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可持续发展基础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KB
约7页
文档ID:497398167
可持续发展基础_第1页
1/7

第一章,主要阐述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全球背景和重要里程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 涵和精神实质,以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则第二章,概述了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 第三章至第七章依次剖析了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大要素,分 析可持续发展系统对这些要素的内在要求,探讨这些要素的运行机制和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实施途径第八章,简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的哲学基础,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指标体系构建 的原则,方法,模式和过程,以与可持续发展系统指标体系评价的过程和方法第九章,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分析转为综合,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到区域实践,阐述了区 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类型,目标体系,能力体系,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概念,尺度,过程 和内容,研究了我国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历程,介绍了我国可持续 发展实验区的建设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全球背景1 人口增长过快,将对地球上的土地,水,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造成比现在更加巨大的压力可持续发 展基本矛盾是人地关系矛盾,目标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问题2 自然资源枯竭淡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绿色的斗篷),能源资源3 环境污染加剧。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4 生态环境恶化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些锐减湿地 损失(地球之肾)臭氧层空洞酸雨区的蔓延5 南北差距过大二可持续发展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经典著作+政治宣言 1《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 R 卡尔逊 主要内容:从环境污染的视角,通过对污染物的迁移和变化的描写,阐述了天空,海洋,河 流,土壤,动物,植物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现代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影响的 深度和广度它用富有诗意而又浅显易懂的文字,描述了杀虫剂是如何破坏生态环境的 作品意义:被认为是人类自觉关心环境的开始,是它开启了一个新的生态学时代标志可持 续发展思想的萌芽2《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3《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对人类环境最完整的报告 主要目的:为政治决策者提供有关环境的问题的概貌和基本问题,试图从整个地球的前途出 发,从社会,经济,政治的角度来探讨环境问题不仅论与环境污染问题,还将污染问题与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土地利用问题,工艺技术影响,发展不平衡已经城市化等联系起来讨论地球是一个有机整 体,人类应该共同享有生物圈,并在技术圈中共存。

消除贫穷 争取和平,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评价:将环境问题提高与和平,发展问题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视为一 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关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代际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 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4《世界保护自然大纲》意义:首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5《我们共同的未来》是联合国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它的问世是可持 续发展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聚焦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将环境与发展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考虑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强调全球性和共同性6«21 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践的开始内容包括社会和经济问题,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 理,行为主体的作用和实施的方法7《第三个千年》推动意识8《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是过去 1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评估,以与世界未来可持续 发展的具体的规划三大会议:①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首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② 1992 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 境与发展宣言》,《21 世纪议程》③ 2002 年 8 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 基于人口要素的定义: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第一个要素,强调发展的过程要保持在生 态系统的承载力内,发展的结果要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2 基于资源要素的定义:强调发展的过程要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发展的结果要保持 自然资源库的恒定或稳定3 基于环境要素的定义:强调发展的过程要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结 果要保持生命保障系统的生产能力和整体功能的良性循环4 基于经济要素的定义:强调发展的过程要通过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的代替来维持资本库存 的动态平衡,发展的结果要使人均福利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能量守恒5 基于社会要素的定义:强调发展的过程要维护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发展的结果要促进个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代际,区际,人际)6 基于要素综合的定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要素合成三个要素系统:生态系统,经济 系统和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定义:在生态承载力X围内,人类通过合理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持资本系统的稳定性,维护社会系统的公平性,在不断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 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协同进化四可持续发展的实质1 从发展观念上看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一种人地和谐的发展理念一种社会公平的发展理念代内,区际,代际,人地2 从发展过程上看是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永恒发展之路和谐发展之路科学发展之路3 从发展方式上看是一个创新的发展模式 重视环境生产的全面发展模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综合发展模式面向未来和面对全球的发展模式4 从发展结果上看是一组理想的发展目标要 XX 现生态的可持续要 XX 现经济的可持续要 XX 现社会的可持续五可持续发展定义中的重要概念1 需求: 本能性: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价值性:需求是一个文化X畴的概念,人的消费观决定了人的需求观,而消费观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人的三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观动态性:历史 X 畴区域性:个体需求往往结合集团需求,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层次性:三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享乐需求2 限制(限制和制约) 限制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是地球上的资源总量和生态容量具有局限性相对性是人类 满足需求的约束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尤其是非物质因素的限制,可以随知识技术的进步和组 织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变化,具有相对性限制的物质性和社会性:物质因素和社会因素对需求构成限制 限制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性是一定时空条件下,客观因素对满足人类需求的能力构成限制(技术, 资源,管理水平)。

主观性是人类在认识各种客观限制的基础上自觉采取行动对需求的量具有重大影响 限制的外在性和内在性:外在性是外界环境对人类需求的限制,主要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限制 外在限制都是客观性的限制内在限制是来自人本身与人类社会的限制,包括经济条件,技 术,管理水平等3 发展 发展是事物有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 和增长4 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5 生态完整性:从狭义上讲,生态完整性包括生态系统的健康性,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自 然性,野生性以与美誉度从广义上说,生态完整性是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完整性的总和从三个层 面来考察:系统的组成成分是否完整;系统的组织结构是否完整;系统的功能是否健康6 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对自然系统演化过程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功能性判断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一关于人类主体的原则:公平性原则:代际,区际,人与自然,代内 和谐性原则:促进人地关系和谐,代内关系和谐,区际关系和谐,代际关系和谐 责任性原则:对生命共同体负责,对后代子孙负责,对自然生态负责二关于资料利用的原则 持续性原则:持续性是所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代际公平和谐的内在要求。

1 保持生态过程的可持续性,保障资源的可持续生产2 保持资源存量的恒定性,保障资源的可持续供给3 拓展资源形式的可代替性,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限制性原则:对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的限制,对可再生资源利用的限制多样性原则:保障资源生产的多样性,保证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保持资源功能的多样性三关于环境生态 的原则预防性原则:政策决策的预防,措施方法的预防 完整性原则:保持生态要素的完整性,保持生态结构的完整性,保持生态功能的完整性 修正性原则:对生态系统的修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四关于经济发展的原则增长性原则:社会财富增长,人均福利增长 质量性原则:能够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能够保护生命的自然基础 效率性原则:经济生产的高效性,需求满足的高效性五关于社会进步的原则 参与性原则:社区参与决策,公众参与行动 全球性原则:“地方行动,全球考虑”,“胸怀祖国,放眼世界”1 适度人口与适度消费 适度人口一般是指在一定目标和条件下区域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 增长率的适度,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人口结构与分布的日趋合理,人口观念科学和公众参与的 适度适度消费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与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与其自然承载 力相适应的一种消费。

适度消费的特征:适度性;文明性;可持续性;人本性适度消费的实现:宣传 教育;建章立法;开发绿色产品2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①科学技术推动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通过提高生态承载力来推动可持续发展第一通过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可以提高资源开发的X围,资源利用率,资源更新率以与资 源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资源生产能力和社会系统的资源供给能力开源”和“节流”并举,一方面要不断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不断发现发明新型资源 和能源,逐步摆脱现有自然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生产工 艺和技术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 第二通过科学技术革新,人类也可以减少污染排放和治理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恶化减排”和“治污”并举 第三通过科学技术革新,人类还可以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提高防灾,救灾,减灾的能力, 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加正:极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生产力和环境的纳污力,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 减负:极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生态承载力的抵消和损失,从而保护生态承载力 科学技术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来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科技进步是人的潜能的不断拓展和发挥,是劳动者不断创造,创新的社会化成果 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反过来又能不断拓展人的潜能,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社会生产力 水平的不断提高。

② 可持续发展规X科学技术 一是改进生产工艺和工艺流程,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开发资源节约型产品和环境友好 型产品二是要加强对绿色技术体系的政策引导,加快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消费技术的革新,开发与 利用三是要加大对绿色技术体系建设的投入3 决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4 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① 人口自然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年龄结构:老年人口系数过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劳动年龄人口比 重下降,导致劳动力资源不足;劳动人口抚养比的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加大人口抚养系数过高也不利于可持续发挥在那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过重,劳动年龄人口创造的财 富相当大的份额要被非劳动年龄人口消费掉,不利于资本累积和社会再生产,也 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并因此加大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以与社会分配的不公,从而 影响可持续发展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性别比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和滞后的在中国某些农村地区, 由于重男轻女思想的作祟,加之超声诊断技术的滥用,导致出生婴儿性别比很高,这给未来 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有不可预估的影响② 人口经济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产业结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