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过伸的原因及康复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7348591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膝过伸的原因及康复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膝过伸的原因及康复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膝过伸的原因及康复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膝过伸的原因及康复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膝过伸的原因及康复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膝过伸的原因及康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膝过伸的原因及康复(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膝过伸的原因和康复训练的方法定义膝过伸也被称为膝反张或膝反屈畸形,又称 “琐膝”现象,即在行走或站立过程中,患侧下肢在支撑期出现 膝关节过度伸展(膝伸展角度大于5),身体重心后移,患侧髋关节过度屈曲,身体出现后倾趋势的现象。脑卒中患者因 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 平衡及本体感觉障碍 导致膝关节过伸并出现“划圈步态”。 膝关节肌力、肌张力异常具体表现为股四头肌张力高,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弱, 而股四头肌肌张力过高易产生交互抑制效应,导致腘绳肌(屈膝肌)对运动体位改变的保护反射性减弱, 踝关节以上本体感觉缺陷与股四头肌力弱的原因尤为突出。常见膝过伸的几种原因1、屈膝肌(腘绳肌)肌力弱 即屈肌

2、肌力过小。支撑期时不能保持膝关节的轻度屈曲 015 2、力过大3、原始运动模式出现 股四头肌高度痉挛,使膝关节出现过伸展, 且不能主动屈曲,合并踝关节。1 欢迎下载精品文档背伸无力或腓肠肌痉挛导致的足下垂, 迫使患肢出现偏瘫步态。3、踝关节以上本体感觉减退或丧失,前后肌群收缩不协调导致膝过伸 膝关节周围肌梭和腱器官发出的本体感觉神经冲动由 a 纤维传入脊髓,一是直接兴奋该肌的运动神经元, 同时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抑制拮抗肌的活动,使主动肌和拮抗肌相互配合、制约,完成协调动作。当患侧肢体因本体感觉障碍而出现交互抑制障碍时,患者则不易准确获得患膝位置觉和不能抑制过高的股四头肌肌张力, 导致

3、患膝屈伸协调功能障碍,出现膝过伸。4/。56, 导致的代偿性膝过伸7过伸。89。2 欢迎下载精品文档10 髋关节肌力过高或者不足导致身体重心前移膝关节和踝关节出现代偿保持身体平衡。下肢肌肉解剖及作用1 股肌也称大腿肌,分三群。(1) 前群 股四头肌,位于股前部,是膝关节 强有力的伸肌。 缝匠肌,呈扁带状,屈髋屈膝。(2) 内侧群:为 5 块内收肌,即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耻骨肌、股薄肌。均可使髋关节内收。3 欢迎下载精品文档(3) 后群:共三块。 腘绳肌是一组肌群而不是单独一块肌肉,通常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三块肌肉组成。这些肌肉共同的起点位骨盆的坐骨结节。三肌均可屈膝关节、伸髋关节。3

4、小腿肌也比较复杂,分为前群、外侧群和后群。前群多为足的伸肌和内翻肌,后群多为足的屈肌和内翻肌, 外侧群为足的外翻肌。 后群肌: 1) 内翻足的肌: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 2) 外翻足肌: 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4 欢迎下载精品文档二:康复训练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法也大都提倡循序渐进, 早期促进分离运动, 恢复本体感觉,待下肢肌力足以支撑体重且出现下肢分离运动时, 继而进行站立及行走等训练,切忌下肢肌力在达到 3 级 (Lovett 肌力 6 级分法)以前过早站立行走;如果患者已经出现膝过伸现象且经康复训练无改善,则可选择适当的下肢矫形器矫正步态。1、患者俯卧位,在抑制上肢和躯干肌痉挛的情。5 欢迎下载

5、精品文档况下,行腘绳肌最大向心性等张屈膝末端等长抗阻训练。每次持续 10s,每两次练习间隔 30s,重复练习 20min/ 次,每天 2 次。2、早期分离与抗阻运动训练 由于膝过伸一旦出现将很难纠正,所以,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脑卒中 3 周内的患者,下肢康复治疗循序渐进且及早进行分离抗阻训练,包括正常体位摆放、伸髋、屈膝、患肢负重及膝关节屈曲 015控制等,训练强度为 1 次/d ,4060min/ 次, 5 次/ 周,总疗程 6 个月。3、病程不超过 2 周、下肢各肌群肌力 2 级、不能站立的脑卒中患者, 康复组经早期膝关节稳定性训练(包括患侧下肢的牵张、关节压缩等促进膝关节深感觉恢复的

6、训练以及加强股四头肌、 腘绳肌、胫前肌等肌力的训练,并配合中频电治疗),待患侧下肢肌力达 3 级后再进行站立训练,4、腘绳肌抗阻训练 针对脑卒中后可独立行走且膝关节不稳、 不伴有感觉认知障碍的患者,在抑制上肢和躯干肌痉挛的情况下, 进行腘绳肌最大向心性等张屈膝、 末端等长抗阻训练, 每次抗阻持续 10s,每 2 次练习间隔 30s,重复练习 20min,每日 1 次,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疗程 60 天。6 欢迎下载精品文档即腘绳肌肌力增强,膝关节稳定性改善。4、强化胫前肌 让患者主动做踝背屈训练,通过视觉反馈, 使患者不断往高的阈值努力,达到主动锻炼的效果。可用中频电刺激,刺激胫前肌,并增加

7、负重训练。针刺法祖国医学认为,中风后膝过伸属中医“筋急”、“风痉”、“筋惕肉瞤”范畴,治疗取穴以多多气多血之伏兔、阳陵泉、血海为主,临床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为治则。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膝关节不稳是由于股四头肌(伸膝肌)肌张力过高产生交互抑制效应,导致腘绳肌(屈膝肌)对运动体位改变的保护反射性减弱引起的。提高腘绳肌收缩能力,配合针刺治疗,股四头肌主要由股直肌收缩产生伸膝作用,髀关、鹤顶位于股直肌的起止点, 加用电针选用密波刺激可抑制支配股四头肌的感觉及运动神经, 以抑制兴奋肌,缓解股直肌痉挛。伏兔位于股四头肌肌腹深层有股神经及股直肌, 泻法针刺可松解股直肌。从经络学角度分析,阳陵泉为筋

8、会,治膝伸不得屈,梁丘、血海为治疗膝关节常用穴,其位于膝关节内外侧, 二穴对刺,可调节局部气血,。7 欢迎下载精品文档濡养筋肉,疏通经络,促进痉挛肢体的康复。1、毫针飞法取 50mm毫针,将毫针斜刺入阳陵泉、伏兔、委中、承山,每穴行针两分钟,每日 1 次, 15 天为 1 疗程,休息 3 天,共治疗 2 个疗程。2、针刺配合康复技术治疗 取 30 号 1. 5 寸不锈钢针,选梁丘、血海、足三里、阳陵泉,均直刺;中犊鼻向上斜刺,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接 G6805 电针仪,选疏密波,电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 1 h,1 次/ 天,10 次 1 个疗程,配合以膝关节屈曲 015范围内控制为主的康复

9、训练。结果显示,52例中风患者膝过伸治疗总有效率为 98%。3、下肢矫形器4、对于脑卒中患者本体感觉的缺陷,首选早期进行关节牵拉、挤压等方法促进其恢复; 如果本体感觉丧失,治疗师可加强其功能性步态训练,或利用视觉、 听觉等补偿, 例如一种肢体载荷指示器的生物反馈装置,当脚接触地面时提示患者,提供强化训练时肌收缩力量的信息。屈膝训练方法为坐在一张稍高些的椅子上, 两腿悬空, 患腿前后甩动。当小腿向后甩至最高位置时,尽量悬空保。8 欢迎下载精品文档持住,然后再向前甩。 等小腿能持续悬空一两分钟时再做患脚踩地, 膝盖向后屈伸的练习直达膝盖如果向后屈伸能超过 90膝关节过伸的家庭康复训练训练的主要目的

10、:膝过伸训练中增加半蹲训练,是对下肢的屈伸肌、骨骼、韧带、关节及本体感觉等起到综合训练作用,可整体性提高股四头肌、臀肌及腘绳肌等步行肌群及下肢肌力,改善膝过伸和足下垂同时促进髋、膝、踝的协调控制能力和稳定性;患者可根据个人情况自行掌握下蹲度数,让患者体会到患侧肢体的存在,促进大脑功能重组,改善双侧肢体的运动,有效防止错误的代偿运动。膝关节过伸的主要训练:1. 基础训练: 通过牵张、关节压缩,促进膝关节深感觉的恢复。 用助动一主动一抗阻训练加强股四头肌、胭绳肌和胫前肌肌力。 在抗阻的情况下,股四头肌作 015 度的屈伸;股四头肌、胭绳肌、半膜肌、半腱肌 ( 内。9 欢迎下载精品文档旋肌 ) 和股

11、二头肌 ( 外旋肌 ) 交替节律性抗阻等长收缩,持续时间 10 s 次。 注意髋及踝关节的协调,纠正异常步态。采取 20 度的斜坡站立训练来治疗小腿三头肌痉挛或挛缩2、控制膝过伸常规训练:控制训练:仰卧位伸膝控制,保持 15 S。俯卧位屈膝控制,尤其加强 o90。控制训练,避免臀部抬起,保持 15 S ;股四头肌肌力和耐力训练:采用绑式沙袋或股四头肌训练椅;踝背屈诱发训练:仰卧位屈髋屈膝、髋膝伸展位、坐位及站立位时踝背屈;上下楼梯控制训练,治疗师站于患者身后,用膝关节抵患肢胭窝处,患腿站立负重保持 015。健腿做上下楼梯运动 20 遍。倒走训练:患侧伸髋屈膝,注意防止患腿支撑相膝过伸;应用膝关

12、节支架或支具防止膝过伸;辅助行走训练,治疗师一手辅助或膝关节辅助患膝胭窝处防止行走时膝过伸,另一手辅助患侧骨盆上缘防止行走画圈,训练均每日5 10 次。10 欢迎下载精品文档半蹲式训练:患者站于配有矫正镜的肋木前,双脚分开,与双肩同宽,双手自行或在治疗师辅助下抓握肋木。自行或在辅助下完成半蹲,半蹲时患侧需充分负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从 0。开始至 60。结束,半蹲时间 60 S为 1 遍,共 lO 遍,每日 8 次。“直腿下压 ”具体的练习动作就是:腿伸直平放在床面或者是垫高下肢用的枕头上(伤病和手术后的早期,为了促进循环,经常需要把下肢垫高。 具体机制在踝泵和冰敷还是热敷里面都有说明。),不弯曲膝关节,只是用整条腿向下用力压床面或者是枕头。 如果不好找到大腿后侧肌肉收缩的感觉,可以用脚后跟向下压,这样比较容易找到感觉。11 欢迎下载精品文档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