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国学《三字经》教学计划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7548151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国学《三字经》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年级国学《三字经》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年级国学《三字经》教学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一年级国学《三字经》教学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年级国学《三字经》教学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国学《三字经》教学计划(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字经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三字经是我国优秀的儿童启蒙读物,自宋代以来盛传不衰。三字经作为古代蒙学教材,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社会百科、内涵丰富而极具文学性、韵律性,是我国古代形式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相传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编撰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虽然全书只有1140字,但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且全书均为三字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记忆。利用它们进行识字的同时,学生可获得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各种能力,修习其中良好的行为规范,无形中完成了美德熏陶,建立了汉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为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二) 教材内容 三字经虽

2、只有千余字,却言简意丰,包含了传统社会自然、人文、社会、历史、人生哲理等诸多内容。本教材中共分为教育礼仪、名物常识、文化典籍、历史朝代、劝学勉励五个板块。第一,从“人之初”至“宜先知”为第一板块,主要内容为教育礼仪,介绍了传统社会一些通行的教育理念以及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第二,从“首孝悌”至“人所同”为第二板块,主要介绍名物常识,帮助儿童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些事物的名称、特征、规律,以及主要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第三,从“凡训蒙”至“及老庄”为第三板块,主要介绍文化典籍,涉及一些重要的儒家经典文献及主要内容,并指出读经的价值和意义。第四,从“经子通”至“夕于斯”为第四板块,主要介绍历史朝代,记

3、载了自上古传说以来的朝代谱系和历史更迭。第五,从“昔仲尼”至“宜勉力”为第五板块,主要讲劝学勉励之事,讲述了历史上所流传的关于勤勉好学的佳话,意在勉励儿童以他们为榜样,克服困难,志于学业。二、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三字经,让学生能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与圣贤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校风。2、通过诵读三字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识字量、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形成文章文化文明的校园环境。3、 通过诵读三字经,让学生了解中国灿烂的古文明,增长见识、增加涵养、吸取智慧,培养学生优雅性情和敦厚人格。4、 通过诵读三字经,用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

4、对校园、家庭、社会产生潜移默化、净化心灵、熏陶品质的作用。三、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对古诗词吟诵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识字量不够大,教学时要诵读为主,理解为辅,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 四、教学建议:1、三字经篇幅虽然不长,但由于是古文学生不易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简介三字经的内容及特点,补充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此内容的教学还是和古文教学形式一样,以诵读书为主,但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慢慢熟记于心,最终熟读成诵。3、由于一年级学生

5、的认识有限,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重难点,不过分讲解;对于部分不易理解的内容,老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做相应调整,让学生大致了解即可;部分内容因古今差异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根据当今时代的要求加以认真厘清,正确引导学生。4、根据学生年龄认知水平及三字经五大板块内容特点,建议教学重点放在第一、二、五版块的学习,可采用故事、游戏、竞猜、背诵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难点放在第三、四版块,这两大版块的教学,以诵读为主,不做过渡讲解,让学生读准、读通顺、了解即可。五、教学进度:周次教学内容课时1介绍三字经2人之初贵以专1昔孟母名俱扬13养不教不知义1为人子宜先知14首孝悌千而万1三才者夫妇顺15曰春夏应呼中1曰水火不容紊16稻梁菽七情具1匏土革人之伦17父子恩人所同1凡训蒙记善言18孟子者至平治1孝经通“三易”详19有典谟礼乐备1曰国风有榖梁110经既明知终始1自羲农称三王111夏传子最长久1周辙东楚汉争112高祖兴都金陵1北元魏国乃改113梁唐晋兼戎狄1明太祖淸祚终114读史者夕于斯1昔仲尼且知勉115头悬梁学不辍1如负薪宜早思116若梁灏当效之1蔡文姬亦若是117犬守夜裕于后1人遗子宜勉力1注:每周两课时,教授完共计32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