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晓景》教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735451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惠崇春江晓景》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惠崇春江晓景》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惠崇春江晓景》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惠崇春江晓景》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惠崇春江晓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惠(hu)、崇(chng)蒌蒿(lu ,ho)豚(tn),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够背诵并默写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学会正确流利感情地吟诵古诗,体会古诗的语言美。让学生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理由: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根据学生的学期基础而制定的,这首诗是在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出现的课文,对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他们还不能通过自学掌握,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才能慢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语言美。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古诗说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难点:感受

2、古诗语言的精炼和深远的意境。理由: 1.古诗的教学重点,不可能脱离了解古诗的景色和作者思想情感。正是因为古诗做到了情景相融,才是古诗灵魂所在。所以,作为教学重点是合情合理的。 2.对于意境这种比较模糊的概念,小学生在理解的时候相对困难,所以是难点。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上先出现一幅春江晓景的图片。 2.加入作者苏轼的简介。 3.生字词及古诗分别加入PPT幻灯片。理由: 1.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现春江晓景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之前,有一个直观的画面,通过这种诗画结合的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加入作者简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加深理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因为苏轼是在我们历

3、史文化在是占优一席之地的。 3.在学习生字词和朗读课文的时候,能够让学生高度集中。教学过程: 1.导入:问题导入 同学们,春天有什么景象?你能用你的话简单地说说吗? 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进行简单的总结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出事春江晓景图引入今天需要学习的课文。 2.教师先读一遍课文。 3.让学生自己朗读,借助字典或者同学之间相互认读的方式学习生字词。 4.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本课所需要学习的生字词。 5.教师认真反复的拼读每一个词,并让学生跟读、点名读、分小组读等方式来进行,并对表现好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表扬。 6.将多媒体课件切换到春江晓景,问学生图上出现的景物是不是在古诗中都有体现。学生回答完毕,再问

4、:为什么图上没有出现河豚,而作者又写了“正是河豚欲上时”? 7.带着刚刚提出的问题开始讲解课文大意。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如:为什么桃花只有“三两只”,为什么是“鸭先知”。 8.讲完整首诗之后,问学生,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图上没有出现河豚,而作者又写了“正是河豚欲上时”,引导学生向作品的深远意境和作者思想感情方面去解答。 9.总结学生的答案,并作出简单的小结。讲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0.通过对整首诗的学习,让学生再进行朗读,慢慢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1.布置作业:课后巩固生字词背诵并默写古诗。理由: 1.三年级的上课氛围不像高年级那么紧张,所以可以通过问题导入、谈话导入、画面导入等方

5、式来进行教学的开展。 2.教师先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更快学会生字词和掌握朗读节奏。 3.通过自主和互助的形式,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多媒体出现上出示生字词方便教师的教学。 5.通过多次朗读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 6.诗画结合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之前,有一个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可以补充说明苏轼的诗,具有画面感。同时,在初读课文的同时,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在自己初读课文的时候带着问题进去朗读,有目的性。能够让学生对诗中的景色有个初步的了解,让教师讲课的时候更容易深入。 7.在本教案的教学过程中,第七步是最为关键的,因为涉及到古诗文的讲解,那么对于古诗文的讲解,教师通过日常的语言去描绘,以彰显古诗的语言凝练。 8.回顾学习前所提出的问题,做到有头有尾。 9.讲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重点。 10.帮助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实现感情目标。 11.如今,相关的教育政策规定三年级以上的才能布置作业,对于本课的学习后,主要的作业任务是背诵,那么这点也不会给学生的带来过多的学习压力。板书: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理由: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环节,能起到帮助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