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改变论文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7523651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态度改变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态度改变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态度改变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态度改变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态度改变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态度改变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态度改变论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目 态度改变理论在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姓名李梦雨学号3109801001班级英语1001态度改变理论在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对象态度的转变是教育活动研究的重要内容。英语教育者、 教育信息、教育对象及教育情境构成影响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四个基本要素,协调平衡认知 结构则构成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内在机制。本文以绍兴西藏民族中学学生的学习及教育为主 要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从教育对象的认知原理出发,借鉴和运用态度改变的万 法和理论,使英语教学、日常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获得相应提高。【关键词】态度改变理论;影响态度改变的要素;英语教学教育实践; 应用一、态度改

2、变理论与模型(一) 态度的实质1. 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个体对社会事物的心理反应倾向,是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的中介因素。态度对行为具 有指向性的动力作用。态度是指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它客体比较持久的认知、 情感和倾向性。反映个人对人物、事物、客体的心理感受。态度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而且也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2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或对象的看法、评价以及带有评价意义的叙 述。信念、观点、知识、和信息的组成。即包括对人对事的知晓,也包括对人对事的评论、 赞同或反对。(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体由认知而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即态 度中

3、的情绪和感受部分。(3)态度的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即准备对态度 对象做出某种反应。 态度的三个成分是相互依赖、协调一致的。 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态度与实际行为只有在某种情况下才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2. 态度的特性(1)内在性: 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2)对象性: 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针对性,没有无目标的态度。态度的对象包 括人、物、事件、观念等等。(3)稳定性: 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转变。(二)态度改变1. 态度改变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一

4、个己经形成的态度,在接受某一信 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 12. 态度改变相关理论 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叫态度改变。态度改 变理论就是人们在不断研究态度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系统地改变个体态度的理论体 系,其中最著名的是认知平衡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平衡理论: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F.Haider)提出的一 种关于认知结构、过程和变化的理论。他把认知过程分解为认知要素,由此构成一个认 知系统,当认知系统出现不平衡、不一致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驱使认知主体设 法恢复认知平衡量。体现

5、认知平衡理论基本原则的是著名的“P-O-X”模型。P和O是人 际环境中的对等个体,X是认知对象。有三个相关的评价:第一个人(P)对另一个人(O) 的评价;第一个人(P)对态度对象(X)的评价;另一个人(O)对态度对象(X)的评价。F.Haider 将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成两种情况,喜欢(肯定)和不喜欢(否定)。在模型中,“如果三 者关系在所有方面都是正面的,或者如果两种关系是反面的,一种关系是正面的,那么, 平衡状态就会存在”,除此之外,P都将处于不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是稳定的,而不平 衡状态被假设为不稳定的,它将导致个体的心理紧张,这种紧张将促使个体心理从不平衡趋向平衡,也就是包含一个P的态度改变

6、或者抗拒态度改变(实质是改变对另一认知 主体 O 的态度)。 认知失调理论最早是由费斯汀格于1957年提出,是当代西方主要的态度改变理论之一。 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里的认知包括 思想、态度、信念以及人们认知上所感到的行为。该理论提出,有相互联系关系的认知因素 可能会呈现出两种状况:一是二者处于协调状态,一是呈现出不协调状态,即失调。认知的 失调有程度上的大小之分,这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失调的认知数量与协调的认知数量 的相对比例;二是每一种认知对个体具有的重要性。这两个条件与认知失调程度之间的关系 可用下述公式表示:失调的认知数量X认知的重要性

7、失调程度= 协调的认知数量X认知的重要性如果认知因素之间出现失调,就会使心理上发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感觉。它会迫使人们 想方设法去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状况,使认知结构平衡协调。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以下 二种:一是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持有的其他认知保持一致;二是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 知与其他认知保持一致;三是增加新的认知,改变失调的状况,使原有认知之间的矛盾得到 合理地解决。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调节,个人态度 发生改变,实现认知平衡。3. 态度改变说服理论模型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德(Hovland)把改变态度看作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并基于此于1959年提 出了一个

8、标准的态度改变模型,这一模型简化如图1。7-迁拭 息感符驳 佶惜和反克化曾心 1J- / Hi J En i T Z7邸黠 传专可再分析这一模型,可以看出,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 变所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 外部刺激。“中介过程”揭示了目标靶在外部劝说刺激和内部因素交互作用下的 态度变化过程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信息学习、情感迁移、相符机制以及反 驳。信息学习是指目标靶接收和处理来自传达者的外在刺激信息。外在刺激信息 与目标靶原有态度总是存在差异,而目标靶具有反作用于信息的能动性,其本身 的信奉、预防注射、人格等变量影响着信息

9、的接受。因此,同一劝说信息在不同 目标靶身上可以产生不同效果。情感迁移是指目标靶将对传达者的情感或评价转 移到他所传达的信息上。出于维护认知平衡的需要,目标靶对传达者的好恶与其 态度改变之间密切相关。相符机制是指人们有一种维持心理平衡的倾向性,当外 在刺激信息与自己原有信念、观点或态度不相符时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为减小或 消除这种心理压力,要么接受新信息,改变原有态度;要么拒斥新信息,维持原 有态度。相符机制是驱使目标靶进行两者取一的态度改变的一种内部动力,在态 度改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反驳是基于态度的抗变性,当目标靶面对态度改 变的压力时,态度防卫机制会自动发生作用,驱使自己有意无意地去寻

10、找传达者 立论的不合理之处,同时也会引出若干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见解,以尽量维护自己 的原有态度,减小双方态度差异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如果反驳成功,目标靶就会 维持自己原有的态度;如果传达者准备充分、难以驳倒,目标靶就会采取其他办 法,甚至改变态度。在态度改变过程中,目标靶首先要进行信息学习,依据原有认知结构对传达 者传达的信息进行加工。在信息接收和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认知失调,进而产心 理压力。当认知失调发生时,相符机制开始发生作用,驱使目标靶对信息作出同 化、顺应或拒斥的不同选择。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和改变”2,是指将新 信息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可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量变;顺应是“内部图式的 改

11、变以适应现实”2(11),是指依据新信息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可使原有认 知结构发生质变;拒斥是对新信息产生强烈排斥,它不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任何 变化。目标靶面临这种多重选择时,情感迁移开始发生作用,并对态度改变与否 的说服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如果目标靶认同和喜爱传达者,就会爱其人而信其 言,将这种对传达者的好感泛化到他传达的信息上。在减小或消除认知失调带来 的心理压力时,就可能作出同化甚至是顺应的选择,从而导致其原有道德态度的 量变甚至质变。反之,如果目标靶对传达者不怀好感甚至存在严重偏见,就会将 对传达者的反感泛化到他传达的信息上,通过信息贬损、信息歪曲和掩盖拒绝等 方式对传达者进行或表面或

12、内心的反驳,抵制态度改变。事实上,在信息传达之 前,目标靶通常无意识地对传达者进行一番评价,依此来决定信息的取舍,情感 迁移机制因此在信息传达之前就已处于一种准备状态,情感在态度改变中起着关 键性作用,而情感是与传达者及其传达的信息对目标靶需要的满足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二、 英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心理学指出:当前的教育要适应新的环境与变化,掌握好、应用好教育心理 学的理论与知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实际 需要,帮助学生战胜各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在暑假为期二周的英语夏令营过程中,笔者了解到教育对象绍兴西藏民族中 学的初一学生,其生理及心

13、理发育尚未成熟,个体特征不明显,独立思考和独立 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弱。与学生的谈话和日常沟通,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了解到:学生之前的教育存在某些 问题。从态度改变心理机制的角度来看,一是由于选用与传达缺乏科学性,教育 信息不符合教育对象需要,缺乏可接受性;二是由于教育对象对教育者评价消极, 造成在情感迁移和相符机制作用下,教育对象更多地进行反驳,抵制态度改变。 依据霍夫兰德关于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及具体变量的研究,沟通即传达者与目标 靶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影响态度改变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差异、恐惧唤起、单双面 论证、新颖与重复等变量。三、 态度改变理论在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英语教学及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对受

14、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 影响相统一的过程。构成教育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 英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介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环体)。由 此可以看出,态度改变过程与英语教学教育过程具有类似性和相互联系之处,如 传达者与教育者,沟通信息与教育内容和方法,周围环境与社会环境。由此,我们认为在英语教学及教育过程中,根据说服模型和认知失调理论,英语 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对象、教育情境构成影响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四个基本 要素。本文主要从以上态度改变四要素入手,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其在英语教学 及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一)英语教育者要注重印象管理 第一

15、,英语教育者要注重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良好印 象的过程。符号互动论强调参与社会互动的人要站在他人的角色立场去了解别人 如何看待自己,这可以使人们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社会行为,从而使别人感 到满意。教育者要改变教育对象的知觉偏差,必须站在教育对象的立场审视自我, 重视自身的印象管理,引发教育对象对自己进行积极评价、产生积极情感。英语 教育者的印象管理内容既包括自身人格、知识、能力等内隐特质,也包括衣着打 扮、表情、语言等外显特征。概言之,英语教育者印象管理就是要提高自己的专 长性、可靠性和喜爱性。专长性的提高要求教育者加强教育反思与行动,优化和 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提升自

16、己的专业化水平;可靠性的提高要求教育者立于社 会与个人双重立场,使教育对象更加明晰道德教育对自我发展和完善的价值与意 义,要求教育者善于隐蔽教育意图,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潜移默化地 施加教育影响;喜爱性的提高要求教育者增强人格魅力,尊重教育对象,建构平 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并注意美化仪表,增强外在吸引力。(二)英语教育者要合理利用说服信息 注意比较信息差异量。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说服信息与说服对象原有态度存在差 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当这种信息比较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 最大;这种差异适中或较小的时候,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小。所以,在具体说服 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说服者,要和说服对象具备一定量的认知信息差异,这样才 能取得说服效果。注意信息面的选择。社会心理学从信息本身产生的效果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