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真题回顾】1998年考研中医综合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753627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年真题回顾】1998年考研中医综合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二十年真题回顾】1998年考研中医综合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二十年真题回顾】1998年考研中医综合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二十年真题回顾】1998年考研中医综合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二十年真题回顾】1998年考研中医综合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十年真题回顾】1998年考研中医综合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年真题回顾】1998年考研中医综合试题及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9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科目试题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七八”,则:A. 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B. 肾气衰,发堕齿槁 C. .肝气衰,筋不能动,天葵竭,精少 D. 肾脏衰,形体皆极 E. 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2. 阴阳不能相互维系,可出现:A. 阳胜生热,阴胜生寒 B. 阳虚生寒,阴虚生热 C. 阴盛格阳,阳盛格阴D. 阴损极阳,阳损极阴 E. 阴虚阳亢,阳虚阴盛3. 对血液运行具有促进和制约调节作用的是:A. 心 B. 肺 C. 脾 D. 肝 E.

2、 肾4. 脾主升清的确切内涵是:A. 脾之阳气主升B. 脾以升为健 C.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D. 升己而降,若雾露之溉 E. 脾运化水液转输全身5. 在肾主闭藏的功能活动中,最具有生理意义的是:A. 纳气归肾,促进元气生成 B. 固摄二便,防止二便失禁 C. 固摄水液,防止水液流失 D. 固摄精气,防止精气散失 E. 摄纳阳气,防止阳气浮越于上6.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A. 肾司二便,大便小便相关 B.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C.淡渗利水,则脾阳得健而大便实 D. 二便之源均来自小肠的沁别清浊 E. 利小便药物本身具有止泻作用7. 下列经脉的循行过程哪组经脉过气街:A. 足少

3、阴与足太阳 B. 手少阳与足少阳 C. 手阳明与足阳明 D. 足厥阴与足太阳 E. 足阳明与足少阳8. 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A. 胸背部分出B. 头面部分出 C. 肘膝以下分出 D. 肘膝以上分出 E. 四肢末端分出9. 寒邪致病,症见肢体屈伸不利,是由于:A.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B. 寒客肌表,卫阳被遏 C. 寒性凝滞,痹阻经脉D. 寒性收引,筋脉挛急 E. 寒邪入里,直中三阴10.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甘”,则:A. 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B. 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C. 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D. 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E. 筋脉沮弛,精神乃央11. 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

4、产生之机理为:A. 体内气机之逆乱 B. 体内阳气之变动 C. 体内阴血之不足 D. 体内筋脉之失养 E. 周身络脉之失濡12. “实”的病机变化最根本的方面是:A. 邪气亢盛 B. 脏腑功能亢盛 C.气血淤滞明显 D. 水液贮积过盛 E. 痰浊壅滞过盛13. “故水病者,下为浮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的病机是:A. 肾病及心,水气凌心 B.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C. 肺脾化失司,津液停积D. 肾病及肺,子病犯母 E. 肾病及肝,母病犯子14.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指:A. 阳病治阴 B. 阴中求阳 C. 寒因寒用 D. 热者寒之 E. 用寒远寒15. 舌淡白而苔灰黑,干燥如刺,刮之即

5、净,主病是:A. 气阴两虚 B. 气虚热结 C. 血燥津枯 D. 热结津伤 E. 阳虚寒甚16. 小儿出现高热,面部青紫,尤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为甚,往往属于;A. 血热淤滞 B. 肾阴耗竭 C. 气滞血瘀 D. 动风先兆 E. 湿热熏蒸17. 对病人面色的观察,首先应注鉴别:A. 主色与客色 B. 常色与病色 C. 主色与病色 D. 客色与病色 E. 善色与恶色18. 心气虚的表现除心悸气短外,主要还有:A. 面色苍白 B. 眩晕健忘 C. 胸闷汗出 D. 胸闷疼痛 E. 失眠多梦19. 三指禅一书,为何人所著?A. 张介宾 B. 贺升平 C. 周学海 D. 周学霆 E. 罗浩20. 痰

6、浊蒙蔽心窍的神志改变的特点是A. 狂言、谵言 B. 神昏、痴呆 C. 悲伤欲哭 D. 烦躁不安 E. 疑虑不定21. 言语轻迟低微,欲言不能复言,为:A. 错语 B. 谵语 C. 独语 D. 夺气 E. 郑声22. 住院病案应当在入院后多少小时内完成?A. 8小时 B. 12小时 C. 24小时 D. 36小时 E. 48小时23. 寒湿咳嗽的特点是:A. 咳声重浊 B. 咳声清脆 C. 咳声如犬吠 D. 咳声低微 E. 咳声紧闷24. 花剥苔主病为:A. 脾胃气虚 B. 胃阴不足 C. 胃中热盛 D. 胃气阴两虚 E. 胃阴枯竭25. 大便先干后溏,多属:A. 脾气虚弱 B. 肝郁乘脾 C.

7、命门火衰 D. 湿盛伤脾 E. 食滞肠胃26. 身热不扬的发热,是由于:A. 脾气虚损 B. 阴经郁热 C. 风寒湿痹 D. 湿遏热伏 E. 阳明腑实27. 凉燥与温燥的共同病症是:A. 脉浮数 B. 舌苔干 C. 有汗 D. 咳嗽 E. 口渴28. 我国最早记载提炼乌头碱结晶的文献是:A. 肘后方B. 周易参同契C. 道藏 D. 白猿经E. 齐民要术29. 泻下药中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入丸散的药是:A. 芒硝 B. 番泻叶 C. 火麻仁 D. 牵牛子 E. 甘遂30. 下列哪项不属于水火共制法?A. 煮 B. 蒸 C. 炙 D. 淬 E. 氵单31. 首次记载神曲功效的医药著作是:A. 千金

8、方B. 神农本草经C.新修本草 D. 药性论E. 食疗本草32. 下列药中除哪项外均属寒凉药性?A. 川楝子 B. 青木香 C. 枳实 D. 青皮 E. 郁金33. 补气养应,清火生津,首选:A. 山药 B. 西洋参 C. 沙参 D. 太子参 E. 玄参34. 凉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又能退无汗骨蒸的药是:A. 赤芍 B. 白薇 C. 生地 D. 丹皮 E. 郁金35. 既能祛风湿,通经络,又能降压、解毒的药物是:A. 独活 B. 豨蔹草 C. 络石藤 D. 忍冬藤 E. 桑寄生36. 下列哪项不属于“十八反”的药物?A. 干草反甘遂 B. 乌头反贝母 C.藜芦反半夏 D. 干草反大戟 E.

9、乌头反苦蒌37. 下列哪组不完全是利胆退黄药?A. 栀子、黄柏、秦艽 B. 大黄、龙胆草、苦参 C. 郁金、虎杖、川楝子 D. 垂盆草、茵陈、金钱草 E. 柴胡、黄芩、川楝子38. 葫芦巴的入药部位是:A. 果实 B. 根 C. 种子 D. 叶 E. 花39. 下列哪项不属于清肝明目的药物?A. 桑叶、菊花 B. 青葙子、密蒙花 C. 夏枯草、决明子 D. 蔓荆子、谷精草E. 熊胆、夜明砂40. 下列哪项不是甘草的归经?A. 脾 B. 肺 C. 胃 D. 肝 E. 心41. 甘味药的作用是:A. 补益、和中、润燥 B. 补益、和中、利水 C. 补益、和中、温阳 D. 补益、和中、缓急 E. 补

10、益、和中、止咳42. 玉女煎的组成药物是:A. 生地、玄参、麦冬、知母、牛膝 B. 熟地、玄参、麦冬、知母、牛膝 C. 生地、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D. 生地、熟地、玄参、麦冬、知母 E. 以上都不是43. 下列方剂,组成药物中含有地黄的是:A. 一贯煎 B. 芍药汤 C. 归脾汤 D. 当归补血汤 E. 当归四逆汤44.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麻子仁丸组成药物的是:A. 枳实 B. 厚朴 C.大黄 D. 当归 E. 芍药45. 久味羌活汤的功用是:A. 发汗散寒,宜肺平喘 B.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C.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D. 解表蠲饮,止咳平喘 E.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46. 温经汤的功用

11、是:A. 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B. 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C. 温经活血,通络舒筋D. 温经止痛,疏肝通络 E. 以上都不47.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功用是:A. 益气生脉,温经散寒 B. 益气温经,散寒止痛 C. 益气养血,温经通脉D.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E. 益气温经,和血痛痹48. 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理中丸三方均具有的功用是A. 温中化湿 B. 温中补虚 C. 温中降逆 D. 健脾止泻 E. 缓急止痛49. 方药配伍中寓“清金制木”之义的是:A. 桑菊饮 B. 泻白散 C. 凉膈散 D羚角钩藤汤 E. 镇肝熄风汤50. 镇干熄风汤中少佐茵陈,意在:A. 清泻肝热 B. 疏解肝郁 C. 疏肝

12、泄热 D. 清热利湿 E. 以上都不是51. 败毒散中配伍少量人参,意在:A. 益气补虚 B. 扶正祛邪 C. 益气固表 D. 使祛邪不伤正 E. 以上都不是52.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吐不止,心下满痛大便不解,舌苔黄厚脉弦有力者,治宜选:A. 大承气汤 B. 小承气汤 C. 大柴胡汤 D. 小柴胡汤 E. 调胃承气汤53. 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浮虚软者,治宜选用:A. 补中益气汤 B. 桂枝汤 C. 牡蛎散 D. 玉屏风散 E. 以上都不适宜54. 气阴不足,症见体倦气短,口渴多汗,舌燥咽干,脉虚细者,治宜选用:A. 生脉散 B. 消暑益气汤 C. 当归补血汤 D. 竹叶石膏汤 E. 白虎加人参汤55. 患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疼痛,头昏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胸闷泛呕,心烦口渴,不欲多饮,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治宜选用:A. 藿香正气散 B. 银翘散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