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7513126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浪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流浪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流浪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流浪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流浪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浪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浪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一、流浪儿童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一界定1.困境儿童:这一提法源于国际儿童民间组织在工作中所使用的一个X畴。主要包括那些因为社会和家庭原因而陷入特别困难境况的儿童,如:孤儿、弃儿、流浪儿童、残障儿童等。2.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认为,所谓流浪儿童,是指18岁以下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离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3.中国政府对流浪儿童的定义为:年龄在18周岁以下,完全脱离家庭或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根本生存和可靠生活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案例:谁为5名流浪儿童非正常死亡负责事件回顾:11月16日,一个寒冷的雨夜,

2、某某某某5名流浪儿童钻进垃圾箱,试图熬过那个漫长的夜晚。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孩子们生起了一个火盆,却没能等来温暖世界。5条幼小的生命就此终结。生前,他们如城市里漂浮的灰尘,无人在意;死后,沉痛的事实却刺伤了千万国人的心灵。都市的霓虹灯照不进垃圾箱内,到底还有多少被我们忽略的角落?二根本现状相关数据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抽样调查推算,我国每年流浪儿童约有100万150万人,而据民政部门统计,每年仅有 15 万人次流浪儿童得到救助,救助形势十分严竣。从性别上看:流浪儿童中男性约占 70%,约有10.5 万人;女性约占 30%,约有 4.5 万人。从来源上看:来自农村的约占83%,来

3、自城镇的占 17%。从教育程度上看:文盲占20%,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6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从年龄分布上看:7岁以下的占10%,812岁的占23%,1315 岁的占63%,1618岁的占4%。类型我国学者将流浪儿童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主要想打工赚钱的流浪儿童;非打工赚钱的纯粹流浪动机的儿童;因暂时性和偶然性因素离家出走和流落街头的儿童;因非本人意愿影响而流浪街头和失去家庭温暖的儿童;具有纯粹的流浪动机并且染有偷窃与盗窃恶习的长期流浪儿童三特点与生存形式特点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冲动性强自我封闭,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强法制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区分是非善恶的能力情感缺失为了生存不

4、得不某某犯罪流浪中被人某某、强迫有组织犯罪流浪儿童的生存形式1.捡。年龄较小或刚开始流浪的流浪儿童一般靠捡破烂,拾垃圾卖钱为生2.讨。向路人乞讨是当前流浪儿童比拟主要的谋生方式。3.偷。流浪时间稍长,年龄稍大的流浪儿为了能使自己的穷困境遇有所改善,不择手段连讨带偷,甚至强抢。4.卖艺。有许多流浪儿童尤其是女童主要靠在火车站附近、市场、广场、夜市等行人集中的地方卖艺卖唱、耍小杂技等为生。5.做童工。有些年龄稍大一点儿的儿童由于家境贫寒,生存受到威胁,不得不流浪到城市靠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四儿童流浪的具体原因 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牵涉到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政府的政策制度等方面。

5、1.经济贫困:家庭贫困被认为是造成儿童离家的要原因。2.社会因素:为儿童流浪提供了温床3.学校教育因素:学习压力,学习成绩不好,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与高额的学杂费造成一些儿童的心理压力和成长压力。4.家庭因素:逃避家庭暴力、父母离异、遭受亲人遗弃、维持家人生计等5.自身因素:缺乏教育导致文化素质低,是非对错观念不强,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而流浪。五当前流浪儿童救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救助中存在的问题3.局限于住院式、程式化救助民间组织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六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传统工作者与现代社工的差异流浪儿童回归社会的方法途径 促使流浪儿童成功回归主流社会是救助与保护流浪儿童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衡量这

6、一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帮助其回归社会主要方法与途径有以下几方面:回归原有家庭回归“类家庭:在社区建立一个集寄养、看护、教育于一体的“类家庭,为流浪儿童融入社会奠定根底家庭寄养家庭助养专业技能培训工读学校心理矫正介入的突出问题1.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现有法律均为综合性的儿童权利保护法,缺乏操作性,对行为主体的权责规X不清。2.社会工作应用的认识不全面。全国的救助机构在推进社会工作应用开展中,普遍存在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目标和路径认识不清。3.社会工作者作用发挥不突出。总体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还不充足,且专业作用发挥不理想。4.非政府组织的开展受限。双重管理体制下难以获得合法的社会身份,故难形成

7、庞大的非政府救助网络。二、流浪儿童个案分析案主的根本情况 某某:GF 性别:男 年龄:16 个案来源:救助站转介 家庭地址:某某市X县L乡B村案主自己的陈述案主自述在村口玩耍,被陌生人骗至某某,之后与同村的两个孩子一起开始流浪,经某某来到某某。在路上由人指示,来到救助站求助。希望得到救助站的帮助,送自己回家与父母团聚。案主说自己不知道家的方向,只读到小学二年级便辍学了,在流浪时走错了方向。案主自述原名DQS,生父娶了后妈,曾经几次把他赶出家,然后自己又回去了。最后又被赶出来。他在流浪的时候,遇见了义父,跟了义父姓高,和义父一起卖艺。义父对他很好,教他杂耍卖艺;但由于义父喜欢女孩,所以从小把他当

8、做女孩养,让他留长发,以致他现在一直留在长发并不愿剪掉。后来义父也找了一个后妈,无奈小高只能再次流浪。案主介绍人的陈述救助站工作人员陈述:案主2011年9月8日晚上11点多来到救助站求助,因为流浪没钱回家,想来救助站,希望救助站送其回到家里。当时案主与另外两个流浪儿童一起来到救助站,没有带任何随身的物品。满身很脏,案主留着长发,上手指甲较长,且不愿意剪掉。案主话比拟少,开始时不愿意多说。救助站根据相关规定提供应予救助。流浪儿童个案分析思考:案主存在哪些问题,尝试分析其需求。服务对象目前的主要问题1.单亲家庭,从小缺乏母爱。对母亲印象不深刻,但是很想念妈妈;对生父没有感情,很崇拜养父;2.心理方

9、面: 缺乏安全感,不愿意与人深入交流。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没有积极的目标; 懒惰,安于救助站的生活现状,不主动配合救助站工作人员寻找与联系其家人;3.生理需求:生存欲望不强烈,对自己破罐子破摔,不求改变;社会化性别出现障碍或畸形,留长发、长指甲,不注重个人卫生;4.缺乏生活目标与动力,想法消极,不是很想回家,不想读书;在救助站就只是吃饭,看电视,打乒乓球,下象棋;5.有出逃继续流浪的想法,觉得在救助站像坐牢一样,想追求所谓的自由;6.学习能力差,文化程度低,识字很少,自我表达能力差,偶尔有词不达意的情况。案主需要分析1.正确认识自己包括对家庭看法以与对自身性别角色的认同,激发对家的眷念之情。2.社

10、会人际支持系统缺少,如同辈交往与父母的关爱,以与适当的监护者,救助站工作人员暂时充当了这一角色。3.需要稳定,安全的生存环境。4.树立生活目标,提高学习的兴趣,学习文化知识,培养谋生技能。具体行动计划1.预定用谈话策略。每天与案主接触一至两次,多与案主讲他感兴趣的事,谈其需要,谈其在家里的情况,建立了良好关系,并取得信任。探索其情感和需求;2.通过开展小组,在小组过程中观察案主的行为表现与情感需求;3.在小组活动中,用游戏活动表达其内心真实想法。设计游戏挖掘案主家庭信息,并与另外两名通村的流浪儿童对质;4.面谈,培养其学习兴趣。社工介入流浪儿童问题的理论指导:人在情境中、人本治疗模式、行为修正

11、模式以“人在情境中理论分析案主的问题“人在情境中的理论person-in-situation认为,人不是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到他所处的环境中进展,即他的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应该注重研究案主的环境和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人受到环境压力和人们彼此冲突的影响和困扰,因此要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情境中人们的行动。以人本治疗模式分析案主的问题心理:孤独需要人关心陪伴,对爱的感受能力弱.通过专业面谈,疏导其情绪,给以心理上的支持,给予其关爱,重塑对人和家庭的认知。学习能力:表达和理解能力较同龄人弱,在学习游戏活动中,唤起其良好的体验和增加工作人员对其家庭情况的了解,树立

12、学习兴趣。以行为修正模式分析案主的问题 以学习理论为根底,认为个人的行为是在外在的环境刺激和特约下形成和改变的,并强调通过学习过程改变行为。经典条件反射,行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一个刺激下与一个反响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通过让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响在同时出现,就可以建立起刺激与反响之间的关系。基于该理通过代币治疗等论消退案主暴力、撒谎等偏差行为。参考文献:1陆士桢.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20082李晓东,陈怡,高秋凤.流浪儿童的性格与行为特点研究J.华南师X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26-1303王思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能力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6)

13、: 25-304X日飞.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救助中的介入与其意义J.某某行政学院学报, 2011(1): 62-68以N市救助管理站为例J.某某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1-66姜微.社区为本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研究D,201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7冯元,彭华民,孙维颖.社会福利视角下的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困境探究J.某某理论学刊, 2012(4):103-1078X淑静.城市流浪儿童的现状与救助机构的研究J.某某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50-529毕伟.国内流浪儿童状况研究综述J.某某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1),256:53-5910国务院妇女儿童

14、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某某市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和对策研究J.中国妇运,20056:11-1411曹某某,X双全,何俊华,陈新景.流浪儿童的心理特点、成因与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20075:148-15112庄勇,孙美华.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的路径分析J.某某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2):21-2613李晓凤,蔡瑾.问题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与机构救助研究J.某某社会科学,2009(8):53-5614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的根本特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6):39-4515黄瑶,李立文.我国流浪儿童的社会政策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2(32): 216-217二、网瘾青少年的社工介入1 相关数据 2010 年 2月1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 CYAND第三次发布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 14.1%,人数约为 2404.2 万,这一比例与 2005 年根本持平。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 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 1858.5 万。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15.6%最高,其次为2429岁的网瘾比例14.6%以与1317岁的网瘾比例14.3%。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2 认识网瘾何为网瘾?何为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