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总结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7552107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椎动物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脊椎动物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脊椎动物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脊椎动物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椎动物总结(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脊椎动物总结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神经管的前端分化成脑,并出现了眼、耳、鼻等感觉器官,因而构成了明显的 头部。2. 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支持身体的纵轴。脊柱的形成增强了坚固性和灵活性, 并具有保护脊髓的作用。由于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组成,故称脊椎动物。3. 原生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和次生水生种类用肺呼吸,只在胚胎期间出 现过鳃裂。4. 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心脏的收缩,促进了血液循环。5. 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提高了排泄系统的功能。6. 具有能活动的上、下颌(圆口纲除外),可以主动捕捉食物,并使消化能力提 高。7. 具有成对的附肢(圆口纲除外),如水生动物的偶鳍

2、,陆生动物的前、后肢,使 其活动能力大大增强。第一节脊椎动物身体结构和功能综述一、外形脊椎动物的身体表现为两侧对称。一般典型的种类,身体可分为四部,即头部、 颈部、躯干部和尾部。二、皮肤脊椎动物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由多层细胞构成。皮肤具有保护、感 觉、防止水分蒸发、呼吸;排泄、分泌和调节体温等功能。三、骨骼系统脊椎动物的骨骼位于肌肉内部,故称为内骨骼,来源于中胚层,由活细胞组成, 能够生长。骨骼具有支持、保护、运动、造血和维持动物体内钙、磷正常代谢的功 能。骨骼系统包括中轴骨和附肢骨两部分。中轴骨包括头骨、脊柱、肋骨和胸骨,附 肢骨包括肩带、腰带及前后肢骨。四、肌肉系统脊椎动物有完善的

3、肌肉系统,大体可分为体肌和脏肌两类。体肌又称骨骼肌或随 意肌,由横纹肌组成。一块体肌的两端借肌腱固着于不同。的骨块上,受运动神经支 配,而产生各种运动。脏肌是平滑肌,形成内脏器官的肌肉部分,受植物性神经支 配,不能随意运动。五、消化系统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功能是取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残渣。消化系统可分为 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一般分为口、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又可分十二 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又分盲肠、结肠和直肠及肛门等部分。消化腺则有唾液 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脏等。六、呼吸系统动物体通过呼吸系统从外界环境中叹入氧,并呼出二氧化碳。脊椎动物的呼吸方 式可分为两大类,即水栖种类

4、用鳃呼吸,陆生种类用肺呼吸。附:脊椎动物肺脏发展的几个阶段七、排泄系统排泄系统的功能是排出体内尿素、尿酸等含氮代谢废物,并通过排出体内过多的 水和离子,或选择性地保留离子,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排泄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组成(鸟类及部分爬行类无膀胱。两栖类的皮 肤、哺乳类皮肤中的汗腺,也参与排泄作用。脊椎动物的肾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八、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功能,一方面维持机体器官系统间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又协调机体 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使有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能适应于外界环境。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三部 分。(一)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

5、脊髓两部分。(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三)植物性神经的作用是支配动物机体内脏的生理机能。植物性神经不受意志支 配,所以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 统。(四)感觉器官脊椎动物的感觉器官主要有皮肤、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皮肤感觉器是各种动物普遍存在的,最原始的形式是由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于表皮 而成。较为进步的则是形成触觉细胞或触觉小体。还有特化的皮肤感受器如蝮蛇的颊 窝,能觉察出与周围气温只有0. 003C的变化。视觉器为眼,从鱼类起,脊椎动物眼睛的构造基本相似,只是在视网膜上确定视 象焦点的调节方法不同。听觉器在圆口类和鱼类只有内耳,从两栖

6、类开始出现了中耳,外被鼓膜,内有耳 柱骨。哺乳类的听骨已由1块增加为3块,并出现了外耳道和外耳壳。嗅觉器一般在鼻腔内。圆口类只有一个外鼻孔和单个嗅囊。鱼类一般有成对的外 鼻孔和成对的嗅囊。陆生动物由于呼吸空气,其嗅觉器和口腔相通,因而出现了内鼻 孔。两栖类的内鼻孔开口于口腔的前部,羊膜动物内鼻孔后移到咽部。内鼻孔出现 后,鼻腔就兼有嗅觉和呼吸两种作用。味觉器是比较原始的感受化学刺激的器官,在各类动物中部保存着原始的味蕾构 造。九、内分泌系统内分泌腺分泌,内激素。多种内分泌腺为无管腺,所分泌的各种激素直接进入血 液,随血液循环送到机体各部位,协调和支配动物个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已知的内分 泌腺主要

7、有脑垂体、甲状腺、副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胰岛腺等。这些腺体在人体 中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第二节脊椎动物的演化概述脊椎动物是从无脊椎动物演化而来,但需要经过许多中间类型的阶段。原索动物 由于有脊索、鳃裂和一条背神经管,这些特征也都是脊椎动物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曾 出现过的,因此,脊椎动物与原索动物有其共同的祖先,即原始无头类。据推测可能 发生在寒武纪,它们生活在海里,身体两侧对称,呈鱼形。后来由原始无头类演化为 原始有头类,成为脊椎动物的祖先。脊椎动物的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水中的演化;第二阶段是从水 中到陆上的演化;第三阶段是在陆上的演化。原始有头类主要特征是出现了头部和脊柱,增强

8、了活动能力和适应性。它可分为 两支:一支比较原始,没有上下颌,适应性很差,不久多被淘汰,只存留了七鳃鳗和 盲鳗等少数圆口类动物;另一支产生上颌和下颌,增加了捕食的能力,并出现了偶 鳍,有利于主动的生活,成为鱼类的祖先。生活在水中的古软骨鱼类演化为原始硬骨 鱼类。原始硬骨鱼类分为两支:一支进化为辐鳍亚纲的鱼类;另一支进化为总鳍亚纲 和肺鱼亚纲的鱼类。从水栖生活转入陆栖生活的过程中,动物体的结构必需有极大的变化,如由鳃呼 吸变为肺呼吸,循环系统也相应地变化;偶鳍转变为能支持身体的四肢;具有能动的 头部等。古总鳍鱼类比较具备了这些条件,它不但具有内鼻孔和肺,其偶鳍的结构与 陆生动物的五趾型的附肢也很

9、相似。这就提供了演化的内在条件,再加上外界因素, 使古总鳍鱼类逐渐演变为原始的两栖类。爬行动物是在石炭纪末期由古代迷齿亚纲的始椎类两栖动物演化而来。中生代是 爬行类最为繁盛的时期。鸟类与爬行类在形态结构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皮肤干燥,缺乏腺体,头骨均 有一个枕髁,都产大形的卵,有卵壳,体内受精等。所以,两类动物的亲缘关系密 切。在侏罗纪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全身生有羽毛,前肢已变成翼,骨盆和后肢的构造 和现代鸟类相似。但另一方面,它还具有爬行类的特征,如尾椎骨20枚,没有喙而有 上颔和下颌,并有牙齿等。从始祖鸟所具有的许多鸟类和爬行类的性状来看,证明鸟 类是由爬行类演化而来的。哺乳类的起源比鸟类早,是在古生代的石炭纪由原始爬行动物发展而来。古爬行 动物的后代一一兽孔类,是具有很多类似哺乳类特征的中生代早期爬行动物。兽孔类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其后代似哺乳类的结构特征日益增长。一支发展成现代兽业展为 现代哺乳类中的多数目和原始猴类。最后从原始猴类再发展为现代的猴类、类人猿和 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