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序(译本)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7343618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文解字序(译本)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说文解字序(译本)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说文解字序(译本)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说文解字序(译本)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说文解字序(译本)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文解字序(译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文解字序(译本)(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文解字序 许慎摘要: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阐述了(一)周代以前文字的源流;(二)周秦文字的演变并总结了汉字“六书”的概念;(三)记述了西汉文字的概况及其研究;(四)指出了东汉解释文字的混乱和错误,使我们了解说文解字产生的背景和他撰写的动机。(五)自叙其写作态度、意义和撰述的体例。可以说说文叙本身就是一篇价值极大的语言学专著。(一)阐述周代以前的文字源流 序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庖牺氏: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法:法象,现象。宜:犹仪,仪式,形式,形状。自序说:古代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抬头观察天象,低头观察现象,看到鸟兽的近取诸身,远取诸

2、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垂:示;宪:法;宪象:法定的图像。神龙氏:教民耕种,从事农业。统:记。花纹与地理的形状,近可从自身取象,远可从外物取象,创造了易的八卦,用来显示各种现象。到了神龙氏时代,用结绳的办法来管理记载那些事物,而众多的事物极其 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其:极也。蹄迒:鸟兽足迹。分理:犹文理,即纹理。书,写;契,刻;书契:文字,繁杂,巧饰伪诈不断产生。黄帝的记事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懂得它们的纹理是可以互相区别开来的,这才创造了文字。“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

3、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乂(yi4)治理。品:种类。夬(guai4),决,区别,夬源自六十四卦之一。“各行各业因此治理,万事万物因此辨明,这大概取决于事物的可以分别。”“分别清楚了,就在朝廷上宣扬。”这些话是说,文字在帝王的朝廷上用来宣传政教、说明道德风化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的工具,是在位的用来给臣民施恩的工具,是有德者用来增修德行、明白禁忌的工具。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 仓颉在开始创造文字的时候,大抵依据事物的类别,描绘它们的形状,所以叫做文,后来形旁声旁相互补充,就叫做字。“文,是事物形象的本来面目。”字,是说(由文与本;”

4、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文相结合而)滋生出来的、渐渐多起来的现象。刻写在竹简或帛卷上的叫做书,书就是如同的意思。到了五帝三王的时代,改变成不同的字体。在泰山上封土祭天地的,多达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推荐精选七十二代,留下的文字没有相同的呢。(二)叙述六书的构成和周秦文字的演变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 按照周朝的制度,公卿子弟八岁就进小学,保氏教育他们,先讲六书(造/用字法)。一叫指事,意思是:看见了就可以认识,仔细考察就能知道它的意义。“上”“下”两个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

5、,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字就是这样。二叫象形,意思是:画成那个事物的形象,随着它的形体而曲折描摹。比如“日”“月”。三叫形声,意思是:根据事物的类别确定一个字,再选择一个与被造字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读音近似的字配合而成。比如“江”“河”二字。四叫会意,意思是:字类字群并在一起,意义组合成新义,来实现造字的意旨,比如“武”“信”二字。五叫转注,意思是:造字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时统一部首,部首字把一个意思灌注给新造字。“考”“老”就是这样。六叫假借,意思无其字,依声托

6、事,令长是也。是:本来没有那个字,依照音同原则而把意义寄托给它,“令”“长”就是这样。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 到了周宣王时代,太史令籀写了十五篇大篆,与古文稍有不同。到孔子写六经, 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皆去其典籍。左丘明写春秋传,都用的是古文,造字时的意义还能够说明。此后,诸侯用武力征伐,不为周天子统领,厌恶礼乐危害自己,都抛弃那些典章文献,分成七个大国(战国七雄)。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田地有了不同的亩制,车路有了不同的轨迹,法令有了不同的制度,衣帽有了

7、不同的式样,言语有了不同的声音,文字有了不同的形体。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 秦始皇刚统一天下,丞相李斯就奏请统一文字,废除那些与秦国文字系统不相吻合推荐精选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的形体。李斯写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都取自史籀大篆,有的稍微作了减省和修改,这就是人们所谓的小篆。这个时候,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秦朝焚烧灭绝了经书,扫除旧时的典籍,大力征发隶卒,大兴劳役和戍边,朝廷、监狱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公

8、务繁忙,这才有了隶书,以适应简约、便易的需要,而古文就从此不再通用。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 从此,秦朝的文字有八种字体:一叫大篆,二叫小篆,三叫刻符,四叫鸟虫书,五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叫摹印,六叫署书,七叫殳书,八叫隶书。(三)叙述西汉文字的概况及其研究汉兴,有草书。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 汉朝建立,出现草书。廷尉的法律规定:经过学习的少年,十七岁以上,才可以参加考试,能背诵、理解和书写九千字的,才能充当记事官。又用秦书八体考他们。合格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

9、不课;小者郡县移交给朝廷的太史令再一起考试,成绩最好的,担任尚书史。吏民上书,书写有不正确的,就检举弹劾他。今天虽有廷尉的法律,却不考试;虽有文字学,却不研究。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人们不通晓文字的学问很久了。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 汉宣帝时,下令请来精通李斯仓颉篇说解的人,叫张敞跟随他学习。后来,凉亦能言之。孝平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州刺史杜业,沛地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也能解说文字。汉平帝的时候,皇帝请来爰礼等一百多人,叫他们在未央宫中解说文字,封爰礼做文字学的首席专家。黄门侍郎杨雄采以作训纂篇,凡

10、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雄,采集会议材料,用来编著了训纂篇。大凡仓颉篇以下(直至训纂篇),共十四篇,共五千三百四十字。古今典籍上记载的字,大抵保存在这些字书里了。推荐精选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 到了王莽代汉自立新朝,让大司空甄丰等人校对文字的部首,(甄丰)自认为应皇帝的命令而作,间或更改约定了一些古文。当时有六种字体:一叫古文,是从孔子住宅墙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壁中保存下来的文字;二叫奇字,是古文中形体歧异的字;三叫篆书,就是小篆;四叫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

11、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佐书,就是秦隶,是秦始皇时代下杜人程邈整理的字体;五叫缪篆,是用来篆刻印章的以书幡信也。篆书;六叫鸟虫书,是用来书写旗帜、符信的字体。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 所谓“壁中书”,是指鲁恭王拆毁孔子住宅墙壁时得到的礼记、尚书、春秋、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论语、孝经。此外,北平侯张苍献出了春秋左氏传。全国各地也往往从山丘河泽中得到一些钟鼎彝器,上面铭刻的文字就是前代的古文:这些书籍和器物上的文字都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很想像。虽不可再见到古文字

12、的远古流变,但古文字的明晰用意,还是能够大致说出来。(四)东汉解释文字的混乱和错误(写作背景)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 然而,当时的一些人一起大力非议、诽谤古文,认为是好奇的人故意胡乱地改变正规的文字,孔子墙壁的符号是凭空捏造的,变易搅乱通行的隶书,用以向当世炫耀。大以耀于世。诸生竞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学生们争着解说文字,注释经传,虚妄地宣称秦隶是仓颉时代的文字,说:“父子相传, 推荐精选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怎会改变!”于是胡说:“马头和人是长

13、字,人持十为斗字,虫字是使中字的竖画弯曲着。”掌管刑狱的官员解说法律,以至根据字形判断,比如: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 “苛人受钱”,“苛”字是“止钩”的会意。(根据隶书的讹体、俗体,曲解法律掠夺民彩)。像这样的解释太多了,完全不符合孔壁古文,也有背于史籀大篆。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埶而善野言, 庸俗的读书人,知识浅陋的衙吏,玩弄它们熟悉的字体,不懂得很少听到的古文,没见过通达的学者,不曾看到过造字的原则,把旧时的典籍当作怪异,把鄙俗的说法当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经典,把

14、他们知道的东西当作奥妙,以为穷尽地领会了圣人的深意。又看见仓颉篇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中“幼子承诏”一句,于是就说:“这是古代皇帝的作品,它的字里行间有神仙的法书呢。”如此迷惑荒谬不明白,难道不是糊涂惑乱吗?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 尚书说:“我想看看古人的字象。”此言意为,一定要遵循、研究旧时的文字,而不要穿凿附会。孔子说:“我还看到史书上的空缺,如今却没有了啊!(被人任意补充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非,非议,批评上了)”这大概是批评那些不知道却不好问的人和现象,凭

15、一己之私见,使是非没有了标准,用奇谈怪论,使天下的读书人疑惑不解。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 所以,文字,是经史子集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基础。是前人用来传递信息给后人的载体,是后人用来认识前人的工具。所以说:“根本或基础确立了,道就产生了,” 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至啧,至啧之道理,最深奥的道理。有“探赜索隐”一词“懂得天下最深奥的道理,就不会错乱。”推荐精选(五)自叙其写作态度、意义和撰述的体例(写作意图,范围体例,参考文献,严谨态度)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稽,考察。撰,诠释。 (我)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