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与历史考试答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755456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文化与历史考试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城市文化与历史考试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城市文化与历史考试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城市文化与历史考试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城市文化与历史考试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文化与历史考试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文化与历史考试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文化与历史考试答案一、 试论述当代城市文化特征。答:当代城市文化在后现代视野中生成。按照文化学者伊布尔 ?哈桑的观点,后现代城市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多元差异性全球网络时代的来临, 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空间的扩展, 也不仅仅是城市文化与全球价值的连接与碰撞, 而且更重要的是文化构成方式的变革;昔日由赫尔姆斯般的单一主体(信息发布者)逐渐被无数的蚂蚁般的网民(多元主体) 的网络交流所取代。统一的文明为族性文明的多元化所取代。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美国的黑人文化。到 20世纪 80 年代,在一切富有原创性活力的城市行为文化中,几乎都由黑人文化控制。此外,后现代女权主义提出了要建立从话语、识别到意义

2、的一整套体系,成为这一世纪城市文化的多特风景线。2. 消解中心性,强调边缘化网络文化遍布全球, 它无中心, 每一个介入交往者都不可能成为网络文化的中心, 而只是网民或网站。 在数字式通信基础上产生的交互式电视, 使城市人生活在一个完全个体化的环境之中; 这就是离散化交往的方式。 借助于网络, 那些昔日在城市中心居住于经商的公司现在非常乐意呆在空气清新、 景色怡人的边缘地带。 城市的大郊区化、生态化不断促使其结构松散化、边缘化。在城市的文化景观里,知识的创造(创新) 、供应与使用成为文化的中轴,知识资讯化(知识的 创造、获取与创新)始终是对传统知识结构的解构,是一种相对于原有中心性知识体系而言的

3、边缘化。 此外, 多种经济势力以多元化跨国公司的形式,以新模态(网络化的)全球资金、资讯流通而超越着传统民族国家的中心控制范围,大大加速了离散化的趋势。3. 反整体性和宏大叙事,强调断裂与差异现代主义以大写的“人(主体) ”及理性为中心,力图将城市文化构建成一个具有中心意义的整体观念体系。 在建筑城市规划层面上, 许多城市采取罗马竞技场式的分布: 城市的中心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广场中央通常有所谓标志性建筑(一座浮雕或一件抽象艺术品,或是一块陨石) ;外环有商业金融区,然后再为工业区、居民区等等。反之, 后现代主义的生活平台上, 由于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空间转换, 对以往城市文化的整体主义采取了

4、一种消解的态度, 它反对一切形式的一体化企图,它采取异质标准,主张不同的范式并行不悖。城市人的生存心态开始浮躁起来。建筑师、规划师不再讲究对称、和谐与整体法则,而是刻意追求所谓幽默,让城市建筑以残破、断裂与解构的形象存在,变成一种永远被破坏、解构和无序的象征。4. 反对基础主义深度模式,强调平面化以往的城市文化是建立在三个幻象基础之上的。 一是“光源幻象” 。认为存在一个太阳,即照亮一切、又自己不被照亮的光源。这就是所谓的产生一切、 控制一切、 主宰一切的上帝、 神、 罗格斯、 大写的人、理性等等,它由此造成了本质现象、主体客体等二元分裂。在中世纪的城市可以区分占统治地位的中心话语神的文化,

5、与边缘化的人的文化; 而在现代城市中可以区分占据意识形态层面的科学理性文化(精英文化)与被支配的大众文化等等。二是“镜子幻象” 。认为城市文化是一种认识,他就像镜子一样表现与反映生活的真理。于是, 城市文化就先在地被分裂为两个不同的等级: 一是真理、 绝对、完美的存在,如神之所、科学理性的神殿、真的本体;另一是前者的表象、反映、图画,如环抱的城廓、建筑艺术、雕塑、绘画、音乐、诗歌等城市文本。三是“信使幻象” 。 现代主义诱导人们追求文化真实,往往将自己看作为超世的彼岸与摹本的此岸之间的联结, 即传递信息二元分裂的文化。那么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中,这些属于“二元对立”的文化模式,都是企图用“神、理性

6、、科学”的每名对大众进行思想、文化统治的方式。现在,根本不存在什么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别,深度模式应被消解, 现代主义精神追求应被放弃, 生活表面化、 舒适化、轻松化。建筑采取敞开式、低调式、山村野趣、田园风光,反对摩天大楼式的现代主义可以追求的崇高品质。 当然, 精英文化消失的地方,媚俗之风就悄然而起。 “玩”与“潇洒”成为城市人追求的心态。5. 反对意义的先验控制,主张能指链的膨胀、散播与断裂现代文化认定意义是在先的, 是作为基础来控制文本符号建筑、 景观、 服饰、 汽车与时尚的。 反之, 后现代主张文本之外无定物,能指 (符号文本) 并不受意义的先验的控制, 相反却是意义的开创者。按照法

7、国思想家罗兰巴特在零度写作的观点,文化是一种文本间符号的嬉戏,服饰、汽车、建筑、爵士乐、足球赛、奥运会等城市文化的文本的意义不再取决于作者, 而是取决于读者。 应当将作者中心论转变为读者中心论。 “我用来看上帝的眼睛, 正式上帝用来看我的心灵的眼睛” 。 文本是破碎的,意义是多元的,文化意义是向无数的“他者”无限开放的, 有多少种解读者、 多少种阅读方式和编码方式,就有多少种意义。 “美”的意义不过是聚集、 选择了一种“文化编码”方式的结果;而分散的文本正式城市的意义的零碎化象征。6. 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观现代主义城市化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以破坏自然环境、牺牲自然利益来造就城市与自然二元对立

8、,启蒙理性造就“人类帝国主义”和满足狭隘的人类私利而践踏自然存在的权利,由此造就了城市与乡村、社会与自然、人类与其他生命之间的二元对立。人类在城市文明中弘扬科学文化、精英文化的潜意识间,是一种对自然的莫名的恐惧与征服欲望的结合。在反叛科学理性与资本统治的现代主义文化中,后现代主义要求将城市与乡村、 人与自然相互隔离、 二元对立的生存模式彻底打破,回归自然, 建立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理论,保护珍稀动物、 保护一切有生命的动物, 就成为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城市人中心文化的一项基本策略。 环境意识成为当代城市 7 大意识 (环境、 科技、公共、创新、文化、未来、全球意识)之首。二、 谈谈你所认同的城市起源

9、说。答:城市的出现, 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 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关于城市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 防御说。出于防御上的需要。2. 社会分工说。认为随着社会化大分工逐渐形成了城乡的分离。3. 私有制说。认为城市是私有制的产物,是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而产生的。4. 阶级说。认为从本质上说,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奴隶主、封建主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5. 集市说。认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集市贸易,促使居民和商品交换活动的集中,从而出现了城市。6. 地利说。认为有些城市的产生是由于地处商路交叉点、河川渡口港湾,具有交通运输方便、自然资源丰富等优越条件的原因。

10、7. 宗教说。第一批城市的发展与大规模的宗教发展相一致。为了利用规模经济, 早期社会通过大量家庭和村庄的庙宇来代替小规模的朝拜。庙宇雇用了宗教首领、教士和宗教工作人员,这就引起了人口的高度聚集,从而造成城市的发展,这是宗教城市的理论,得到了考古学家的支持。8. 人类的生物性。 死人的定期膜拜、 圣祠成为人类城市的渊源 (芒福德刘易斯)b9.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市起源观10. 1)人类最初的城市是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出现的。11. 2)产生城市的决定性因素是分工,是社会生产力。12. 3)城市是私有制的产物。上述学说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城市起源的条件, 城市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上述说法

11、之中,我认为 防御说、集市说、私有制说 和 社会分工说是城市起源最主要的四个方面。物资交换形式是从以物易物开始的,也就是我国古代易经中所说的“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随着交换量的增加及交换次数的频繁, 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 交换的场所也由临时的地点改为固定的市。 由于原始部落中生产水平的提高,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劳动分工的加强,逐渐出现一些专门的手工业者。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了分化, 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

12、动大分工的产物。 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所以也可以说,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努力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世界上几个古代文明的地区,城市产生的时期有先有后,但都是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中产生的。从我国文字的自已来看, “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的构筑物。 “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即“日中为市” 、 “五十里有市”的市。但是有防御墙垣的居民点并不都是城市,有的村寨也设防御的墙垣。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三、 试总结我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答:1. 城市选址在山水交会处,使城市天然

13、地具备自然山水要素,从而极其便利地形成浑然一体的“山水城” 。( 1)有山有水的地段,便于植树造林,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形成宜人的生态循环。( 2)山水交会意味着阴阳、刚柔、动静的对比与统一、相乘与相生,符合“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的山水审美观念。( 3)并非所有城市选址均能山水交会,此时则可退而求其次,尽量选择滨水地段筑城,以水代山。2. 城市规模与山水聚结相吻合,具有科学合理的环境容量。( 1 )风水认为, “山水大聚之所必结为都会,山水中聚之所必结为市镇,山水小聚之所必结为村落墓地” 。( 2)这种聚结观念,从区域环境容量出发,较好地界定了我国古代山水城市建设规模与人口容量, 既满足了

14、山水城市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又避免了城市的盲目蔓延及其对于山水环境的破坏。3. 城市形态与山水要素相互渗透、紧密配合,并赋予象征性。( 1)风水最为推崇矩形、方形等规整形制,认为矩形有利于气的流动, 同时矩形的四正四隅对应着“天之四灵” ( 即青龙、 白虎、 朱雀、玄武 )与八卦八风,代表了风向和四方四灵观念,故为吉。( 2)风水也极偏爱那些因受自然地形限制而呈不规则状的城市形态。4. 城市布局结构与山水要素相均衡与统一。( 1 )风水总是首选“龙虎正体”的均衡山水图式;该图式的龙虎砂山均出于穴山两侧,左右对称相抱。但这种理想图式毕竟不多,故风水常利用与外山取得平衡来均衡形局。( 2)风水常以“

15、分金立向” , 确定主山城市案山朝山作为城市纵轴,以青龙、白虎砂山作为城市两翼,以城市前方的河流为横轴, “左崇而右实,左胜而右殷” , 形成左右对称、纵深展开、众山拱卫、均衡统一的山水城市格局。( 3 )风水多以“穴点”作为均衡与统一全城的中心点、控制点或制高点。( 4)风水也有意把一些山水圈进城内或人工筑成小山,作为城市主体建筑的主山或靠山,这些小山也能起到内聚中心的控制作用。5.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与外部自然山水空间同构, 共同营造一种围合重重、内敛向心的封闭空间。( 1)风水以主山为屏障,青龙、白虎围合,前以案山遮护,剩下水流出口亦有水口山把守,从而构成山水城市外部第一重围护空间; 如果在这一重围护之外还有主山后的少祖山或祖山以及青龙、 白虎外侧的护山,案山之外的朝山,再加上第二个水口山,就形成了第二重围护空间。( 2)在取得城市外部自然山水的重重围护之后,古代山水城市内部仍采用多重围护的城廓模式, 形成由外而内、 由大至小的两套或三套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