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发现》相关素材赏析苏教版必修3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7326973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发现》相关素材赏析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发现》相关素材赏析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发现》相关素材赏析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发现》相关素材赏析苏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发现》相关素材赏析苏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发现》相关素材赏析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发现》相关素材赏析苏教版必修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发现相关素材赏析苏教版必修3 发现赏析发现的写作时间,从内容上看,当在闻一多回国后不久。它表现的是诗人对当时在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悲哀。 我们读过太阳吟,孤雁、洗衣歌等优秀诗篇,就可以知道:诗人在留学美国期间,是如何饱受殖民主义者的凌辱,深深体会到弱国人民的苦况,又是如何日益滋长、发展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那么,作为祖国忠实的儿子,当他怀抱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殷切期望回来的耐候,为什么表现的不是一种狂喜而是呼天抢地的深切悲痛呢?对此,臧克家同志曾经作了很好的解释,“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诗人,在海外受的侮辱越重,对祖国的怀念和希望也就越深切。但到希望变成事实的时候,他却坠入了一个

2、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I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1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片黑暗、残破的凄凉。他痛苦,他悲伤,他忿慨,他高歌当哭 “其实,在美国的时候,他何尝不知道自己亲爱伟大的祖国被军阀们弄得破碎不堪?他对于天灾人祸交加的祖国情况又何尝不清楚?然而彼时彼地的心情使得我们赤诚的诗人把他所热爱的祖国美化了,神圣化了。诗人从自己创造的形象里取得温暖与力量,当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失望悲痛的情感就化成了感人的诗篇一一发现。”(闻一多的和,见浯文学习1957年4月号) 下面,我们想着重谈谈这首诗的构思和风格。这是一首短诗,总共才

3、十二行。但是,诗人集中而凝炼地表现了他阔别重返祖国后突然变化的精神状态,并赋予它活生生的形象。这就使读者在感触到作者那仿佛快要爆炸的热情时,不免深深思索: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发现”?这里,就让我们来读读这篇作品吧。 何其芳同志在诗歌欣赏中曾经提到, “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这的确是诗人的甘苦之谈。按照一般的写法,这首诗可能是这样写的:一开头,写自己在离开祖国的日子里心情如何如何,接着,刚踏上祖国故土,感受又是如何如何,结尾,自己对祖国的希望又是如何如何。这样写,离不开常见的对比法,未免平庸无奇,落入俗套。闻一多没有这样写,他一开始就单刀直入,呼天抢地

4、地喊出了悲痛的声音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I”这呼喊,初听似有“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的突兀之感。对于刚刚接触闻诗的读者,恐怕要问:这难道就是诗人的“发现”?诗人为什么还要“进着血泪”痛哭?但是,诗人并没有从正面用事实来回答这些问题。在第三行至第八行中,他只用了两个“我来了”的排比句和几个比喻,就逼真地写出了自己当初恨不得插上双翅飞回祖国的心情,和他感到是“一场空喜”之后的深切悲哀。 “噩梦”本来就已经是惊人地可怕,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更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诗人只用了这么精炼的语言,就概括了当时黑暗的现实。联系闻一多当时的经历以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我们就

5、会感到,这一切都是极为真实的。相反,象闻一多这样富于理想、情感的人,如果不产生这种感受,倒是难以理解的。正因为诗人对祖国爱之深,才会对现实恨之切。象这样一些诗句,我们是应该慢慢咀嚼,才能体会它丰富的含义的。 但是,如果诗人的“发现”就是指祖国沉沦,风景殊异,这首诗的构思也算不得什么新颖。因为这种感受,早在闻一多之前,就为许多爱国志士所抒发过了。这首诗更为精彩的地方,应该是它结尾的最后四句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既然“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 “我的中华”亦即诗人理想的祖国在哪里呢?诗中的“我”就如我国古代伟

6、大爱国诗人屈原、陆游一样,驰骋着浪漫奇幻的想象,执着地寻求着,寻求着。然而,由于时代和认识上的局限,由于当时的现实是如此浓黑,因此“总问不出消息”,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诗人哭呵哭呵,把心都呕出来了。他终于“发现”: “我的中华”就在“我的心里”1 “呕心”的典故,原出于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 “(李贺)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 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但李贺追求的是艺术上的刻意求工,诗人闻一多寻求的是祖国的独立、自由和幸福。 “在我心里”这个结尾,出人意外,而又入情入理,可谓辞警意丰;它既说明了诗人爱国思想的深厚,又解答了开头给读者造成的疑问。全诗前后呼

7、应,一气呵成,逐层递进,立意不凡,见出了诗人构思上的功力。 关于这首诗的风格,我们想借用近人梁任公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一段话来说明它: “有一类的情感,是要忽然奔进一泻无余的,我们可以给这类文学起一个名,叫做奔进的表情法。例如碰着意外的过度的刺激,大叫一声或大哭一场或大跳一阵,在这种时候,含蓄蕴借,是一点用不着”。 “凡这一类都是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进裂到字句上。讲真,没有真得过这一类了。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至少也是当他作出这几句话那一秒钟时候,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这种生命,是要亲历其境的人自己创造。”总的来说, 发现

8、在风格上无疑是属于直率一类。虽然诗中也有叙事的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感情打动读者。但直率并不等于空泛地发议论,并不是不要形象,不讲语言的精炼。发现既是直率的,又是耐人寻味的。这在前面已经谈到,不再重复了。 闻一多: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

9、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8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