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翻译中与文化传播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7414214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籍翻译中与文化传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典籍翻译中与文化传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典籍翻译中与文化传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典籍翻译中与文化传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典籍翻译中与文化传播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典籍翻译中与文化传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籍翻译中与文化传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典籍翻译与文化传播Translation of Classsic Works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摘要:汉语典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 高,向海外传播中华古代文化的精髓,让世界了解中国,成为翻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典籍 翻译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桥梁,是汉语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Abstract: The Chinese classic work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ld cultural treasure. Recently, with the develpo

2、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and improvement of our national power, it is an unshirkable responsibility for a translator to spread the essence of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overseas, to let the world know China. While, Translation of classic works is the bride of foreigners to understand essence of Chinese

3、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关键词: 典籍;翻译;文化传播Key words: Classic works;Translation;Cultural transmission一典籍与华夏文化典籍是用汉字记载的,历代各领域的权威性著作,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和华夏文化的重要载 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 命力和创造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播华夏文化是增强文化软实力,让更多外国人了解 中国的历史与未来的重要途径。而典籍作为人类文化多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

4、分,积极参与到 世界文化交流中去成为一种必然 因此,作为向海外传播华夏文化的桥梁,典籍翻译也就具有 重要的意义。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典籍是一种经过历史浓缩后带着大量文化信息的语料:天人合一的哲 学精神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深厚的道德情怀,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与 中庸之道,人情之美的价值取向和含蓄蕴籍的风格追求 同时,中国古典诗歌又从人际交往, 民族心理,社会人生以及政治,思想,文学教育等方面对中华文化产生影响,随着更多外国 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兴趣的增加,典籍英译即把中国典籍翻译为英文,自然构成了文化传播的 重要方面。二 典籍英译的现状世界文化交流本该是双向的输入与输出,交流的双方是互

5、为主客体,以双方各自对对方 的需要为基础,以双方各自对这种需要的意识为前提。然而,过去的中外文化交流并不是这 样,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大约有3.5万种古典书籍,但时至今日翻译成外文的只有千分之二 左右(黄中习,2007) 21世纪不但是东西方文化合流的世纪,还应当是从“以西方文化为 主流”转向“以东方文化为主流”的世纪。马祖毅、刘重德、楚至大、许渊冲等国内学者的 有关著作与翻译丰富了典籍英译这一尚未完全开发的领域。但典籍英译依然是我国文化传播 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从总体来说,还没有计划地、系统地、全面地通过我国自己的译者向国外 的读者译介,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决策看,文化传播是我国决策中的弱

6、项,典籍 英译更是如此,国家对人文科学的鼓励和投资的力度也远不及对自然科学的投资,这就不能 不影响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组成部分的典籍英译及其研究;从客观环境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 响制约了出版和翻译活动,让它无法与通俗小说 教材 科普读物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去竞争, 英译典籍出口也有种种困难;从译者角度分析,典籍英译人才不足,参与典籍英译的人必须 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 不计功利,学术上必须学贯中西,这样的人才,实在难得,所有这一 切决定了典籍翻译是我国文学翻译领域的弱项 由于上述种种现实因素,典籍英译方面目前存 在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基本上自生自流,缺乏宏观指导,缺乏计划性 组织性 有志于典籍 翻译的

7、人数不多,且又力量分散,势单力薄;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少数学贯中西的中壮年译者有承上之功、乏启下之力;青年翻译工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培养,等等。三 典籍英译的过程与标准我国古典籍语言阐述形式和术语体现的是汉文化个性的哲学和伦理学的知性形态,具有 高度充分的抽象,概括凝炼,整体和多义的生命诗性表证特点,在跨文化跨语际翻译中不再 是一个狭义的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关怀和翻译问题,如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对“道”阐述的 语言组合充分体现了汉文化的相异西人的哲学思辨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思想形态,体现了“道” 的哲学思辨立论于汉民族对宇宙、社会和人生认知思辨高度的抽象和整体境界,而儒家思想 的核心“仁”学语符亦体现了汉

8、文化对社会、伦理道德、人格美学的抽象、整体诗性思辨的 人文化哲学形态“仁”汉字的构建和其在论语孟子中的阐发充分体现了孔子、孟子对 社会、伦理、人际关系和人格美学的思辨形态,体现了儒家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倡导 自我修养的道德特性、社会标准和行为准则。中国典籍的英译过程是一个把古代汉语转换成现代英语的过程,而从源语(古代汉语原 文)到目的语(现代英语)的转换经历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首先进行的是语内 翻译,即用现代汉语完整准确地理解典籍的古汉语原文 这是一个在汉语系统内进行的翻译, 源语是古汉语目的语是现代汉语;第二阶段进行的是语际翻译,即用现代英语完整准确地表 达古汉语原文的现代汉语

9、意思 这是一种跨语种进行的翻译,源语是现代汉语,目的语是现代 英语。当然,这只适合于以现代汉语为母语,同时又有能力用现代英语进行表达的译者的情 况。从典籍英译的整个过程来看,第一个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借鉴吸收历代善注善译的成果, 完整透彻地把握典籍,决定典籍英译质量优劣的最重要因素就在于译者对古文的理解上,即 对古文的内容、词义、成语典故和风格意境等方面的理解。例如 楚辞这样的经典,历代 学者在校注译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译者只有对前人的成果进行泛 观博览,细心钻研,才能了解古籍的精义邃旨。楚辞难解难读的原因,闻一多先生总结了 三个原因:1 先作品而存在的时代背景与作者个人的意

10、识形态,因年代久远,史料不足,难 于了解;2 作品所用的语言文字,尤其是那些“约定俗成”的白字(训诂家称为“假借字” ), 最易陷读者于多歧汪洋的苦境;3 后作品而产生的传本为伪误,往往也误人不浅(赵文源: 2006 楚辞恰巧是兼有这三个困难的一部古书。“信” 依然是典籍翻译的基本要求。所谓“信”就是“真”,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好的 东西,才谈得上美,中国人审美的原则特别强调真善美 、自然美、纯朴, 这些都与西方的 观点不谋而合。所以在汉语韵文典籍的汉译中,首先强调的元叙事美,即必须从思想性和表 达形式精选出为西方人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接着才是译语的流畅和自然 好的内容必须寓于一 定的形式,这种形

11、式在移译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勇于创新 善于创新的 最后,由于传 译的是韵文,是诗,那就要译出“味 ”,这是超乎意义而进入“意境”范畴的东西,是要进 行跨文化研究和历史风俗的观照的。众所周知,后现代主义排斥整体性、一体化和普遍性方案,而强调他者、差异性、多样 性和复杂性。故在移译中,“信” 仍应奉为译事之最高原则,无信则无达雅可言、无风格可 言、汉语不仅文字独特,叙事铺陈亦具匠心睿智,结构上看似松散,但内在逻辑性强。英译 中如何“化零为整”是大有学问的。翻译的伦理就是差异的伦理,翻译就是要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不要用本土的语 言文化价值压制原文的他性话语 当然绝对的 忠 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12、,“信”也不过是尽可能 近似而已,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观察世界的方法和视角是不同的,这是由各自不同历史进程、 独特经历、以及语言文化上深层次的差异造成的。而翻译是要借语言作为载体传递信息,语 言上的差异及译者语言的驾驭能力就成为译事中的translatingbarrier。解读的正确性是关 键,所谓语言保持元叙事美就是把这项做到尽可能完善 金岳霖先生说得好:意与味不能兼得 时,有时也只好取味而舍意,为此还需要重新创作这是个很大的让步,听起来似乎背离了注 重“意”的翻译正规,但这正是辩证地处理了翻译难题。例如翻译李清照原词的难题就在于 它的意象美,意境美与修辞美,虚实相映,绘声绘色,不能传达这种元叙

13、事美就是失真,就 是不信,就是不美。力达自然美。所谓自然美是力争“语言说我”,而不是“我说语言”优美的汉语韵文翻译 恐非高手难以为计(石红梅:2005)。但也不是关键,翻译哲学基础就在“心有灵犀一点通”。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只要是人类的语言,总有“某种共同的联系,某种互相认同的素质” (庞德)。亦如钱钟书先生讲的,总存在共同的“诗心”和“文心”心之同然,本乎理之当然, 而理之当然,本乎物之必然,又何愁找不到一种转达的方法与途径呢?因此要正确细读原文, 准确地使用译语,从美学的形而上学来说,是一个“天与人与语言的三合一问题”中国一直 都以“自然”为诗的最高理想:自然者,不见斧凿痕也但这并非用

14、技巧之意,一首诗应当把 意象 语字述义处理到一个程度,读者阅读时,根本不会觉得有意象、语字、述义的存在,传 统中所谓的“浑然”,即艺术化作自然之意,好比我们一览群山,感到的是自然而成的全景的 气象,而非注意构成该气象的每一个独立的山头。四 典籍翻译中的文化问题语言和文化相依相存,当语言“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 璋,1991)。各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肯定不尽一致,因为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 宗教等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虽然人类的共性决定了各民族语言文化间的共性,使相互的交 流成为可能,但各自的个性却无时无刻不在给这种交流设置障碍。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 定了翻译

15、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奈达指出:“对于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 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那么对于从事典籍翻译者来 说,熟悉两种文化就更为重要。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目的语中再现源 语的思想内容;翻译是一种语码的转换活动,是将一种语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码 表达出来,也就是文化信息在传递中的解码和重新编码的活动,以达到跨文化的社会交际、 传递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语际翻译必然是文化翻译。翻译的实质是语码化的跨文化交 际活动。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国典籍时必须考虑每个词语可能包含的文化意蕴,并采取“文化 对等”的翻译方法,这是典籍翻译

16、中难点和障碍之一。语言间本身存在的差异不容否定,各 自的文化选择及其独特的表达形式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译者处理文化个性时,妥 协有时就变得在所难免,各种补偿手段也是势在必行。英汉语中,某些词语、句子或篇章的 表层意义相当抽象或具体,实则它们具有浓重的文化内涵,反映各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 内容。译者既要尽量再现源语的文化信息,又得保证译语的可读性,照顾读者的感受。实际 操作时不妨跳出原文,发挥想象力,寻找跨文化的“对等”词语,使具体的抽象化、抽象的 具体化,即作虚实互化的处理。例: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五行相克,不可能由一行长期 独霸;四季交替,不可能使一季恒久不变;白昼有短长,月亮有圆缺。)(孙武:孙子兵法, 程郁、张和生译)The five elements: water, fire, wood, metal, earth,are not always equally predominant; the four seasons make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