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生产施工应急救援预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7327477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4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安全生产施工应急救援预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煤矿安全生产施工应急救援预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煤矿安全生产施工应急救援预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煤矿安全生产施工应急救援预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煤矿安全生产施工应急救援预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安全生产施工应急救援预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安全生产施工应急救援预案(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煤矿基本概况一、矿井生产能力:xxx煤矿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核定生产能力6万吨/年。)二、隶属关系:xxx煤矿为地方私营企业,是xxx县xxx乡的一个煤矿企业。隶属于xxx乡,现为xxxxxx煤业复采有限责任公司复采八井东采区。目前有职工人数84人。xxx煤矿位于xxx县xxx乡xxx村,矿井主井坐标 平硐: X:2877282、361 Y: 35469921、438 斜井: X:2877346、129 Y: 35469977、610 xxx县xxx乡xxx煤矿井田位于xxx县北部,直距县城90KM,水柏铁路从井田西部通过,并设有松河站。属该县xxx乡管辖。井田地理坐标:东经1

2、0441131044146,北纬260000260029。交通较为方便。三、矿井自然条件第一节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1)地层及地质构造地层井田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为:二叠系上统峨山玄武岩组(P2)、龙潭煤组(P2l)、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第四系(Q)。二叠系上统峨山玄武岩组(P2):平均厚700.8m,分为三段:第一段(P21):厚约630m,以黒绿色玄武岩为主,顶部及中部夹有紫红色凝灰质泥岩;第二段:(P22):厚4.5039.0m,平均16.6m,由深灰色粉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煤层组成,含植物化石;第三段(P23):厚12.059.0m,平均35.4m,由凝灰质粉砂岩层、玄武岩

3、层、凝灰岩层组成。二叠 系上统龙潭组(P2l):厚322384m,平均341m,分为上、中、下段;下段(P2l1):以24号煤层顶界为其上界,厚67.0109.0m,平均83.0m,含煤922层,平均15层,271、272、291、292、293、号等可采煤层分布于中、下部,本段岩性以深 灰至黒色的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中段(P2l2):由12号煤层顶至24号煤层顶板,厚135.0182.0m,平均143.0m,含 煤1230层,平均含煤20层,其中12、15、16、17、18等为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及煤层;上段(P2l3):由1(1+3)号煤层顶

4、板至12号煤层顶板,厚94.0132.0m,平均115.0m。本段岩性在全井田比较稳定,以灰色、灰绿色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为主。本段含煤918层,平均13层,1+3、4、62、9、10、11等可采煤层均匀分布在本段。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平均厚476.0m,与其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按岩性分为上下两段。下段(Tp)俗称绿色层,上段(T1f)俗称紫色层:下段(Tp):厚100.0 180.0m,平均145.0m,岩性为灰绿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砂岩;上段(T1f):厚248.0 711.0m,平均476.0m,岩性由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细砂岩、粉砂岩等组成。第四系(Q):本井田第四

5、系不发育,虽覆盖较广,但厚度不大,以残积、坡积和冲、亚砂土为主,多未胶结,厚度一般在6.0m以内。地质构造区域构造:xxx县煤田大地构造位于滇黔桂台向斜黔西南台凹,煤田内构造大致有北西和北东向两组。北西向的褶皱有土城向斜、照子河向斜;北东向的褶皱有xxx关向斜、水塘向斜、xxx面背斜、旧普安向斜,本井田位于土城向斜北翼西段,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北63西,倾向南西。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为类中等构造。井田内发育的较大断层有F25、F58断层等,F25号断层发育于矿区北部边界,断层走向北60西,倾向南西,倾角70左右,长约560km,垂直断距25m,为正断层,为矿区西部的边界断层,对矿区煤熆开采无直接

6、影响。F58号断层发育于矿区中部,走向北52东,倾向南东,倾角大于70左右,长约190km,垂直断距10m,为正断层,对开采煤层也无直接的影响。F19号断层发育于矿区西部,断层走向北1230东,倾向北西,倾角4065,长约2.3km,垂直断距75m,为逆断层,为矿区西部的边界断层,对矿区煤层开采无直接影响。第二节: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为单面山地形,煤系地层分布在走向槽谷和谷地边坡上,槽谷中小溪和谷地边坡之冲沟是排泄地表水的渠道,排泄条件好。(1)含(隔)水层特征 峨眉山玄武岩组(P2)为煤系的基底地层,地面调查泉点32个,流量0.0042.157升/秒。P23及P21 顶部4个钻孔抽放水资料,单

7、位涌水量为0.001370.0439升/秒米。含浅部风化裂隙水。 龙潭煤组(P21)由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组成。细砂岩、粉砂岩是矿井直接充水的弱含水层,在本组中出露泉水35个,流量为0.0534.483升/秒,一般流量小于0.03升/秒。 绿色层(TP)为飞仙关组下段,岩性以绿色细砂岩、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是矿井直接充水含水较弱的地层;地面调查泉点5个,流量为0.5691.672升/秒。 紫色层(T1f)为飞仙关组上段,岩性以绿色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含裂隙水,是矿井直接充水的弱含水层;地面调查泉点19个,流量为0.0080.822升/秒。 (2)构造富水

8、性 断层水:地表观察较大断层的断层带1.53.0m不等,一般已胶结, 挤压较紧密,在一般自然条件下,基本查明区内断层同属含水微弱或属不含水导水的封闭性断层。(3)地表水、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动态地下水,从井水、小窑水和钻孔流量观测资料看,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在自然状态下,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潜流转而又变成明流。(4)充水因素分析 煤层赋存于富水性弱的岩层中,与富水性强的石灰岩地层和地表水之间有较厚的相对隔水层。段层、破碎带的富水性弱,导水性差,不构成水力联系通道。煤层与强含水层没有直接的水力联系。仅在浅部与含煤地层风化裂隙水、小煤矿老窑水及第四系有直接的水力联系,露头区小窑采煤引起的冒裂带

9、及基岩风化裂隙带水是煤组地层主要含水段。因此,区内露头区属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裂隙直接冲水矿床。深部主要直接冲水水源为煤系地层裂隙水。(5)水文地质类型评述煤组上覆、下伏为厚度较大的相对隔水层,直接冲水含水层为煤组细、粉砂岩水,岩石裂隙微小,含水弱,较大的地表水体均分布在矿井边缘地带。大气降水是主要间接水源,充水水源简单,属裂隙类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6)矿井涌水量 煤组上覆、下伏为厚度较大的相对隔水层,直接冲水含水层为煤组细、粉砂岩水,岩石裂隙微小,含水弱,较大的地表水体均分布在矿井边缘地带。大气降水是主要间接水源,充水水源简单设计根据勘探地质报告(精查)对矿井涌水量预测分析,预计

10、矿井正常涌水量50m3/h,最大涌水量150m3/h。3、其他开采技术条件(1)煤层顶底板条件区域以碳酸盐岩为主,抗压等力学指标较好,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工程地质问题,勘查区松散层(Q)大暴雨后有时局部地段有滑动。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岩性为粉砂质泥岩、泥岩、灰岩、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等,岩性、厚度及其组合关系具有复杂多变性,且同一岩性的力学强度变化颇大,稳定性也具有复杂多变性。(2)地温本井田地温正常。(3)冲击地压地质报告未提供冲击地压的相关资料,尚未有发生冲击地压的情况。但随着开采深度的加大,矿井深部开采时局部有遇冲击地压的可能。 第三节:矿井水文地质特征(一)矿井水文地质特征本区为单

11、面山地形,煤系地层分布在走向槽谷和谷地边坡上,槽谷中小溪和谷地边坡之冲沟是排泄地表水的渠道,排泄条件好。(1)含(隔)水层特征 峨眉山玄武岩组(P2)为煤系的基底地层,地面调查泉点32个,流量0.0042.157升/秒。P23及P21 顶部4个钻孔抽放水资料,单位涌水量为0.001370.0439升/秒米。含浅部风化裂隙水。 龙潭煤组(P21)由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组成。细砂岩、粉砂岩是矿井直接充水的弱含水层,在本组中出露泉水35个,流量为0.0534.483升/秒,一般流量小于0.03升/秒。 绿色层(TP)为飞仙关组下段,岩性以绿色细砂岩、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

12、主,是矿井直接充水含水较弱的地层;地面调查泉点5个,流量为0.5691.672升/秒。 紫色层(T1f)为飞仙关组上段,岩性以绿色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含裂隙水,是矿井直接充水的弱含水层;地面调查泉点19个,流量为0.0080.822升/秒。 (2)构造富水性 断层水:地表观察较大断层的断层带1.53.0m不等,一般已胶结, 挤压较紧密,在一般自然条件下,基本查明区内断层同属含水微弱或属不含水导水的封闭性断层。xxx煤矿为平硐和斜井开拓,巷道顶板岩性为粉砂质、砂岩、泥岩,底板岩性为泥岩,顶底板稳定一般。开采煤层为1+3号、4号、6号、9号、10号、12号、15号、16号、17号、18号,煤

13、厚约1.00m2.50m。井底有水仓,主要出水形式为顶板淋水、滴水,底板及两帮渗水,平硐下山和斜井为(机)泵排水。(二)地下水动态及水力联系矿井中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其中一部分由冲沟流向区外,另一部分沿途通过含水岩层、裂隙发育地段转为地下水向各含水空间补充,然后又以裂隙泉的形式由低洼处出露于地表或人工用机泵从井下抽出地表,这就是“三水”在天然流场中的运移形式,其特点是旱、雨季流量水位变幅大。(三)矿井充水因素分析煤层赋存于富水性弱的岩层中,与富水性强的石灰岩地层和地表水之间有较厚的相对隔水层。段层、破碎带的富水性弱,导水性差,不构成水力联系通道。煤层与强含水层没有直接的水力联系。仅在浅部

14、与含煤地层风化裂隙水、小煤矿老窑水及第四系有直接的水力联系,露头区小窑采煤引起的冒裂带及基岩风化裂隙带水是煤组地层主要含水段。因此,区内露头区属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裂隙直接冲水矿床。深部主要直接冲水水源为煤系地层裂隙水。通过对xxx煤矿范围内地表和井下的调查分析,矿井内无河流、小溪、水库等地表水体。矿井充水补给主要为老窑积水、基岩裂隙水、地表冲沟水;大气降水、山洪和地表冲沟水为间接的矿井充水因素,充水形式一般沿地表裂缝、老窑、基岩裂隙渗入矿井中,使矿井涌水量增大。另外,在掘进81903运输巷时,若遇到断层地段与煤层接触时,可能产生突水。但在矿井与地面裂缝勾通地段、局部塌陷地带,水文地质条

15、件较为复杂。(四)矿井涌水量实测根据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及充水因素分析,xxx煤矿井下现为水泵排水,矿井目前的实际涌水量为:正常1218m3/h,最大2030 m3/h,最小5.06.0 m3/h.由于矿井在山洪、暴雨季节地表水将大量渗入,矿井的涌水量将成倍增加,应安设或准备足够排水能力的水泵确保矿井在最大涌水量情况下正常排水。(五)水资源综合利用评价xxx煤矿生活饮用水较贫乏,可采用含水层中的基岩裂隙水作生活用水,并将处理后的井下水作防尘用水。第四节 矿区范围内含水层、断层、裂隙水、老窑积水、采空区积水等地质情况(一) 矿区范围内含水层及隔水层特征1、 松散岩类工程岩组xxx煤矿矿井范围内,主体岩类为松散岩石,有龙潭组含煤地层及岩性较松软的砂岩,泥岩夹层,岩层倾角较陡,一般25左右。各类岩石溶裂隙结构面不甚发育,富水性较弱,一般为弱含水层。 3、xxx煤矿矿井构造复杂程度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中等类型。 (二) 断层水、裂隙水矿区内断层发育对现在存在的巷道的观察,矿区范围内沿走向落差在1.5-3m米之间,与地质资料基本相稳合,巷道局部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