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7342702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案例一:前不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 2006 级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 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据目击者称,事发时, 杨某拿着一把十余厘米的刀追死者,并朝其喉咙处割去,杀死女友后,杨某抱着 死者久久不肯离去,直到 110 民警来到现场,将其带走。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 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 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 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

2、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 心理疾病有关。 近几年来,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 升趋势 ,目前已是仅次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 ,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 。 心病终需心药医, 心理专家呼吁: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要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更多地给予大学生一些心理 关照和疏导,才能减缓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 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 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

3、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 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 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案例二:小 A 与小 B 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 A 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 A。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 B 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 A 不在宿舍之机将

4、A 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小 A 与小 B 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 。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 ,关键是个字 嫉妒既然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克服的方法有:1.认清嫉妒的危害,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 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有继续延误了自己的前途。2.克服自私心理。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 “营养基 ”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 己。3 .正确认知。客观

5、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 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4.完善个性因素。大凡嫉妒心理级强的人,都是心胸狭窄、多疑多虑、自卑、内向、心理失衡、个性心理素质不良的人。 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因素 ,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一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5.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一公平、 合理伟基础的竞争是向上的动力,对手之间可以互相取之所长,共同进步;还必须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嫉妒是人类心灵的一大误区 ,祝愿所有。案例三:女大学生李某,长得挺漂亮。她有许多网友,大家都聊得很好。渐渐地,她 发现和其中一个男生特别投

6、机。一次不太在意的见面,却让女孩更加心仪,因为 她发现男孩比想象中好很多,从此网恋就变成了现实中的恋爱。长时间的相处, 让女孩发现男孩有许多像这样从网上骗来的女朋友。男孩一直在欺骗她,这就如 晴天霹雳,李某心里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 ,没有心思做任何事 ,甚至要割腕自杀女大学生的这种网络心理障碍属于情景性忧郁,她把自己真实的感情给了一个并不真实的人,真正 相处了以后,发现他根本没有网上那么优秀,感觉也不像在网上那么好,只是虚有外表而已。更没想到男 孩是一个专在网上欺骗女孩感情的人。因此造成心理障碍甚至想要自杀。而从男孩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 种网络心理障碍。他经常欺骗网上的女孩,表现了他在平时生活中

7、都存在着自卑心理,这样的人特别希望 得到关注。他们虚有一个好的外表,就好像 “绣花枕头烂稻草 ”。他在网上把自己说的天花乱坠,其实是一 无所有。网络是虚拟的,它可以让人们随意幻想,有些男孩把自己想成白马王子,女孩想成白雪公主,过 度的幻想就产生了病态心理。案例四:某大学大三学生王某,做在教室里看书时,总担心会有人坐在身后并干 扰自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以致于只能做在角落或者靠墙而坐,否则无法安心 看书;对同寝室一位同学放收音机的行为非常反感,有时简直难以忍受,尤其是 中午睡午觉时总担心会有收音机的声音干扰自己,从而睡不着觉,经常休息不 好。但又不好意思跟其发生当面冲突,因为觉得为这样的小事发脾

8、气,可能是自 己的不对。很长时间不能摆脱这种心理困境,很苦恼,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 活和学习。即将毕业,心中一片茫然,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时后也懒得去 想这个问题,怕增添烦恼。学习一般,在班上成绩中游,当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准 备考研究生,自己也想考,但是又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自卑,缺乏自信,生活态 度比较消极,认为所有的一切都糟透了。家在农村,经济状况一般,认为自己有 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但又觉得力不从心。专家分析 在该案例中,该生实际上其心理困境主要是由各种压力源造成的。首先,该生即将面临大 学毕业,择业困难构成其压力源的核心。择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困境,其实质是由来访者自身 能力

9、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学习成绩一般,对自己缺乏信心,但 家在农村,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与日俱增。其 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行为发生学认为,当人受到刺激时就会做出某种特定的反 应。来访者面对压力,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策略一一回避。虽然不去想它,但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在,尽管只是一种茫然状态;再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这一点在他的日常学习和生 活过程中直接体现出来。哪怕有一点动静,在教室看书或者在宿舍睡午觉就会受到干扰;严重时,即使没 有任何干扰,来访者也会怀疑、担心和害怕受到

10、干扰;第四,择业压力和敏感的心态极易使来访者面临人 际性冲突问题,这是来访者采取回避和压抑等消极应对策略的必然结果。在与同学相处时,尽管来访者自 己也意识到只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当某件事情或某个人多次引起自己的反感和不快 时,就很自然地把自我消极情绪固着在该事或该人,从而影响人际的和谐与沟通。实际上,这是由于来访者刻意回避主要现实压力,导致压力感(压力能量)转移的结果南昌大学某女生,学习成绩在班上为第一名。自卑,看不起自己。在 大众场合不敢发言,跟别人交流时总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尤其是跟老师或陌生 人谈话,总觉得十分局促,举手头足不知如何是好,并且脸红得很厉害。很羡慕 别的同

11、学在公共场合能够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强烈希望改变自己,虽然作过很 大的努力,但一直得不到明显改观,内心非常苦恼。从高中到大学很少异性同学 交往,别人评价她是个冷漠、孤傲的人。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 在成长和交往的过程中,朋友越来越少,慢慢地脱离了群体,把自己封闭起来。 后来开始反省自己,自责,决得都是自己的错。时间一长,发现自己好象已经没 有脾气了。不管跟谁发生矛盾,都以为是自己的错,然后深深自责,或者把怨气 都闷在心里。总觉得难以与周围的同学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非常担心毕业后不 能适应社会生活。近来更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极度自卑,没有勇气参加任何活 动。该女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

12、是由其社会适应挫折所引发的人际性压力。首先,她直接感受到的心理 压力来自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经历了两种极端的方式,先是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与群体、 社会隔离开来,后又过于以他人为中心,事事自责,迷失和忽略了自我。其次,根本原因,是由于来访者 个性中人际沟通能力的缺乏,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迫切感受到社会适应性压力。再次,从她自身的成长经历, 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由于人际冲突所导致的自我封闭,是个性形成的主要原因。因而,她有意识地开放自己, 但突兀的开放环境,必然在一段时间内给她带来更为巨大的人际性压力,如果应对或自我评价不当,很有 可能给来访者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问题。第四、但给她面临迫切的人

13、际压力时,一开始采取的是比较积 极的应对方式,但由于对于个性和能力的培养过程缺乏科学认识,过于急功近利,在受挫后,极易滑向消 极的应对方式,从而错误的自我评价,使心理问题不断趋于严重化。案例六:成都某大学学生,进入学校三个月的二十一岁女生。家庭经济情况一般。有 一弟弟读初中。从小父母对她的希望就是好好读书,长大能离开农村。应届考上 某大学,她几乎没参加过其他劳动或活动,没有出过远门。她从小是个乖女孩, 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听大人的话,与同龄相处较好。父母不愿她到陌生城市 读书,出于经济原因考虑,她主动向父亲提出,填报相同专业中收费最底的成都 某大。两个月她 3000 多元的存款在校园内被骗,

14、事后出现失眠,无食欲,焦虑, 反应力减慢,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判断问题,情绪低落,愤怒,自责和羞耻。 她感到生活中处处都是危险,成都人不能信任,自己不幸,这样的事会给家庭带 来羞辱,目前及今后的生活不可控,四处找工作影响学习,经济压力打乱了日常 生活,对今后能否继续上大学不确定。一个人时,她眼前常会出现骗子的画面, 梦中会有事件的一些场景出现;下晚自习时害怕一人单独走回宿舍。她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有过分内省的人格倾向。认为给家庭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带来耻辱,应自己打工弥补,但打工受挫,感到无助。正常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与宿舍部分同学相处得渐渐格格不入。个案中应激相关障碍的认知、行为特点事件发

15、生后,由于非理性的认知,当事人选择了不现实的行为,致使再次出现受伤害和自杀的危险。认知偏差:道听途说家乡一男青年被抢后无法在村里生活 ”,认为人们也同样不会接纳自己和家人,感到羞耻;不了解工作的困难,遭遇挫折,导致无助、绝望; 对父母的承受力估计过低。 行为异常:事件发生后没有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利用全部课余时间,在自己 陌生的城市单独徒步四处找工作。不愿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告知家人。重视青年学生危机事件 青年学生刚接触社会,正处于认识社会,形成对社会初步看法的关键时期,他们各方面承受能力都较差,受阅历的限制,这类危机事件很可能给他们造成精神上、心理上、经济上的 很大伤害,以至形成对社会不正确的认

16、知,影响终生。因此要重视青年学生对类似危机的干预,认识危机 中新的生机,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危机,及时把握转机,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使个体获得成长和自我实现, 最终走向成熟。案例七 :不久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崔某被利器砍死,事发现场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南区教学楼。事后,死者一同学被警方带走。据了解,此前两人都追求过同一个女生,曾为一些过节大打出手 校园暴力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工作节奏 、生活节奏加快 ,社会总体的速度也在加快,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跟上社会步伐的速度比较慢,这样很容易让人心情浮躁,恨不得一下子就奔向成功。相对来说,社会道德约束的力量就弱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积聚起来的破坏力是很大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平常人看起来很正常的一件事,在他看来就是很大的事了。所以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本能地愤怒和攻击,但他不是以一个社会认可的方式发泄,而是寻找一种极端行为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