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7506585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研究刘立平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100384)。 刘立平(1963-),男,安徽省马鞍山人,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安徽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摘 要:本文在进行相关文献综述,介绍和总结我校部分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试点改革的基本做法、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此类改革中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或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关键词:高等学校;课程考核;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我国高校传统的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多为学期末“一考定成绩”),考试内容

2、中记忆成分占比较大;课堂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多位“满堂灌”)、气氛沉闷、互动不够、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不足、压力不大、效果不佳等现象。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觉性、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不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不能适应社会对高校专业人才的需要特征或素质要求,甚至危及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对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其中的主要做法,一是倡导和鼓励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二是强化过程考核或形成性考核,加大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灵活多样的平时考核有助于促使学生加强平时学习,促使教师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3、增加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机会以及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然而相关改革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难点问题或制约因素,已严重阻碍了此类改革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化。因此,针对这些难点问题或制约因素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对于丰富高等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推动高校课程考试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相关文献综述(一)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弊端及其成因的论述1.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存在问题、弊端及其成因翟晶(2009)认为科学合理的考试不仅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

4、法和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学者饶子正(2007)、徐宇琼(2008)、魏春荣等(2009)、梅迎军(2009)、谢发忠等(2010)、毛自森(2010)、于凤云(2010)、周旭等(2011),叶志军(2011)等的观点,高校课程考核存在问题及弊端主要有:一是考试方式的单一性。具体表现为考试活动单一化、考试形式单一化、成绩评定单一化。其主要弊端是考试的偶然性和风险性都比较大,难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也严重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有悖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考试内容的局限性。过于拘泥于教材或笔记,重记忆而轻能力,不

5、利于学生创造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易发学生作弊及投机心理。究其原因,既有疏于管理的因素,也有教师的原因和学生自身的因素。三是考试目的功利性。目的错位,急功近利,考风不端正,甚至出现严重的舞弊现象,考试可信度遭质疑。四是教师对考试重视程度不够。考试规范化程度和科学性、合理性有待提高。五是考务管理制度或机制的不完善。主要根源在于课程考核管理体制僵化呆板、教师及管理部门缺乏创新勇气和信心,考核改革动力不足。六是对考试目的和功能认识的缺失。学校及教师对考试目的认识模糊,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了教学质量及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根源还是传统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局限所致。2. 关于高校课

6、堂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弊端及其成因周远清(2009)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太死,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一个模样,压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而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总结学者熊岚(2000)、刘旭良(2003)、王锋(2009)、段华洽等(2009)、樊素梅(2011)、朱光俊(2011)等的观点,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弊端:一是照本宣科,填鸭式、灌输式为主。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缺乏或没有互动教学环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二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教学手在调动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个性和能力方面显得不足。三是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不全,措施不力

7、,落实不够;课堂管理不严,甚至缺失。针对高校课堂教学仍是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李伟、孙娜(2010)指出了其中的三点原因:一是多年来学生养成了“被喂食”知识的习惯,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在逐渐丧失;二是教师不注重启发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三是教师、学生双方的沟通不良。(二)关于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基本思路、主要难点及对策的论述1.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综合郭小林(2005)、黄德智(2006)、杨嫩晓(2006)、吴松岭(2009)、李志刚等(2010)、龙坚文(2010)、陈棣沭等(2010)、廖瑞斌(2010)等的观点,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基本思路

8、:一是形式多样化。以灵活多样的过程评价(形成性考核)为主,以期末考试为辅。二是内容多元化。以考察学生的能力为主,知识点的掌握为辅,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考核。三是评价科学化。左艳芳等(2006)认为课程考试改革不是孤立的,它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考试改革,必将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习方法的更新,使人才培养质量能够满足时代的要求。杨叔子等(2007,2008)认为学校的教学,本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文化“互动”。没有“互动”的教学,尤其是没有“互动”的课堂教学,就是“灌”,就是“填”,甚至是“混”。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既是学术(活动) ,又是艺术(活动) ,还是技术(活动

9、)。任红杰(2007)、魏联(2008)、印梅(2008)、高启达等(2009)、李伟等(2010)等也认为互动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印梅(2008)、吴松岭(2009)、张学琴(2010)等认为应根据课程特点,采用讲授、问题探究、案例分析、小组专题讨论、专题演讲、模拟授课、角色扮演等方法。钱国英(2010)、赵洪(2006)、张学琴(2010)等指出了合作性学习和研究式(性)教学的重要性,如分组合作学习能够变个人之间的竞争为团队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好氛围。团队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指向,极大地消除了个人

10、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动力。赵敏娜(2004)、顾小存(2006)、真虹(2007)、平爱红等(2008)、谭羽非(2009)、高明洁等(2010)、李贵安等(2011)则认为应借鉴国外高校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做出相应的改革。2.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难点及对策马长英(2006)、邹吉高(2007)、蒋家琼等(2010)认为制约高校考试改革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因素或面临的困境:一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观念;二是不合理的考试管理和制度;三是考试改革的倡导者和研究者与考试改革实践主体的教师在认识、利益上的分

11、离与脱节,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四是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测量评价理论知识和适当的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此外,一是扩招导致教学条件尤其是师资不足,大班教学严重影响到教学方法和考试改革的进行;二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不能完全胜任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重任,教学内容改革存在着保守与冒进并存;三是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四是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合理。李伟(2004)、陆海燕(2009)等认为面临的困境还有: 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不够;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认识上存在诸多不足;各层次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到位。成桂英(2008)认为此类改革应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工作量问题;二是如何保证教师对学生过程考核的公

12、正性。任红杰(2007)认为在教学实践中, 当前存在着互动范围窄、案例分析档次不高等问题。针对上述制约因素或困境,钟秉林(1999)、包红刚(2001)、邹吉高(2007)、季诚钧等(2010)提出了相关对策与措施:一是切实转变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二是宣传、普及和逐步提高教师的评价理论和知识水平。三是改革健全考试管理机构和考试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四是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五是要对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与指导,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工作责任心和提倡奉献精神。六是尽快地实现教学考核的规范

13、化、制度化、科学化,把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教学及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总之,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各高校都在探索、尝试和实践之中,它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但仍需不断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之不断完善,体现科学化、规范化,以确保改革在正确轨道中运行。二、我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试点改革的实践、成果和经验如前所述,目前国内高校课程教学考核制度多存在的种种弊端,实际上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绊脚石,而考试形式(方式)单一就是其中的一种突出现象。如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与操作实践考试少,一考定成绩的终结性考试多、

14、数次考核综合评价的形成性考试少,评分标准僵化等。如此的结果是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为了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泛泛而谈,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考试目的功利化(即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升级、毕业、获得学位, 而且是学生获得奖学金、入党、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而对学习过程缺乏兴趣,只在期末考试前突击记忆,严重影响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就忘记”或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后丢笔记”已成为许多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固定模式,从而出现相当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体现了我

15、国“学校主导型”的办学模式,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结果。在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试情况下,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命题,考前划范围指重点,学生记笔记背笔记。这种考评制度助长了学生的惰性,抑制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死板呆滞,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建立,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更不能公正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试点改革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鉴于对包括我校在内的国内高校课程考核及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或弊端的认识和思考,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两年多来,我校经济学院等教学单位选择了部分课程进行改革试点工作。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

16、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客观公正地反映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改革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一是选择部分课程进行试点改革。鉴于此类教学改革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如课程性质及难以程度、班级规模、教师责任心与教学技能等。因此,经济学院已在各个专业选择部分课程(每专业暂定58门)进行试点改革。所选课程绝大多数是选课人数在70人(两个自然班)或以下、任课教师具有较强责任心的学科基础、专业或专业选修课程。二是调整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权重或占比。基本原则是提高过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以减少期末终结性考核带来的片面性。经济学院试点改革课程的基本做法是: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权重,即平时成绩(包括课内实践环节成绩)占比6080%(个别课程占比40%),而期末成绩占比2040%(个别课程占比60%)。三是强化课堂教学中学生平时学习及成绩考核(即过程考核)。这包括考核方式多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