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讲课笔记.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7328748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35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讲课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讲课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讲课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讲课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讲课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讲课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讲课笔记.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讲课笔记三级课程1裹束什么一、裹束是什么意思?这是三级课程的第一课,这个学期主题是“裹束”。“裹束”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我也见过一些,这个学期将会深入讨论。“裹束”这名词,来之于玉堂禁经:“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裹束”是书法三大要素之一,也是最后一步。历史上提到“裹束”的书很少,除了玉堂禁经,另一篇就是卢携的临池诀。张怀瓘是盛唐时人,卢携是晚唐时人,晚一百多年。卢携做过唐朝的宰相,政治地位很高。他想学书法,但没遇到好老师:“小子蒙眛,常有心焉,而良师不遇,岁月久矣,天机懵然。”“天机”就是书法的秘密。找不到好老师,卢携是靠

2、自己读书研究:“因取翰林隐术、右军笔势论、徐吏部论书、窦臮(j,古同“暨”)字格、永字八法势论,删繁选要,以为其篇。”他把一些论著,选中重点,写成临池诀这篇文章,其实就是他学习书法的心得。卢携从这些著作中总结出八条要点,其中三条是:第一用纸笔,第二认势,第三裹束。唐代书籍传播主要靠手抄,手抄本难免彼此有点不同。这三句话和玉堂禁经大同小异,书法就是这三要素。这是唐代第二篇著作讲到裹束。出之于一位宰相之手,可谓证据非常确实。其实“裹束”对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写“永”字已经做过了。你看,书法第一用笔,“九用”就分布在“永”字八个点画中。然后我们学会了看笔势,一级课程第39课中已经提到,“永”字可分为四

3、个笔势。这里有单一笔势,也有复合笔势。一点是右侧势,然后是钩努势、蛇头势、交争势。最后把四个笔势合在一起,放到各自的位置上,一个“永”字就出来了,这就是“裹束”。我跟大家讲过两步成字,点画组成笔势是第一步,笔势裹束成整字,就是第二步。二、筋节是裹束的根本 “永”字八笔都是点画,就裹束的本意而言,它不是着眼于点画,而是着眼于筋节。筋节是裹束的根本。一级课程40课介绍过骨肉筋节等点画的元素。所谓“筋”,就是笔锋的轨迹,那是笔锋走过的道路,习称大圈。大圈只要用一根线就表现出来了,就好像你要表现中国高铁的路线,也只需要几根线就可以了。所谓“节”,就是调整笔心的地方,习称小圈。小圈有些是明节点,有些是暗

4、节点。有些明节点往往可以事先决定。好像“永”字,有些明节点我们写之前就心中有数了。但有些节点是书写中临时调整的,有需要就加一个,好像开车时时调整方向盘一样。临帖写字,先看筋节。有些字很简单,如王羲之兰亭序“人”字,交争势,撇捺弯曲度很小,几乎都是直线。明显的小圈就是一撇起笔处,这是两圈蚕头写法。那为什么捺笔两头细中间粗呢?当然是侧锋的分数不同,中间有下蹲的动作。但这动作跟筋节没有关系,只是加了肉。褚遂良阴符经“人”字,大圈还是交争势,撇是七号位,捺是九号位。大圈就是79,这是大方向。但我们看到这里都是明显的弧线,这是因为运笔时动了手腕,不断地调整方向,所以产生了很多节点,线条也就是因为这样从直

5、线变成了弧线。所以筋节各有作用。大圈决定基本的方向走势,小圈可以影响路线的曲直。我们以前比较过早期真书和后来真书、行书之间的不同。早期真书用笔比较简单,一个“一”字,大圈筋就是水平一横,最后重蹲,顿笔收尾,形成一个节。后来书法用笔动作增加了,如兰亭序“一”字,起笔多了一个节,写出来效果就比较好看。再举个例子,“天地玄黄”的“玄”字,大圈两个笔势,上面是奋笔势,下面是蟠龙势。但具体行走这两个笔势的时候,小圈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智永草书“玄”字节点很多,点画分得很清楚。所谓草书点画如真书,智永做到了。孙过庭行笔较快,但基本的转折都在。怀素急于表现大圈,写出来好像一个“立”字。颜真卿批评他没有真书的根

6、底,确实是这样。其实就是小圈的运用不好,只写了一个大圈。简言之:筋是大圈,节是小圈。筋是笔锋运行,节是调整笔心。裹束筋节,包括行笔和调锋。三、筋节的表达以前我们写“永”字,我建议大家先写中线。所谓中线,就是把大圈和主要的小圈裹束起来,这样,一个“永”字的基本形状已经确定了。所以,裹束一个字的筋节,就把基本架构肯定下来了。但这个字有没有写完呢,当然没有。“永”字除了筋节,还有其他要素,如骨肉。右面这个是筋节上加了骨肉的,这就好看多了。这时,骨肉遮盖了筋节,或者说骨肉装饰了这个结构。就像地图上选定一条路,你可以开汽车,可以骑自行车,也可以步行。 【田牧说:“表现筋节用中锋为主,可以尖锋,也可以侧锋

7、;偶尔也有用偏锋的。笔心线与点画线的关系:垂直是正锋,交叉则是偏锋。正锋则骨,偏锋则肉。笔锋越偏,其肉越多;过则孱弱无力也,当慎用之。”“智永字中多有侧锋、偏锋。”】简言之:在书法中,筋节不是直接表达的。表现筋节可以用尖锋,也可以用侧锋。骨肉是线条的外表,筋节是内部的架构。3.1骨肉有关骨肉,我们讲过多次了。一级课程40课,讲过尖锋线和侧锋线。东晋时代,虞安吉已经认识到“一支毛笔两个锋”,“横毫侧管”是写侧锋线,越侧肉越多肉线。“竖管直锋”专写尖锋线,完全垂直就是纯骨线骨线。比如“天”字,大圈由奋笔势和交争势所组成,这是筋。筋上有调锋节点,数量不一定,看需要。通常点画的两头都有节点。确定了筋节

8、,“天”字的架构已经有了。这时候你可以选择用尖锋线还是侧锋线表现这个架构,写出来瘦一点还是肥一点。你看这两个“天”字,王羲之骨多,智永肉多。又如草书“名”字,两个笔势,先写两撇向背势,然后一个竖笔势。确定大圈只需要一要细线,真正写起来就有骨线和肉线之分。表现筋节这个架构,王羲之用笔分数少,智永分数多。王羲之笔心比较直,智永的笔心比较侧。但是你别误会王羲之只写骨,智永只写肉。好书法是骨肉相济,王羲之和智永都做到了。如王羲之远宦帖两个“多”字,一个骨多,一个肉多。这两个字大圈是一样的,贯鱼势加交争势。但节点形状相差很大,粗细也不同。从这里可以看到王羲之的运腕动作很大,这样可以灵活发挥两个笔锋的性能

9、。但从裹束的角度说,粗细只表达筋节的方式有异。历史上有些书法家偏重于骨线,如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是他的代表作,可以明显看到这一特征。历史上评他“或师逸少之法,而瘦硬有余”,逸少就王羲之。褚遂良有弟子薛稷,也是用笔纤瘦一路。见信行禅师碑。因为用笔竖管直锋,近于五号位,所以便于八面出锋,就可以减少小圈。不过,这一种容易写得好的钢笔字,这是要小心的。受褚遂良、薛稷影响,宋徽宗创造了瘦金书。瘦金书又称瘦筋书,笔画瘦得等于一条筋。但宋徽宗用一种特殊的节点来平衡瘦硬的线条,我将来会讲到。也有人专写肥字,北齐水牛山“文殊”两个大字,这是隶书向真书过渡时期的作品,侧锋用得多,收笔时扶起笔心就困难。但他写得点画厚

10、实,肉多而没有墨猪之感,这是很不容易的。苏东坡是斜执笔,所以他的作品侧锋非常多。这是他写的宸奎阁碑,你可以看到这一特点。清代理论家包世臣艺舟双楫说话很直白:“嘉庆己未冬,见邑人翟金兰同甫作书面善之,记其笔势,问当何业,同甫授以东坡西湖诗帖曰:学此以肥为主,肥易掩丑也。余用其言,习两月,书逼似同甫。”他说自己小时候,“以书看见了闻于乡里”。有一个同乡翟同甫书法不错,包世臣向他请教。同琢也不保守,教包世臣临苏东坡石湖诗帖,理由是苏字肥,肥容易掩盖丑。其实是不会调锋,把小圈抹掉不让人看见。以前有一种招牌字就是这样写的。包世臣喜练习了两个月果然有效,和同甫差不多。后来他创立清代碑派的理论,强调“以笔毫

11、平铺纸上”,纯用侧锋。最好当然是骨肉相济,你看阴符经这个“天”字,就做到了这个要求,有骨有肉,而且大小圈非常清晰流畅。相比之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天”字,用笔就平淡得多,粗细一致,全部是侧锋线。智永这个“天”字,一般人都可以写到。阴符经这个“天”字,一般人肯定写不到。3.2皮血如果你要求更高一点,好线条还要讲究两个元素,一个是皮,一个是血。“皮”,古籍中常称之为“肤”,但“肤”有两个意义:玉篇肉部:“肤,皮也。”广雅释器:“肤,肉也。”所以说,“肤”可以指皮肤,也可是指肌肉,看用在哪里。为了避免误会,我就直接用“皮”。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说:“字有筋骨、血脉、皮肉,神韵、脂泽、气息,数者缺一不

12、可。”这书法中的“皮”是什么呢?“皮”,是指线条的轮廓,边缘,就是墨和纸张的交界处。笔锋和纸面的摩擦力大,两边就毛。如果轻轻在纸面飘过,两边就光。毛,经常给人有力的感觉。包世臣艺舟双楫说“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沈尹默二王法书管窥注意到这一论述:“所以包世臣说书家名迹,点画往往不光而毛。”现代书法家王蘧常先生,用笔经常有这样的效果。看起来好像老树枯藤,给人笔力苍劲的感觉,见“湖、耦”二字。把线条两边拉毛,跟墨汁浓度也有关系。【田牧说:“中锋推笔,逆行则涩,毛而不光,劲力自生也。”】所谓“血法”,就是研究用墨的。早在汉末蔡邕九势就说过:“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肌肤要漂亮,就是靠力度来实现的。困难

13、是毛笔是软软的,怎样传递力量要靠一股巧劲,不经过长期练习是做不到的。四、广义的裹束现在我们知道,写好字通常要注意六个元素:筋节、骨肉和皮血。筋节是结构,骨肉皮血是表现这个结构的。简言之:狭义的裹束,等于大圈加小圈,这是指筋节。筋节要通过骨肉皮血来表现。广义的裹束,包括筋节、骨肉和皮血这些因素。后面的课程,就针对每一个因素,进入深入的讨论。本节要点:裹束是两步成字的第二步。筋节是字形的内在结构。骨肉皮血是表现筋节的。复习思考:如果尖锋线很细,那这根线条究竟称它为骨线,还是称它为筋。这是阴符经中的“夜”字,请分析它的笔势,然后把筋节图写出来。三级课程2:裹束创造字像一、裹束的结果是什么?上一课我讲

14、到,书法有筋节骨肉皮血这些元素。这些本来是人体的概念,把他们裹束起来会得到什么结果呢?裹束是把一些东西合并在一起。如现在造房子,往往是先做预制件,然后运到再起装配起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裹束。甚至我们煮菜,把各种食材和调味品放入锅中煎炸爆炒,结果就产生各种菜肴,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裹束。书法两步成字,把笔势裹束起来,结果得到什么呢?最自然的想法,那就是等到一个字。那你有没有想过,一笔一画写字的结果也是等到一个字。何必还要讲究什么大圈小圈,筋节骨肉皮血,烦不烦呢?“永”字的字义,是长长的流水。你再想一想,当书法家写一个“永”字,他是要表达长流水的意思吗?当然不是。你歪歪扭扭地写一个“永”字,虽然不好看

15、,但字义还是表达出来了。在一级课程第二课,我就讲了什么是书法。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看看两年前的那些片段。书法表面上看起来也是写字,有一个字形,但实际上他是创造一个字象,这个像就是你这个人。他不反映你的外貌,而是反映你的内心。清刘熙载艺概说得很清楚:“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易就是易经,圣人作易经,用阴阳两个符号,交叉重叠,组成八卦。八卦是一个像,用来表达人心中的意,表达对宇宙和社会的理解,所以说“立象以尽意”。书法也是一样,书法是一个像,表达心中之意,意在笔先,意是根本的,意先于像。字象后于意,所以说是后天的,这就是书法之用。刘熙载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这个像,就是一个人各方面的表达。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这些都在一级课程的开始就给大家讲过了。所以古语说“字如其人”,这是简略的说法。完整点说,裹束的结果是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