家。1. 起步比较早。自 * 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就牢牢把握机遇, 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成立了武城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奥兴蛋鸭养殖合作社。 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短短几年间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破土而出,遍地生根开花,涌现出志远、龙鸿、丰茂、文起、洪利等一批优秀的农

3、民专业合作社。2. 创办形式多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这里已形成了多元化创办格局,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一是致富能手主办型。 由有技术、有资金、会经营的“能人”牵头发起,以“合作社 + 农户”为运行模式,依托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带动农户入社发展。如田庄村田瑞栋投入资金 600 万元,成立龙鸿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190 多户。二是村级党组织领办型。村级基层党组织发挥带动作用,引导村民走合作发展之路。 如东堤口村党支部整合全村 1600 亩耕地,采取“六统一”运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农业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快了农民致富步伐。三是产业联合型。依据优势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组建联合社

4、,逐渐发展成为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运作的行业龙头组织。如田庄村的志远粮棉种植合作社于 * 年联合其他12 家合作社成立了武城县第一家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新增社员 130 余户,新增土地流转面积 2000 余亩。3. 覆盖领域较广。该镇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类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服务业、农产品深加工等多个领域, 主要经营小麦、玉米、紫薯、旱稻、肉鸭、农机服务等多个产品和行业。其中种植业合作社 16 个,占全镇合作社总数的 30.8% ;养殖业 12 个,占 23.1% ;农机类 18 个,占 34.6% ;其他(生资类) 6 个,占 11.5% 。4. 规模效益逐渐显现。据统计,截至目前该镇农民

5、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产值达到 1180 万元,统一代购生产资料 460 万元,可分配盈余 210 万元。农民社员总人数 5000 余人,带动农户 1 万余户,农民增收 420 余万元,解放农村劳动力 6000 余人。同时,服务区域也由甲马营镇向镇周边、县域内多点拓展,起到了辐射效应。如志远粮棉种植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县30 余个村庄 6000 余户农民种植3 万亩订单蜡质玉米,实现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二、合作社发展的做法及成效(一)搭建平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专业合作社一头联市场,一头系农户,对外追求经济效益,对内实行统一服务,从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减少了生产成本,

6、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是搭建了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如志远粮棉种植合作社成立以来,先后与美国国民淀粉、烟台紫薯深加工等企业合作发展“订单农业”,产品以高于市场价0.1 0.15 元/ 斤的价格回收,每亩地可增收 100 150 元。合作社理事长牛文志说: “这种模式就是把农民组织起来,一个标准搞生产、一个声音谈价格,让优质的产品卖上优质的价格”。二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如东堤口村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增多、 年轻劳动力不足的实际,向村民提供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打药、统一浇水、统一施肥、统一收割“六统一”服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村党支部书记杨国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按照一年种植小麦、 玉米两季作

7、物计算,每亩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150 元,全村 1800 亩地就节省 27 万元;同时收割、播种时间由以前的 10 天缩短到 3 天,增加了群众打工收入” 。三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据调查,像田庄、东堤口这样成立合作社的村庄,都有一半以上的村民外出打工, 东堤口村还成立了4 支装卸队,其成员年收入都在4 万元以上。(二)示范带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一个重要主体,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具体实践中,该镇合作社在满足社员需求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借助多方力量,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农技推广。志远粮棉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余亩,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种植基地,先后在全县推广免

8、耕深松全层施肥播种、玉米籽粒收以及优质小麦、玉米、紫薯等新技术、新品种10 余种,转变了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 提高了农业生产质效。 其中,今年推广的玉米籽粒收技术,实现了在玉米棵上直接收获、脱粒、烘干入库一体化,大大减少了生产环节,有效防止了玉米霉变,减少了农民投入,消除了外出打工的后顾之忧。* 营村村民王季礼说: “跟着合作社干,不用担心种不出好粮食,既省力又赚钱,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三)提升服务,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有效手段。调查中发现,许多种粮大户对大面积流转土地顾虑重重, 一方面是当前种粮大户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承包土地超过 500

9、 亩就会出现管理不善、降低产出等情况;另一方面是缺乏粮食晾晒、 储存场所,增加了生产经营风险。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亟需相应的社会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联合与合作, 可以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丰茂粮棉种植合作社联合社购进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全部农业机械,面向社会提供包括耕、种、管、收各个农机作业环节的服务;同时投资300 万元建成 1500 平方米粮食储备库1 栋,新上150 吨粮食烘干塔一套, 从种植到收获的一条龙式大田服务模式已初具规模。盐庄村社员王宝起说: “丰茂推出这种套餐服务模式后,大田管理很方便,今年我打算再流转 500 亩地”。据调查,目前该

10、镇合作社带动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 7500 余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68.2% 。(四)规范引领,促进农业链条延伸。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的重要载体。 该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依据当地资源和产业发展情况,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龙鸿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做大做强肉鸭养殖基地的基础上, 采用链条式延伸发展模式, 向上游大力发展现代化鸭棚建设、 板材生产等项目, 向下游积极探索有机肥制造和绿色蔬菜种植、绿色食品开发和推广等技术,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形成了全方位农业立

11、体化发展模式。三、几点启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合作互助性经济组织,已成为当前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经验, 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工作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启示一: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是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甲马营镇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对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的经验表明, 加强和改进农业农村工作要紧随形势变化、紧贴群众需要。对于凡是有利于农村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各种经济成

12、份和经济所有制组织形式,都应该积极加以引导和扶持,促其健康发展。启示二: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专业合作社把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 一方面打压了与民争利行为, 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 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启示我们,在土地流转、 “两区同建”、农业项目开发等过程中,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维护好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实现农村社会改革发展稳定。启示三:优化运行机制是增强合作社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专业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 坚持“民力、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完善成员账

13、户、财务管理、盈余分配等内部规章制度,实行自觉自愿、民主治理、民主监督,真正把合作组织办成了农民自己的组织。由此看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核心在于规范,要实现合作社的健康运营、增强合作社的带动能力, 必须把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不断优化合作社的运行机制, 让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更好、实力更强。启示四: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任何形式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国家政策导向的结果。好的政策要推行,资金是保障。灵活的融资方式、充裕的资金运作, 能够有效盘活农村市场, 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带来规模效益;同时,资金的良性运转,也带来了先进技术的涌入,有力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改造,带来技术效益。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必须靠政策、资金、技术的有机整合, 做到政策看落实、资金见效益、技术显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