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考题整理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7566669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规划考题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区域规划考题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区域规划考题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区域规划考题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区域规划考题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规划考题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规划考题整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芒福德说“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对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进行区域条件分析。(2006简述)城市的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应从较大区域范围来分析该城市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周围城镇的关系,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布局需要与区域开发建设的总体布局相互协调。2.我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需要考虑哪些重点问题。(2006简述)1、确定城乡居民点有序发展的总体格局,选定中心镇,防止一哄而起,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2、布置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防止重复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3、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3.论述:我国城镇化的

2、重点问题及对策(2006论述)重点问题:1.城乡差别大,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对三农问题关注不够,大量流动人口不能转化成城市人口,无法享受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福利,只是“准城市化人口”2.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省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大,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差异大,省内发展也不平衡。3.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4.大城市地区国际竞争力不强,不适合综合国力提升的要求5.小城镇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发展对策:1.农村城镇化。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增强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能力,弱化城乡二元结构。2.区域城市化。3.城市现代化。4.简述芒福德区域思想(2005简述)1. 生态学区域论。深

3、受盖迪斯影响,芒福德继承了他的生态学区域论,强调区域是规划分析的主要单元,在地区生态极限内建立一系列独立自存、相互联系且密度适中的社区,形成一定的网络结构体系。2. 城市区域研究。芒福德提出从城市外更广阔的区域研究城市问题,他认为“区域是一个整体,城市是区域的一个组成部分”“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第一不同要素是包括城市、乡村和永久农业区,作为区域综合体的组成部分”3. 区域整体观。对于城市密集区,芒福德提出区域整体观,主张大中小城市结合,乡村与城市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5.简述“大伦敦规划”的主题思想及对我国新城规划的借鉴作用。(2005简述)主题思想:1. 大伦敦

4、规划的范围延伸至以伦敦为中心半径30英里处2. 由内而外规划了四个圈层,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外圈3. 城市采用单中心同心圆封闭系统,道路系统采用环路与放射路直交的交通网。4. 建成区内绿化成网络,建成区外绿带楔入城市5. 城市中心改造控制工业,以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城市功能为主6. 在伦敦周围建立8个卫星城,以疏散伦敦人口借鉴作用:1. 新城应该功能完善,避免出现卧城。能够对大城市人口真正起到疏散作用,并且自身具有一定的功能,与中心城市相互作用,作为区域城镇体系的组成部分。2. 应注重新城内部交通以及同中心城的交通联系,以免出现通向中心城的放射路交通负荷过大的现象。3. 新城应注重环境建设,

5、绿地成网络,改善地区气候。4. 老城功能衰败地区的再开发应满足最适宜的功能要求。6.城镇体系和区域中对城市建设条件的评价的内容(2004简述)1.历史背景-分析该区域各个历史时期城镇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揭示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导致每个阶段城镇兴衰的主要因素,特别要重视历史上区城中心城市的转移和变迁。2.区域基础-分析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它涉及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环境生态结构,劳动力,经济技术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广阔的领域。3.经济基础-深入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通过对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分析、方案比较,指出各城镇主要部门发展的方向。通常需要回答的

6、问题有:区域的工业发展方向、工业结构的调整及时序安排、主要城镇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农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对城镇发展的影响、综合运输网的改善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城镇发展的关系,以及城镇其它第三产业的发展。7.区域增长极核理论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借鉴(2004简述)区域中的城市发展是不均衡的,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首先集中在某些主导经济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部门,集中在资源条件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往往是大城市,形成区域增长极核。 增长极核通过极化效应造成产业部门集聚,经济率先发展,形成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周围地区扩散,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7、。 上海由于有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国际大都市,中国的经济金融航运中心,其发展势头极大的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形成了杭嘉湖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区域增长极核作为一种政策手段,运用于我国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中,抓住主要矛盾,优先发展有潜力的地区,从而带动区域性发展。这对于我国西部发展,中部崛起都具有借鉴作用。8.区域增长极核产生条件(2003简述)1. 空间经济发展具有不均衡的发展规律,社会经济集聚产生地区的不均质性2. 处在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区域中3. 某些地区在自然资源,交通条件上具有相对优势4. 增长极与其他非极地区在资金,生产资料,人才方面

8、有相互吸引作用,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通9.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2003简述)10.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2002简述) 1. 低水平的均衡阶段经济活动孤立分散,在小地域内封闭循环,城镇规模小,相互之间联系松散,是农业社会典型空间形态2. 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基本经济部门在空间集聚发展,促使若干特定城市发展迅速,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极核。同时,技术革新的较快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大量出现,并依托大力开发的区域交通网络,将周边和外围地区的资源和潜力更多地吸聚到经济循环中来,并分配给原有的中心和形成新的中心,从而形成极核城市发展较快的非均衡城市体系。是中前期工

9、业化社会的典型形态3. 由极核扩散发展阶段生产的高度发达使极核城市的反集聚效益开始出现,交通信息手段的日益进步为城市的扩散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在区位级差地租的内在作用下,出现了由经济活动极核城市向外围地区扩散的趋势。由此,区域经济活动过密过疏的问题将日趋缓和,并有可能出现一批后来居上的新产业极核城市,多为中后期工业化社会的典型形态。4. 高水平的均衡阶段 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的空间结构,地区间的阻隔和差异已逐渐消失并完全融合为一个整体,各地区的空间和资源得到更充分和合理的利用,整个区域空间结构处于一个高水平的、动态的均衡发展之中,多为后工业化社会或信息社会的典型空间形态。11.都市区

10、规划的基本概念 (2002简述)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由县作为构造单元。它不是一级行政单元,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都市区规划是协调都市区内部问题的一种规划手段,目的是最终实现一体化,即组织管理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供电系统一体化,金融同城化,通信同城化。12.中心地理论中市场原则支配下的中心地网络特征。(2001简述)中心地理论中市场原则支配下的中心地体系是以商品和服务供应范围最大为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其主要特征是:1. 低一级的市场区是高一级市场区数量的3倍,分别为1,3,9,272. 不同规模的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

11、1,2,7,183. 不同等级的中心地数量是1,3,9,274. 中心地距离衰减率为 ,中心地市场服务面积递减率为35. 交通体系为高级中心放射出6条道路至次中心,连接2个高级中心地的道路不经过次级中心,是效率不高的运输体系。13.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小城镇发展的意义(2001论述)我国城市化发展特征:1.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省际差异明显,东南沿海的城市化水平高。2. 城镇人口增长较多,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不快,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缓慢。3.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速度很不稳定,既有激增又有骤减,波动十分明显,并与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密切联系。4. 进入

12、20世纪80年代(尤其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化进入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小城镇发展的意义:新世纪,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了避免出现墨西哥城、加尔各答城那种大量农民聚集在大城市的周边,形成圈层式的环境恶劣的贫民区,应鼓励一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大城市,推动大城市的发展,但应控制总量及势头。因此解决剩余劳动力是面临的问题。发展小城镇即可保证大城市中等城市的快速稳定发展,又可以失效城镇得到长足进步,解决了人口问题,又促进了经济增长,因此,小城镇发展对于中国来说有重要的意义。1. 吸收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蓄水池2.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城乡一体化。3. 缓解城乡二元结构(户

13、籍,就业)的隔离,形成第三元的过度环节4. 扩大内需5. 节省城市建设的社会成本6. 为城镇工业集中连片发展提供载体和依托,促进农村产业提高,加快农村产业化进程7. 是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综上,大力发展小城镇,对于大中城市的发展和小城市的进步都有重要的意义。14.区位理论及其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的应用(2000简述)城市经济活动都有最适宜的地理区域位置,经济活动在集聚条件下,都有向心性。城市中心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最优,其上的经济活动的效益最高,土地价格(地租)也最高,其规律是离中心距离增加,地租以及收益衰减,形成了同心圆模式。由于区位理论的作用及影响,各项不同的经济活

14、动选择最适宜的场所位置,中心为最具有支付能力的商业金融办公,向外依次为居住、工业、农业。区位理论对于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重要影响,是城市空间用地结构自我调节的结果和准则。15.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内容、作用,你对城镇体系规划的现状的发展趋势的见解(2000论述)城镇体系编制内容:1. 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条件2. 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3. 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4. 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5. 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6. 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7.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8. 去顶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9. 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10. 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当年区域规划考题:1、区域规划2、城镇体系3、绿色GDP4、区域相互作用中的扩散效应5、前向效应并举例简答题:1、惠特尔西对区域的分类2、区域分析城市发展方向的内容3、十一五总结了十五期间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很问题有哪些,提出了怎样的发展手段?4、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5、都市区的含义及特征6、中心地理论中市场原则的适用范围及简要图示论述题 我国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