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7365113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管理体制改革(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习目标:了解目前我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掌握其改革的演进历程,把握当前最前沿的改革动态,并且能够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学习重点:学校领导体制改革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前提,只有改革学校内部的领导体 制,才能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为进行其他方面的改革奠定基础。学习难点: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涉及每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是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改革,要积极创造条件,慎重进行。学习方法:在学习本章节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和同学或者老师讨论,也可以去一些学校进行实地调查,还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和相关文件,这样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本章节的内容。

2、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宏观体制改革和微观体制改革两部分。宏观体制改革是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学校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管理机构及权限划分的改革。微观管理体制改革即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以启动学校内部活力、提高办学效益为目的的,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对学校管理诸要素的思想原则、组织机构、重要制度等方面陈旧的部分加以革新,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管理制度的自我完善。这里主要讨论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第一节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一、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五个阶段建国以来,我国的学校领导

3、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大体有以下几种形态:解放初期的校务委员会制、校长责任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当地党委及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革命委员会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校长负责制等,从此,校长负责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一)改革酝酿阶段(1978-1985年)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闭会之际,一些中小学和教育理论界就关于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一定的研讨,个别学校还搞了有关实验,但大都不尽人意。80年代初,学校管理研究步入正轨,学术团体相继成立,问题研讨频繁进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该阶段,研究者从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出发,较多地运用了经验总结的方法,着重围绕学

4、校“责权归属”及学校外向关系等开展了广泛的探讨。(二)政策解释阶段(1985-1988年)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从此,学校管理体制便有了比较明朗的政策导向,即“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一时间,教育理论界纷纷响应,开始进入政策宣传和解释阶段。该阶段以贯彻决定的精神为主旨,内容涉及校长负责制的基本内涵、校内组织间的关系等。通过研讨,这些问题基本达成共识,到1988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初步形成了实施校长负责制的主导舆论。(三)深入实践阶段(1988-1993年)1988年夏到1993年春,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实践探索研究阶段,北京、上海、沈阳、苏州、泰安等地先后推出了

5、内容相似的改革方案,改革内容包括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等方面。该阶段主要进行实践上的探索,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方式,操作性很强,推行校长负责制的意义和作用得到进一步肯定,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如北京市1988年6月开始在中小学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1988年底在全市中小学推广,改革的重点内容是推行校长负责制、推行教职工聘任制和实行内部结构工资制。到1990年,上述三项改革已走向成熟和完善,构成北京市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大特色,也为全国提供了改革的范式。(四)平缓延续阶段(1993-1997年)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

6、实行校长负责制”。至此,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得到真正确立,改革探索自觉进入平缓延续阶段,实践改革由热转冷,理论研究时断时续。总之,该阶段的改革缺乏生机与活力,较之前几个阶段显得有些逊色。(五)借鉴完善阶段(1997)我国实行“校长负责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近几年来,我们开始借鉴吸收国外的经验尤其是“校本管理” 的经验来逐步完善“校长负责制”。“校本管理”(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它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

7、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创办出更有效的学校)作为当今世界学校管理改革的新潮流,对深化和完善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势必产生一定影响。“校本管理”和“校长负责制”都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二者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目前要做的并不是大力提倡“校本管理”,而是要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借鉴“校本管理”的某些经验来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二、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我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背景,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完善教育自身发展需要为动因。搞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必将启动学校内部活力,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

8、教育教学质量。这项改革既适应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点,是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改革实践证明,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具有生命力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完善了学校领导体制,提高了办学效益随着校长负责制的推行,各地加强了对校长的选拔,培训和考核力度,校长的政治思想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校长队伍不断优化。同时,为了使校长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充分发挥其作用,把学校办出特色,校长拥有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二)核编定员、定岗定责,促进了学校管理科学化通过实行岗位责任制,规定学校人员编制,明确教职工的岗位责任

9、,促进了学校领导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学校,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发展。责、权、利统一的校长负责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学校行政工作效率,促进了对人、财、物、事的科学管理。(三)严格实行岗位聘任制,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使教师队伍中的冗员减少,结构趋于合理。由于启动了竞争机制,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优秀教师能够充分发挥才干与潜力,能力平庸而又不思进取的那部分教师也产生了危机感,有了压力。教职工聘任制的推行,各地在择优聘任,合理组合的同时,加强了教师队伍的长远建设,教师队伍结构不断得到改善,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增强,形成自我提高的动力源,稳定、优化教师队伍的机制

10、正在形成。这种新局面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向前发展,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打破了平均主义,提高了教师待遇通过教师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制,做到了劳酬基本挂钩,使在岗教师的工资待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教育经费的投资效益。另外,通过改革,初步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结合的教师工资管理新体制,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途径。三、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它对转换学校运行和经营机制,启动学校内部活力,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由于在改革中建立起的各种体制在很多

11、方面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改革措施还不配套,有些还处在探索和磨合阶段,因此,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改革发展很不平衡,各地改革的力度和措施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就地区之间、校际之间横向比较,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还很不平衡,改革的力度也存在一定差异。一些地方和学校行动缓慢、改革流于形式,缺乏动真格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县以下的农村中小学,大多处于停滞、等待、观望状态,尚未找到一条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和教师队伍状况的改革之路。第二,在实行校长负责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有违改革初衷的问题。如有的学校或校长把校长负责制错误地理解为“校长说了算”,缺乏对校长的制约监督,

12、造成校长大权独揽,独断专行;有的由于对校长的考核和待遇未与办学目标挂钩,出现了校长工作上的短期行为;有的地方为协调党政关系,不考虑学校实际和干部素质特点,一律简单地实行校长书记“一肩挑”,造成了新的党政不分,校长既难于集中精力抓好行政管理,又难于全神贯注抓好党建工作,使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也受到相应的影响。第三,聘任制与社会改革不同步。人才市场与社会保障机制尚不配套,待聘下岗人员交流的政策措施和管理网络还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需要开辟富余人员就业渠道和开展转岗培训工作,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第四,投入不足与分配制度之间存在矛盾。有的中小学创收来源不多,投入改革的资金保障不足,在分配制度改革上

13、又出现了“大平均,小差距”的现象。投入不足也是目前许多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裹足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五,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缺乏总体蓝图,强调“内改”,忽视“外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弊端源于外部宏观管理体制,其变革也受制于宏观管理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缺乏总体设计,强调单项深入,忽视综合配套,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比如在推行校长负责制过程中,忽视学校行政机构人员设置的配套改革,校长负责制换汤不换药;在推行教师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的同时,没能及时建立起责任目标管理体系和完整科学的量化评价体系,造成了管理体制改革与科学管理脱节,致使管理体制改革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质上应

14、该是一项内外结合、综合配套的整体改革,必须自上而下,由政府领导进行,才能形成气候,取得成效。第六,改革过程的“两个层次”不同步,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效果不显著。学校管理领域的改革,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改革所指向的客体是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建立高效率的校内领导体制、工作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第二个层次,改革所指向的客体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制度,改革的任务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建立以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为导向的校内教育教学的“计划、预测组织、协调检查、监督评价”工作体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表明,仅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不能直接导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要达到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

15、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必须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及时地同步推进学校管理领域的第二层次改革。四、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鉴于上述问题,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力度,才能促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改革的整体规划和总体设计,提高改革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减少盲目性。二是确立学校的法人制度,让校长逐步成为责、权、利统一的“办学自主、管理自主、用人自主、分配自主”的学校法人代表。三是确立校长待遇与办学目标、办学水平挂钩的制度,逐步让学校与行政级别脱钩,消除“官本位”影响。借鉴上海推行校长职级制和职级津

16、贴制的做法,建立校长持续激励机制,创造校长队伍建设的新格局。四是以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机制的逐步建立为契机,完善学校内部教师聘任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聘用合同制度,明确学校法人和聘用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等,建立“岗位竞争能上能下、工资分配能高能低、人员流动能近能出”的动态平衡机制。五是确立学校内部“依法治教、规范管理”的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科学评估体系,逐步减少管理环节中的“人治”痕迹,促进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六是在已经进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学校,在继续完善深化这项改革的同时,及时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教育教学改革,使改革的效益真正落实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在此我们可以借鉴民办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做法。思考题:1、 目前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存在什么问题?2、 你认为我国的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