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1]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7348573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 百家争鸣[1]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8课 百家争鸣[1]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8课 百家争鸣[1]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8课 百家争鸣[1]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8课 百家争鸣[1]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课 百家争鸣[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 百家争鸣[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8课 百家争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2)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3)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2)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3)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激发情感,深化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

2、习习惯。(2)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思想、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有三个板块,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三个板块之间是存在着历史发展内在的递进逻辑关系。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反映了不同学派思想在春秋时期的发端;而百家争鸣则是到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更加丰富多彩,不同学派争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变化逐步加剧,王室

3、衰微,社会动荡,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士人开始对社会发展方向关注和担忧,并且思考解决的方法,提出一系列主张。到战国时期,社会冲突和矛盾更加激烈,社会更加动荡,原有的旧制度分崩离析;加上这一时期私学兴起,士人队伍进一步扩大,代表各阶层的学派越来越多,提出的主张也越来越多,各学派之间相互抨击竞相发表见解,又相互借鉴和吸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对春秋时期诸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1教育网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 讲述法、提问法、图表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准备教

4、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2015年全球祭孔”图片,教师解释: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也是全球祭孔日。在这一天临近之际,不少国家都开始自发祭典孔子。用祭典这种很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方式,在孔子诞辰之际来表达对孔子的追慕之情。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水平与250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世界还在怀念这位圣人贤者? 展示孔子问道图,提出问题:孔子向谁请教?自由讨论,回答问题。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探究新知(授新课)1老子(1)请同学们动手帮老子制作一份档案。 (2)动脑筋: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

5、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他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1)展示老子档案的成果:年代春秋晚期国籍楚国思想“道”万物的本原,宇宙的最高准则;“无”无为而治,反对法治和礼治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影响老子学说为先秦诸子百家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思想营养。其思想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启迪意义(2)讨论,回答问题: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软的东西未必脆弱,柔可以克刚。这体现老子的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6、。有用。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转化的。貌似强大的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经过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通过图表,归纳记忆知识点。增强感性认识。培养辩证的思想和能力。锻炼语言能力。2孔子(1)孔子的生平活动:请同学们给孔子制作一张名片。(2)孔子的政治主张展示文字材料,提出问题:下列两则故事,反映孔子哪些政治主张?故事一 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他看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他却不问马怎么样了。 故事二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问道

7、:“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丈夫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感慨地说:“残暴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动脑筋:什么叫“仁”,怎么样才能做到“仁”?(3)孔子的教育思想结合课本内容,回答问题: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让学生演短剧,加深理解和记忆。(4)影响动脑筋展示“曲阜三孔”的图片,提出问题:“曲阜三孔”说明孔子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地位? 我们今天如果研究孔子的话,可以主要查阅哪些古籍?为什么? (1)展示孔子名片的

8、成果。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故事一反映的是“仁”,“爱人”;故事二反映的是“为政以德”。讨论、回答问题:“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可强加于人。(3)回答问题: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演短剧“因材施教”。孔子在书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书。子路匆匆忙忙地跑过来,停不住脚步撞在书桌上,把桌子上的东西全弄翻了,书简也掉在地上。孔子:(把手中的竹简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子路:(气喘吁吁地)先生,有

9、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请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去否?孔子:(严肃地看着他,摇了摇头)请三思而后行,考虑清楚再去。子路点了点头急急忙忙地冲了出去。孔子:(捧起刚才未读完的竹简,又细细地品味起来,无意中看到曾参在门口徘徊)曾参,你有什么事找我?曾参:(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有一件事想请教老师,有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想找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是去还是不去?孔子:(毫不犹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误了时间。子路:(又冲进书塾)我和曾参的问题一样,为什么你的答复却不同?孔子:(面带微笑,点了点头)曾参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错失了良机。你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假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

10、太性急而误了大事。(4)讨论,回答问题: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论语春秋诗经。培养学生概述能力。激发兴趣,了解“论从史出”的原则。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理解“仁”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成就。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表演艺术的能力,深刻领悟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成就。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孔子的地位和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3百家争鸣(1)历史原因教师用生产力发展引起一系列变化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

11、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延揽人才。 (2)填一填:看课本,填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兵诸家代表人物及他们生活的时期、著作、主要思想。 猜一猜:下列句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兵诸家代表人物的名言,你们来猜猜它们分别是谁的名言? (展示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韩非子) 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

12、为也。(墨子) 活动与探究全班分为儒、道、法家三组,对“如何建立良好校风”问题提出你们宝贵的建议,由各派的代表发言。 (1)归纳与理解。(2)阅读课本,填写表格。学派名字时期著作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春秋晚期春秋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孟子战国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用“仁政”治国,使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利用荀子战国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规律去办事道家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庄子战国庄子治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兵家孙武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膑战国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回答问题。讨论,代表发言。培养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通过图表,归纳记忆知识点。激发兴趣,了解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理解“读史明智”的观点,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课堂总结儒家孔子春秋晚期春秋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孟子战国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用“仁政”治国,使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利用 荀子战国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规律去办事 道家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