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6讲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串讲2 演练 含答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7413571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6讲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串讲2 演练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6讲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串讲2 演练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6讲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串讲2 演练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6讲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串讲2 演练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通用版复习:第16讲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串讲2 演练 含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第一部分 专题四 第16讲 串讲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林肯政府最初对战争的艰巨性估计不足,1861年7月匆忙组织起来的联邦军在进攻中遭到惨败。战争之初,林肯政府回避南方各州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拒绝黑人参加联邦军,这赢得了北方部分民主党人的支持,并使得西南边境上的4个蓄奴州继续留在联邦之内。共和党内的激进派要求林肯政府扩大战争目标,马上宣布废除奴隶制并采取革命措施。林肯审时度势,于1862年5月签署了宅地法。1862年9月林肯发表了解放宣言,宣布自1863年1月1日起,叛乱地区的奴隶从此永远获得自由;凡条件适合者可以在陆海军服役。摘编

2、自齐世荣等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就是要拯救联邦而不是拯救或摧毁奴隶制。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那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需要解放所有的奴隶,我愿意那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让另一部分奴隶听天由命,我也愿意那样做。摘自1862年林肯给纽约论坛报编辑的回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肯政府颁布解放宣言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肯在奴隶制问题上采取的政策的演变并加以评析。答案:(1)背景:联邦军队在战争初期对南方的失败;南方得到英国的支持,形势紧张;林肯政府得到北方部分民主党人的支持;共和党内激进

3、派的要求;群众的要求和呼声。(2)政策变化:由回避奴隶制存废问题到废除奴隶制。评析:前期回避黑人奴隶制存废问题,是为了取得民主党人的支持,出于政治需要;后期废除奴隶制是为了维护联邦统一。废除奴隶制政策使黑人积极参加联邦军队,最终北方取得了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林肯政府始终把维护联邦统一作为最终目标,废除奴隶制只是他维护国家统一的一种手段而已。2(2015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

4、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解析:本题考查俾斯麦政府的政策。第(1)问,根

5、据材料信息“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常法颁布的历史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可概括出俾斯麦通过非常法对工人运动的镇压以及采取一些社会保障措施缓解阶级矛盾的政策。对其政策应辩证、全面分析,在当时符合资产阶级利益,既巩固了统治、改善了民生、缓解了矛盾,又带有强权色彩,不利于工人运动的发展。答案:(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2)政策:推行

6、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吾辈少时,读八股,讲旧学,每疾视士大夫习欧文谈新学者,以为皆洋奴,名教所不容也;前读康先生及其徒梁任公之文章,始恍然于域外之政教学术,粲然可观,茅塞顿开,觉昨非而今是。甲午之役,兵破国削,朝野惟外国之坚甲利兵是羡,独康门诸贤,洞察积弱之原,为贵古贱今之政制学风所致,以时务知新主义,号召国中。摘编自陈独秀著作选材料二康君枉议辛亥慨国粹之丧失,伤教化之陵夷,见政治之窳败,惧国命之分亡,诋毁共和,提倡虚君共和。吾等愤然击

7、之。摘编自陈独秀著作选材料三康氏支持洋务,甲午战后置个人利益于不顾,力推变法,实力独主历史潮头之伟人。辛亥之后,坚持皇帝制度,有违历史大潮。就大时代而言,此两者皆为正常康君之左右,皆为人性之常态。摘编自论人的思想变迁的进步性与保守性(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陈独秀对康有为的两种态度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答案:(1)材料一态度:肯定。原因:康有为宣传西学解放思想;甲午战争后,康有为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宣传变革政治制度以救国。材料二态度:抨击、反对。原因:康有为违背历史潮流,否定辛亥革命;反对民主共和政体;主张维护君主制。(2)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辩证地、一分为二地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