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埇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736567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宿州市埇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宿州市埇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宿州市埇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宿州市埇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宿州市埇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宿州市埇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宿州市埇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宿州市埇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2010年12月1目 录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一)发展机遇(二)问题与威胁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战略定位(四)奋斗目标四、“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一)推进工业化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三)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四)推进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硬环境(六)加快科教兴区步伐,增创发展潜力(七)打造文化强区,提升发展软实力(

2、八)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九)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十)抓好社会民生建设,构建和谐埇桥五、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一)加强党的领导能力建设(二)完善规划实施组织机制(三)健全规划实施管理体系(四)加强规划实施政策保障“十二五”时期是埇桥区加快构建开放通道、完善产业链、提高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加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埇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纲领,系统分析“十二五”期间的机遇与环境,谋划发展思路,明确战略目标,确定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集中体现区委区政府施政方针和决策意图,指导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

3、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一 “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十一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率先、皖北领先、全省争先”奋斗目标,强力推进工业突破、东向发展、城镇带动、全民创业、可持续发展“五大举措”,努力克服各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压力,摆脱了国民经济低速低效运行状态,奠定了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增强了加速崛起的信心。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可达246.4亿元,比2005年增长106.7%,年均增速15.6%,人均生产总值13570元,比2005年增长99.2%,年均增

4、速14.8%,实现了前工业化阶段到工业化初级阶段的提升。财政收入14亿元,比2005年增长169.2 %,年均增速22 %。结构调整初步加快,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6:31:43调整到2010年的18:44.3:37.7。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3.3个百分点。工业基础地位日益增强,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5亿元,比2005年增长831%,年均增速5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3%提高到2010年的19.3%,规模以上企业数达241家,其中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59家。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拉动作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粮食

5、生产连续五年丰收,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良好。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格局初步形成,内生发展潜力提高。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亿元,五年平均增速达到33%,五年累计投资243亿元,是“十五”的3.7倍。投资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动力之一。全区城乡贸易繁荣活跃,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区域通达性不断提高。农村公路提前3年完成“村村通”工程计划;内河航运改造工程进一步推进,“十一五”期间,蕲县船闸开始修建;京沪高铁、宿淮铁路、泗许高速都在“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其中泗许高速和京沪高铁即将建成通车,极大的改善了埇桥区交通条件。科技成果显著,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

6、以来,专利申请量达到611件,授权专利329件,发明专利33件。2009年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提高到0.84%,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10家(其中国家级1家),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0项、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累计取得科技成果30项,获省级科技奖励6项。民生改善富有成效。33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390元和478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职工三项社会保险的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7.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和谐社会全面加强。扎实开展“四民”活动、“四

7、企”活动和“四型机关”创建活动,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卫生事业、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与环境“十二五”期间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关键时期。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新兴产业、深化改革、统筹城乡、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成为地区发展主题。另外,随着淮海经济区,以及徐州、连云港、盐城等地区的崛起,必将为我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受发展阶段和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改善

8、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任重道远。(一)有利条件与机遇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成为中国新型战略。埇桥区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矿产资源及农业资源,在国家新型政策指导下,可依托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载体,探索低碳经济快速发展之路。改善民生已成为国家政策保障核心。改善民生、实现民富成为国家”十二五”战略发展导向及政策保障核心,我区可依托良好的国家政策基础,加大城乡综合改革配套力度,构建符合农业大区、人口大区特点的民生保障体系。长三角产业转移进入新阶段。沿海地区用工成本增加,劳动力回流趋势显著,以长三角经济区为核心的外围发达地区抱团式和链条式的资本和产业加速向中西部纵深腹地转

9、移,我区作为泛长三角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速。淮海经济区推动一体化建设、联手打造战略核心区的发展计划逐步进入实施期,我区作为核心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可构建一体化对接平台,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的利用率。皖北振兴战略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振兴皖北是省委、省政府作为与加快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发展并行的三个战略重点之一,我区作为皖北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可以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开展关键领域试点,实现地区发展模式创新。 自身具备加快崛起的比较优势。充沛的农业和矿产资源,煤电资源,有利于我区重点培育煤电化产业集群;丰富的人力资源将转化为我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

10、移的劳动力要素。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有利于我区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和产品的输出。我区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建成,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经济总量近几年均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0%左右。这些都为我区转型扩张、加速崛起、兴区富民奠定了基础,蓄积了能量。(二)不利因素与挑战客观环境复杂,未来五年经济环境和宏观政策的变化难以把握。区域竞争压力逐年加大,在有限空间下,各地围绕生产要素的竞争关系将更加激烈。工业链条短、效益低。在区域产业分工链条上处于低端位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偏低、增加值率偏低;受农业大区积累不足的限制,技改和上项目的资金困难,先进制造业明显短缺。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偏

11、低,精深加工比例不高,农业技术普及率低,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难;产品加工业与周边地区具有较高程度的同质性,受区域性市场分割制约。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现存服务业多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保障性行业,生活性服务业明显高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产业经济高效发展的瓶颈。城市化水平偏低,集聚效益不足。“十一五”末,全区城镇化率不足30%,与全国47%的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阻碍了埇桥区发挥宿州市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中心城区生产与服务功能相对较弱。中心城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效益不高,生产功能不足导致生活配套功能相对滞后,对外部资源集聚和内部资源整合效能较低。城乡良性互

12、动格局尚未形成。城乡二元结构仍然较为突出,城乡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园区联营发展、产业分工协作、社会保障体系等领域的协调力度不足,和谐发展难度加大。三“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速崛起、兴区富民”一条主线,突出扩张经济总量、培育主导产业两大任务,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战略,实现赶超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四个发展”,努力开拓“三先”目标新境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贯彻以上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转型扩张、

13、加速崛起、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任务。以转方式、调结构的理念,在增量上“转”,存量上“调”,扩张积聚经济总量。通过植入新兴产业,逐步摆脱对资源和基础产业的过度依赖;加快构建外向型经济体系,提升经济素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实现速度与质量、内需与外需、增长与环境、经济与社会各方面的有机统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实现区域联合发展,推进经济结构升级”为发展主线。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深化区域合作,积极参与泛长三角的分工与协作,构建合作框架、落实发展载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竞争力。坚持“推动创新发展,提高创新能力”为战略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

14、源的作用,着力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构建新型人才体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植和壮大新兴产业。坚持“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终极目标。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拓展城乡居民收入来源、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三)战略定位根据埇桥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十二五”期间应着力打造“六区同创”格局,即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华东煤电化产业集中区、皖北新型建材循环经济示范区、皖东北商贸中心区、城乡和谐统筹发展践行区、面向长三角的新兴产业植入区。(四)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我区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全区

15、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四个大”,即:经济总量大提升、产业发展大跨越、城乡统筹大推进、生活水平大提高。经济发展目标: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GDP争取达到43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3:35,全面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4%左右,达到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8%左右,达到3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00万美元,年均增长46%。城市功能目标:中心城区的现代服务功能明显提升,现代物流、金融、商贸、信息和中介服务等产业取得较大发展,“十二五”末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加速城镇化进程,2015年,主城区建成面积75平方公里,全区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5%。和谐社会目标:2015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90万人左右,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其中主城区人口75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10000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到27m2和35m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卫生设施配置,使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生态环境目标: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防控治理各种污染,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