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立项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738818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设计-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立项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本科毕业设计-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立项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本科毕业设计-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立项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本科毕业设计-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立项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本科毕业设计-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立项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设计-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立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设计-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立项(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塔城地区库鲁斯台草原毕提库勒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 2*地区库鲁斯台草原毕提库勒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建议书项目名称:*地区库鲁斯台草原毕提库勒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地点:库鲁斯台草原毕提库勒项目主管单位:地区畜牧局项目承担单位:地区草原工作站项目建设单位:地区草原工作站技术支持、监督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总站项目编制单位:新疆畜牧工程勘察规划设计院编写人员:杜保军 孙家鹏 阿合力 庞守让审核:闰凯审定:锡文林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提要1、项目名称:*地区库鲁斯台草原毕提库勒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2、项目负责单位:地区畜牧局3、项目承担单位:地区草原工作站4、设计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工程勘察规划

2、设计院5、建设地点:库鲁斯台草原毕提库勒6、建设内容及规模:保护区规划面积25万亩,分为核心区,试验区和生产区三个分区。核心区面积约2万亩;试验区面积约8万亩;生产区面积约15万亩。7、建设期限:2003年-2004年8、投资规模:总投资4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68万元,占总投资的67%,地方配套132万元,占总投资的33%。9、主要结论:*地区库鲁斯台草原毕提库勒自然保护区工程的实施,可充分保护库鲁斯台草原物种的多样性,对积极开展草地资源的科学研究、鉴别、监测、教学以及草场改良、畜牧业的生产和本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对保护区进行合理的开发经营活动,提高保护区的自我建设能力,从而

3、可有效保持草原保护区的持续发展。二、库鲁斯台草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背景建立草地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保护草原生物物种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在于保护珍贵和稀有物种资源,维持遗传的多样性;保护原始的自然景观和各种生境类型,为科研提供“天然本底”。鲁斯台草原作为*地区最主要的绿色天然生态屏障,面积389万亩,位居全国第二,是新疆最大的天然平原草场,其植被发育完整,野生植物品种资源丰富,是难得的天然种质资源宝库,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意义,而且库鲁斯台草原是介于欧亚草原区和亚洲荒漠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形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它代表了新疆天山以北地区典型的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同时也反映了草地资源的特

4、点。库鲁斯台草原毕提库勒自然保护区草地类型为低平地草甸类草场,地点在毕提库勒,建设面积25万亩,占库鲁斯台草原总面积的6.4%。长期以来,该区域由于不注重草原保护,草原退化、沙化现象十分严重。据推算,五十年来该区退化、沙化面积达12万亩,约占区域总面积的48%,优良冬牧场退化面积已近20%-30%;植被总盖度平均减少5%;许多名贵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或濒临灭绝。为了掌握草原的生产能力和演替的动态规律,通过对草、土、水、畜生态地理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研究,为草场改良提供依据,预测各草场类型的载畜能力,合理地安排畜牧业生产,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为珍稀野生动物、鸟类提供栖息、繁殖和生长地,建立

5、库鲁斯台草原毕提库勒自然保护区,进行地带性草地资源的研究、鉴别、监测、教学等,为草场改良、畜牧业生产和本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其科学意义、生态意义与社会意义都是极为重要的。三、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立库鲁斯台草原毕提库勒保护区,把保护区按功能划分为核心区、实验区,生产区、对保护区进行围栏,并常年进行管护维修,可有效地控制天然草场的退化、沙化,使部分区域恢复良好,原始的草原景观得到很好的保护。从而使科学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为今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详实依据。同时,在不破坏保护区现有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经营活动的探索,以提高保护区的自我建设能力,从而保持草原保护区的

6、持续发展,保证草地生态系统及其自然演替过程的正常进行,实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多途径利用;保护区只有实现了持续发展,才能有效的为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教学和旅游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库鲁斯台草原毕提库勒自然保护区建设是库鲁斯台草原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其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准备充分,而且地区草原站人员技术力量雄厚,只要资金到位、加强管理,项目的实施完全可行。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概况一、自然概况1、地理位置根据*盆地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环境特点和植被组成成分,自然保护区建设地点设置在毕提库勒,位于巴斯拜大桥以东、喀拉库勒以西、阿克苏以北、马黑以南的库鲁斯台草原中心区,东西长26公里,南北宽12公里,总面积约25

7、万亩。2、气候库鲁斯台草原毕提库勒自然保护区气候属于草原和荒漠之间的过渡型气候,年降水量平均为264毫米(最高360毫米,最低170.6毫米),降水季节较为均匀。年平均温度在6.5左右,10的积温为3142左右,无霜期平均126天,极端最低温度-45.7,年平均日照时数2750.4小时,太阳总辐射量136.6千卡/平方厘米。年均蒸发量1608.3毫米,为降水量的56倍,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060%。多大风。3、土壤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丰富,质量较好。区域内分布有草甸棕钙土、荒漠化草甸土、暗色草甸土、冲击性草甸土及盐土等。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多,肥力较高。4、水资源库鲁斯台草原区水文情况与*盆地地形、

8、气象及地质条件关系非常密切,由于*盆地东、南、北三面环山,唯西面敞开,从大西洋进入盆地的湿气流,进入盆地后被山体阻隔,降水比较丰富,山前河流较为发达,源于各山系的河流向盆地中心流动构成向心水系,汇入额敏河,年径流量为2.693.44亿立方米。项目区地下水储量较为丰富,约2.12亿立方米,地下浅层水埋深一般为310米。二、社会经济概况自然保护区涉及裕民、额敏两个县,共计4个乡镇,2002年总人口为人,现有耕地万亩。2002年末完农业总产值万元,牧业产值万元。粮食总产吨。2002年末,牲畜存栏总数为万头(只)其中:驼万峰、马万匹、牛万头、绵羊万只、山羊万只,其它万头(只)。肉类总产量吨,产奶吨,羊

9、毛产量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第三章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原则和建设目标一、规划原则1、代表需要保护的草原类型景观、生物群落或独特的物种资源,要具有典型性、稀有性、脆弱性和自然性,注意不同自然区域的过渡。2、保护区面积要大小适当,在保护区内能反映各类资源与生境的空间组合规律,保持保护对象的整体性,又能照顾到当地实际生产的需要,不能过多占用生产用草地。3、资源的开发利用仅限于生产区和实验区,不得涉及核心区,不能破坏保护区的自然景观,且有利于保护区的建设。二、指导思想建立库鲁斯台草原毕提库勒自然保护区旨在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物种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综合考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发

10、挥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科研和宣传教育、生产示范、生态旅游等方面的多种功能。探索人类活动对低平地草原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和合理开发利用低平地草原自然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保证草原的永续利用,保持草原自然景观,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满足可能的旅游需求。三、建设目标通过草地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严格科学的保护管理,保护草地丰富的物种资源,优化草地生态系统结构,维护生物的多样性。随着保护区建设工作的逐步深化,保护体系的逐步完善,科学的经营管理和特殊的保护措施的实施,改善保护区及库鲁斯台草原的自然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及良性发展。通过一系列科研活动的开展,为合理利用、改良建设草地和建立优质、高效的人工草地

11、提供科学依据和典范。还可充分发挥草地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具有经济、科研、旅游等多功能作用。总之,保护区的建设目标是通过综合技术措施的实施把保护区建设成为一个集保护、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的示范园区。第四章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和保护对象一、自然保护区分区及其规划面积保护区分为核心区,试验区和生产区三个分区。A 核心区:核心区设置在保护区的中心,其范围为苦苦鲁德克以东、喀拉齐力克以西,铁勒士干以南、沙勒卡木斯以北2公里,面积约2万亩。B 试验区:试验区设置在核心区的外围,其范围为东至阿克希,西至阿克乌特克勒,北至加尔苏,南至沙勒卡木斯,面积约8万亩。C 生产区:生产区设置在试验区的

12、外围,西至巴斯拜大桥,东至喀拉库勒,北至马黑,南至阿克苏,面积约15万亩。二、保护区草地植被组成及特征保护区草地为低平地草甸类,组成该草地的植物种类较丰富,约200余种,主要建群种有芨芨草、小糠草、布顿大麦、拂子茅、赖草、芦苇等高大丛生和根茎型禾草,以及甘草、盐蒿、滨藜等豆科、蒿类和盐柴类植物;伴生种种类较多,主要有黄花苜蓿、黄花草木樨、百脉根、罗布麻,以及莎草科、伞形科、唇形科、菊科等多种植物,其中优良牧草占60以上。该草地有9个草地型,分别为芨芨草+赖草+布顿大麦、芨芨草+甘草、芨芨草+疣苞滨藜、芨芨草+盐蒿、盐蒿+甘草、拂子茅+芦苇、芦苇+小糠草+杂类草、芦苇、芦苇+拂子茅。该类型草地在

13、库鲁斯台草原属高草区,是主要的打草场之一。其中芨芨草群落在草场中居于优势,常成为草地植被的建群种。此外沿额敏河还分布有小片的次生林,形成疏林-低地草甸亚类,林下植物种类丰富、草质优良,如草甸羊茅、小糠草、黄花苜蓿等优良牧草常成为优势群落,与沙枣和多种杂类草组成沙枣-禾草+杂类草草地型。三、保护对象保护区保护对象为低平地草甸类草地生态系统及牧草种质资源。第五章建设内容一、保护区的基础建设包括办公室、实验室、库房、职工住房、食堂、水井、保护区大门、核心区围栏、定位监测围栏、界标、宣传标志牌、瞭了望塔、建立资源圃。1、围栏建设保护区的核心区为避免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持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必须以

14、围栏形式与外界隔离。核心区,需围栏2万亩。对草地而言,科学合理利用围栏封育这一工程技术措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草地植被状况得到根本的改观。就项目区而言,围栏封育草地不仅可以恢复植被彻底改变草地生产力低的现状,实现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且能有效地遏制项目区草地退化的现象。通过对核心区退化草地运用围栏封育技术措施,一般在23年内就能使项目区退化草地恢复生机,草群植被更新复壮,效果比较明显。建设后的草地由于外因即生存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使植物在客观上有了生长发育的机会,草地产草量可以比建设前提高0.5-1倍,无论在生态及经济效益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首先,项目区围栏封育能够有效防止牲畜进入,草地

15、不被牲畜或人为破坏,草地植被有休养生息的机会,保证牧草正常的生长发育,牧草得以更新复壮,主要牧草的高度显著增加,经过围栏封育后的项目区草场植被植株高大,茎叶茂盛,富含营养物质,促进自然更新,单位面积的产草量显著增加;第二是增加了项目区草地植被的盖度和密度。围栏封育后,牧草生长旺盛,草籽成熟落地,增加了种子繁殖机会和草地植被的组成成分,因而增加了植株密度和草群盖度,经过围栏封育后的项目区草场盖度增加5%15%。2、办公和科研设施建设工作室、标本室、实验室共280平方米;管护卡两所;了望塔两座,保护区标界八块。3、后勤保障设施新建库房100平方米;职工住房、食堂200平方米;打饮水井一眼;简易路及通信设施。二、保护区监理、监测体系建设地区草原站及其下属县乡草原站是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骨干,发挥着落实保护与建设任务、组织工程实施、推广科学技术和管理的重要作用。因此,草原建设与保护机构的健全、稳定和基层组织的完善是自然保护区建设顺利实施,草原保护、建设事业不断推进的基本保证。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强化草原部门的职能,加强基层草原站建设,确保经费来源;基层草原机构也要切实加强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