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739861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发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发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发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发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发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发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发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发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王金华1 兰州铁路卫生监督所甘肃 兰州 730000近30年许多新出现的传染病(emergen disease )病原的出现及旧有传染病(Re-emergen disease )在全球范围内复活,使得传染病重新成为极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995年全球死亡的5 200万人中有1 700万人死于各类传染病,占死亡总人数的327%1。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中岛宏在1996年世界卫生报道中惊呼:“全球正处于一场传染病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WHO呼吁国际社会增加资金投入,对新出现的传染病应首先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国家和国际对传染病的监督;制定针对

2、新出现和再度出现的传染病的预防战略;对突发的严重疾病迅速做出反应。强调,人类在同传染病作斗争中的首要任务应是减少贫困,促进发展。传染病不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而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世界所产生的后果难以估量,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人都不能再对这一威胁熟视无睹。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1。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新的严重威胁,并以每年新发1种的态势发展,其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危害影响大,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中的重点和热点领域。1新发传染病的概念及流行态势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是相对于过去所认知的旧传染病而言的,是指近3

3、0年来,人们新认识或新发现的那些能造成地域性或国际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一般将1970年以来发现或认识的人类传染病纳入其中3。按照其历史认识过程可以分为三类:已存在的被认定为非传染病而又被重新定义为传染病,如消化性溃疡、T细胞白血病等。已存在的近代才被认知的传染病,如丙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HC、HE)、军团菌病、莱姆病等。以往不存在,新发生的传染病,如甲型H1N1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我国又称之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AIDS)等。目前全球表现为新传染病和传统传染病交替并存的格局,近30年来新发40多种传染病,中国新发20多种。中国目前传染病的流行形势严峻,表现为一

4、些基本控制的传染病重燃、新传染病不断流入及已存在流行的新传染病未被认知等。目前流行于中国的新发传染病包括:艾滋病、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O139霍乱、军团菌病、空肠弯曲菌腹泻、莱姆病、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新型肝炎、肺炎衣原体感染、小隐孢子虫感染腹泻、汉赛巴通体感染的猫抓病、禽流感、SARS、甲型H1N1流感等。国外有报道,在中国还没有发现的新发传染病有人类克雅病、埃博拉出血热、立克病毒脑炎、拉沙热、裂谷热、埃立克体感染等。目前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巨大变化如全球一体化、生态环境改变、人口增长、城市化及人口流动、不良的行为方式等

5、促进了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和扩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新发传染病及病原体的认识和识别能力提高4,使新发传染病在全球的不断爆发流行成为可能。2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2.1人兽共患性对新发传染病的研究发现, 60. 3%为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中71.8%由野生动物传播引起,如AIDS、埃博拉病毒等,新发传染病中约3/4为人兽共患病5,近年来出现的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要新发传染病也均为人兽共患传染病。2.2细菌及病毒为主导病原体分析发现, 54. 3%的新发传染病为细菌及发疹伤寒等的病原体引起;认为新发传染病多为病毒引起,细菌及病毒基因突变的可能

6、加大及速度加快使得新发病原体不断增加,新发传染病的流行成为可能6。2.3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AIDS自1981年发现首例病例以来,至5月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感染人数达6 500万人,累计死亡2 500万人,其中以非洲最为严重7。SARS、人禽流感及甲型H1N1流感均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全球大流行。2.4不确定性由于对新发传染病的传播规律认识不足,而且缺乏基线资料评估,因此在对其流行趋势进行判断以及采取控制措施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8。例如,在我国报告的传染病疫情中,约60%因没有病原学证据,而被定义为不明原因疾病9。3影响新发传染病流行的因素人类传染病在进入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

7、代后之所以能够死灰复燃,特别是20多年来,全球范围出现的一系列新的传染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诸多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31病原体与传播媒介耐药性的日益增强,加大了防治难度。抗药性菌株的流行有可能使医学的进步产生倒退。许多病毒表现出高的突变率,能够迅速进化产生新的变异株。32全球气候变暖扩大了传染病的分布范围。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道,近年来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幅度是最近一万年所未有过的。再由气候变化产生的健康效应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传染病传染的影响。33日益发展的都市化倾向、人口爆炸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人类传染病有增无减。,另外开垦荒地、砍伐森林和修筑水坝等人类活动常导致生

8、态环境的改变和恶化,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和严重。34全球旅游事业的急剧发展旅游人数的迅猛增加,航运速度的不断增快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4几种常见的新发传染病4.1艾滋病艾滋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晚期临床阶段。1981年,艾滋病首次作为一个临床实体被发现, HIV相关机会性感染严重程度或肿瘤与免疫系统功能缺陷程度直接相关。4.2埃博拉出血热全称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也叫埃博拉-马尔堡病毒病、非洲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病毒性疾病,常突然发热、乏力、肌痛和头痛,继之出现咽炎、呕吐、腹泻和斑丘疹。在重症和致死性病例,发生出血常伴肝损害、肾衰竭、中枢神经

9、系统症状、休克伴随多器官功能障碍。引起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毒是属于丝状病毒科的埃博拉病毒,因该病毒首次分离于扎伊尔北部的埃博拉河流域而得名。4.3SARS全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胃肠道症状(但在感染者中的比例尚不清楚)。SARS首次被发现于2月。病原体是冠状病毒,11月在人群中出现。4.4人禽流感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在1981年,美国即有禽流感病毒H7N7感染人类引起结膜炎的报道。1997年,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H5N1型人禽流感,导致6人死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人们又先后获得了H9N2、H

10、7N2、H7N3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证据,荷兰、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及我国相继出现了人禽流感病例。 4.5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原称人感染猪流感。4月30日,WHO、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宣布,一致同意使用A(H1N1)型流感指代当时疫情,并不再使用“猪流感”一词。中国卫生部门则相继将原人感染猪流感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5新发传染病的防治策略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给各国及全球的人群健康及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其流行特点决定了对其应采用不同于其他疾病的防控策略,新时期制定有效联动的防控策略对于控制和阻断其流行

11、,保障人群健康及世界经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1建立有效的传染病实验室监测网络,预警早期发现新发传染病暴发性流行的先兆。5.2建立和完善全球联动的防控信息平台新发传染病的全球化特点要求世界各国要共同应对,各国应及时沟通新发传染病疫情,共享防控经验,防范疫情的大面积扩散。加强传染病的疫情交流,对局域传染病可能的扩散传播风险进行评估,对其他区域出现的本区域传染病应加强协作控制,建立全球传染病的防控信息平台和专家库,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形成有效的联动网络。5.3加强基础研究及技术物质人员储备加强对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的基础研究,可以为再次发生提供技术分析保证,节约新病原体识别、确定时间和提高疫情控制和处理

12、效率;建立技术物质人员储备机制,并注重战略级别人员技术的发展,强化现有的常规力量,可以为应对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奠定基础,为控制新发传染病提供有力的保证。 5.4保持自然与人类的生态平衡保持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是控制和减少人兽共患传染病的根本方法,各国应制定维持生态平衡的政策和法规,保护自然环境及动物,从而在源头上阻止新发传染病的发生。5.5开展有关新发传染病的群众性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新发传染病的认识和如何预防新发传染病的措施及方法; 积极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6参考文献1 2 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Geneva: World Health Org

13、anization,1996,1-622相洪琴.新发传染病的威胁与控制策略J.国外医学情报, ,27(12): 12-14, 16.3谢学勤,高建华,杨晓英,等.当前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建议J.首都公共卫生, , 1(5): 205-206.4郭存三,苏万年,魏文杰.当前传染病及其免疫预防面临的新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 1998, 32(4): 198-200.5林健东,杨北兵.新发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应对策略J.中国热带医学, , 7(4): 597-598.6李劲松.新病毒性传染病的出现及预防对策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 28(1): 73-76.7吴秉仁. 来新发现的一些传染病 J.内蒙古医学, 32(5): 366-369.8秦艳.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与控制分析J.内科, , 2(5): 792-796.9洪涛,王健伟.我国传染病防治的现状与挑战J.中国实用内科, 23(12): 705-7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